準備下一期給大家講一講動物訓練,對於狗來說可能會比貓貓更容易,但是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即:正向反饋+重複=條件反射
這一期給大家先講個下午茶故事,瞭解原理的同時開心一下
說到條件反射,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生物學大師:巴普洛夫。巴普洛夫的狗和薛定諤的貓被稱爲爲科學界做出最大貢獻的兩隻動物。不過薛定諤的貓是虛構的,而巴普洛夫則實實在在用了不少狗完成了他的實驗。今天我們就先通過巴普洛夫的實驗來看看我們怎麼訓練自己的貓貓或狗狗
巴普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又譯帕夫洛夫,是俄羅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在神經生理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條件反射和信號學說,獲得190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巴普洛夫的實驗中,他最大的興趣就是每天準時餵狗和觀察狗,給自己和狗都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到最後不知是狗對他養成的習慣還是他對狗養成的習慣
口水實驗內容爲:巴普洛夫在研究消化實驗時,觀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口水分泌),就是狗對於食物的反應特徵。他的實驗方法是將狗綁在實驗臺上,有導管和狗的唾液腺相連,對其口水分泌情況進行計量。並且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餵狗,在餵狗前給予搖鈴提醒,久而久之,狗就算看不到食物,聽到搖鈴聲時也會分泌口水。這表明鈴聲和狗分泌唾液之間形成了聯結,分泌唾液是對於鈴聲的一種條件反射。一個是原有的中性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就會使動物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內容。
所以誕生了一個笑話:巴普洛夫來到酒吧,點了一杯酒。酒好了,酒保按了一下鈴。巴普洛夫一拍大腿,瑪德,忘了餵狗了!
也不知道誰在訓練誰
所以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寵物也在訓練我們自己
除了狗,巴普洛夫還不滿足,他想用人來做實驗,所以他選擇了他的弟弟:尼古拉
1903年春天,巴甫洛夫與父母、弟弟一起參加午宴。此時他已是著名的生理學家,而他的弟弟尼古拉是個失業的帽子設計師,對他的嫉妒逐漸演變成赤裸裸的厭惡。巴甫洛夫說起自己正在對狗進行唾液分泌的條件反射實驗,卻被尼古拉喝湯的“呼嚕”聲打斷,於是惡狠狠地把“狗”說成“髒狗”。沒等他說完實驗計劃,媽媽插嘴道:“你與其跟那些混蛋一起研究,還不如跟你弟弟合作,他最饞了,誰的口水也沒他多!”巴甫洛夫斷然拒絕,媽媽生氣了,“你弟弟待在家裏快發黴了,你卻把工作機會留給髒狗!”爸爸也在一旁幫腔,“我覺得這主意不錯,你們還能順便培養一下感情。”
巴甫洛夫只好妥協,但從踏入實驗室那刻起,冷空氣便在他們的周圍蔓延,嚇得助手不敢說話。尼古拉不甘心被當作“小白鼠”,而在巴甫洛夫眼裏,他連狗都不如。討論選什麼食物作爲實驗的輔助材料時,他們再次爭吵起來。尼古拉說:“除了上好的魚子醬,其餘食物都不能讓我立刻流口水。”巴甫洛夫快氣炸了,“科學研究是爲了崇高的理想,不是爲了賺錢,我都喫不起魚子醬,怎能用如此貴重的食物喂‘狗’?”大鬧幾天後,魚子醬飛出實驗室,取而代之的是麪包片。
實驗開始的前兩天,巴甫洛夫一次又一次地搖響鈴鐺,然後給尼古拉一盤面包片。他在筆記中寫道:“尼古拉像屁股上的膿包那樣惹人討厭,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分泌唾液的反射非常靈敏,是個合格的實驗品。”但在第三天,意外發生了。巴甫洛夫像往常那樣搖響鈴鐺,卻沒拿出麪包片,尼古拉沒流口水,而是掄圓胳膊,打得他鼻血長流。
巴甫洛夫被送進醫院,媽媽前來看望,絲毫沒有同情的意思,還反覆質問:“你在搞什麼混蛋實驗,明明搖響鈴鐺卻不給尼古拉食物。你知道,他一餓就像個瘋子!”
巴甫洛夫忍氣吞聲地養傷,尼古拉卻沒閒着。他流連於聖彼得堡的各個酒吧、咖啡屋,隨便逮着一個人就吹噓自己進行的實驗有多奇妙。他的名聲逐漸傳開,還接受了《聖彼得德堡日報》的採訪,神氣活現地說:“我是這個實驗的主導者,巴甫洛夫只是我的書記員。當我認真地流口水時,他就知道在一旁傻呵呵地搖鈴鐺。”讀了這篇報道,巴甫洛夫再也忍不下去,頂着打過石膏的鼻子重新回到實驗室。
巴甫洛夫找了一隻公牧羊犬來代替尼古拉,實驗室終於安靜了,兄弟倆也再沒說過話。
後來,巴甫洛夫的實驗大獲成功,條件反射理論享譽國際。在獲得諾貝爾獎的致謝辭中,他真誠地感謝了上帝、助手,還有那隻牧羊犬,卻沒提及尼古拉。
巴普洛夫很忙,忙着死亡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