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当主旋律男主2.0遇上超级英雄片的反派

首先提醒一下,《万里归途》中出现了断肢以及吞枪自杀的完整画面,要带小孩子观看的话请慎重考虑。

饶晓志导演目前为止的四部长片,题材跨度很大,并且多为改编。有改编自话剧的《你好,疯子!》,有翻拍《盗钥匙的人》的《人潮汹涌》。

这次的《万里归途》则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并且涉及到了之前他没拍过的类型,也就是战争场面。由于事先并不了解原型事件,所以在片中看到战争场面的确有点意外。

虽说近年来国产战争片也出过不少,但多为上世纪的战争题材,《万里归途》中的战争则发生在新世纪,并且有不少街头巷战,这在国产片范畴内算是比较新鲜的。

尽管看到一些参考痕迹,比如《边境杀手》里那个开门后忽然爆炸的段落。但影片的战争戏完成度已经不错了。

观影的同时也一边在想,这个项目应该挺锻炼人的,拍完之后整个团队的制作能力应该有不少进步吧。

国产商业片能往不同类型去发展,甚至在同一类型下还能细分出不同的子类型,对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会有所帮助。

再往细了说的话,影片中一些小段落的编排能看出花了心思去设计,比如主角团前往战区寻找走失的同胞,正好遇上夜战那场戏。

一开始车开入场景时,在前景给了一个地球雕塑的特写,地球上还雕着一些鸟类,可能是象征和平的白鸽,与战区场景形成反差。

随着第一炮打响,雕塑轰然倒塌,然后就进入紧张的枪战戏,整个小段落拍得挺有仪式感。

结尾张译回家时,一听到放鞭炮就感到恐惧,也非常直观地传达了战争之残酷,人物之艰辛。

当然这种手法并不少见,2016年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有2006年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去刻画人物。

这种设计对人物能起到一个作用,就是表现他们平凡的一面,这三部电影的主角,在大众心里是英雄,但实际上都是普通人,会有弱点。导演饶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

国产主旋律在制片厂时代总是刻画高大全的形象,市场化之后,不再是“导演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时代。

导演需要更加着重考虑观众需求,人物扁平的话就会影响观感。片中张译的角色有过人之处,也有稍微不那么光彩的一面。

当然受某些原因限制,不可能做到《父辈的旗帜》那么极致,但大体上是一个思路。战争戏都是新世纪的了,人物刻画也该跟上了。

本着不盲目吹捧的原则,接下来还是要说一下主观上我认为影片做得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跟《长津湖》一样的问题,片中外国演员的表演比较不给力,这点就不多说了。

另外就是饶晓志导演的老问题,话剧式调度,这点在《你好,疯子!》里面是最明显的。

《万里归途》的话剧感已经是饶导目前的作品中最弱的了,但还是有一些段落仍保留着。

比如张译在努比亚边境跟官员软磨硬泡那场戏,仿佛把房间带到了春晚舞台,连带着也为张译的表演注入了小品气息。

这一段也有刚才说的那种小段落设计感,开头抛出守门员这个元素,后来再呼应他守边境的身份,也算是一个小聪明的设计。

但这个段落用了一种典型的喜剧桥段来呈现,会对影片的写实感打一些折扣。这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而且战争场面拍得非常写实。

如果只是台词俏皮,某些细微处不经意地抖个包袱,还可以接受,但一整个喜剧模式往上搬的话,就会与写实风格互相冲突。

还有一处破坏写实感的地方,就是最终大boss。自从他登场之后,影片忽然多出了一种超级英雄电影的气质,穆夫塔从造型到行为,都像极了一个超级英雄电影的反派。

这会把张译的角色往超级英雄的方向推,与导演强调的“塑造普通人”的思路背道而驰了。

至于俄罗斯轮盘的情节,尽管老套,但确实能制造紧张感,尤其对看电影比较少的观众来说。

不过这一段是为了突显主角而设计的,穆夫塔实际上只是个工具人,让他狠就狠,让他怂马上就怂了,这种稍显儿戏的处理也同样削弱了写实感。

此外关于文本深度的问题,比如是否要告诉大家真相,以及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做深入挖掘。

但鉴于影片本身是商业类型片,也就不做太高要求。当然,即使是题材小众一点的前作《你好,疯子!》,也不能说有多深刻。

最后浅聊几句现状,这次的十一档给人的感觉有点赶鸭子上架,临近假期了才定档,并且当中还有一部撤档了。

另外还有一部票房收益不错的现实主义电影,也遇到了网络下架的情况。再看看接下来的院线,整个11月,已定档的电影甚至都很难查到。

作为普通观众,即便想找一部吐槽的片子都没有。上架和下架都是那么突然,观众都不知道看什么好。

饶导说电影院是电影的家,作为电影观众,我也希望接下来“回家”的过程不必经历万里归途。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