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網的“躲閃搖”,連老外也沒能躲掉

文/艾渴echo

如果你和我們碎長一樣,是個老二次元,或者最近經常看一些小姐姐們的短視頻,那你一定會在某段時間裏刷到各種“躲閃搖”的相關視頻,打開看那麼一會兒後,會發現這玩意實在是魔性到不行,然後沒過多久又刷到了各種“躲閃搖”的二創,開啓了無限循環的傻笑日常。

那麼這玩意到底是個啥?又起源於什麼地方呢?

網線帶來了沙雕的消息,說這傳奇始於一場宿命般的狹路相逢。

那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晴空萬里,夏意盎然。街上張燈結綵,似乎頗爲喜慶;只是左瞧右看,終不見上半個人影。

哦,原來有殺氣自街頭洶洶而來,是紅衣女俠不知何故,大打出手,已敗數位保安,直奔眼前的黑衣俠客。

但見那黑衣俠客衣冠楚楚,玄髯若戟,使得短棒一杆,話不投機抬手便刺,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殺機暗藏;

而那紅衣女俠亦不遑多讓,只見她墊步擰腰,左搖右晃,看似閒庭信步,卻恰能避其鋒芒,隨後下腰一閃,順勢打出一大片兒寒星……雖被俠客就手攔下,但那東瀛奇毒,翠色慾滴,相隔咫尺亦能由鼻入腦,毒得俠客抽搐幾許,最終敗下陣來,唯見女俠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從此江湖上便有了紅衣女俠的傳說……

以上情節出自於一位魔性到離譜的UP主“王七葉-”,在她衆多沙雕視頻中並不算是播放量最高的那一個,卻是反向文化輸出到外網、近期最火的一個。

然而這“王氏躲閃搖”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大衆之認可,直到在西域賺了一大圈,被國際友人們競相模仿後才被髮掘出了別樣之魅力,以此鍍金之軀重新回到了大衆之視野。

這……其實挺尷尬的,搞得好像我中原人士有眼不識泰山,非要等大火之後纔跟風而上似的;對王女本俠來說,這也該算是個不大不小的侮辱:難道說沒了國際認可她儀態就不端莊了嗎?她動作就不優雅了嗎?這對戰就不魔性了嘛?這視頻就不沙雕了嗎……

最關鍵的是,我中原人士就模仿不了如此優雅而沙雕之神韻了嗎?

當然不是啦!

至少從美學角度看,咱們的二創其實更能抓住互聯網羣體之心理,首先就以足夠美型之女俠囂張出戰,閃轉騰挪,儀態優雅,動作流暢,彷彿致力於在演繹之中爲大家奉上本能之中的美的享受。非要說有啥缺點,可能也就演技略顯尷尬而已,但在這本身足夠沙雕的劇情裏,也算尬得恰到好處嘛不是?

更何況就算絕口不提那些各平臺喜聞樂見但就是不讓細說的內容,光拼沙雕程度咱們的老哥捨身取義起來那也叫個當仁不讓:看看這動作,這表情,這扭起來一副欠扁的樣子,怎麼看都能彌補想象力的不足,不比那羣腰都扭不明顯的傢伙強多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玩意爲啥能火成這樣?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爲啥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這段魔性的“躲閃搖”,其實最早的原型應該來自於被無數粉絲們讚不絕口的原創短篇動畫《ME!ME!ME!》,後來又被人改成了所謂的“02搖”,爆火了一段時間後成爲無數舞蹈區博主加以模仿的對象。這次在加入了各種躲避攻擊的動作之後,視頻整體顯得更加魔性起來,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文藝復興”了。

而在我看來,真正的問題在於:爲啥我們一開始沒看出“王氏躲閃搖”的二創潛力呢?既然我們排除了這麼多可能性,又沒法考慮“大家最初的關注點可能不太一樣”這樣的細枝末節,那我想最後能說道說道的,還真有隻有文化差異性了。

請放心,這詞兒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高大上——就算有,我們也沒打算討論那麼深刻的東西。可能唯一有那麼點兒理解門檻的只是“童年經驗”這一個概念。

“童年經驗”是少數幾個沒有被完全拋棄的,古典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概念之一,簡單說,就是個體在童年階段往往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相比於成年人更願意去想方設法主動探索他眼中的世界;而在這一階段,世界對這種探索的回饋將對個體的心理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個體一生的性格,乃至命運。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想必大家小時候都曾在家裏大肆破壞過的吧?無論是因好奇錄音機裏爲啥有人唱歌而把它拆個稀巴爛(然後果然沒能裝回去),還是覺着一堵白牆太單調了,想要畫上幾朵花花,類似的具體行爲都可以被認爲是個體在童年階段對周遭世界的探索。

不消說,在古典精神分析者看來,這時候世界的回饋基本就等同於家長的態度了。如果這時候家長極爲強硬地勒令禁止了所有類似的行爲,甚至還附贈了讓人終身難忘的教訓,那這孩子多半會養成唯唯諾諾的性格,做事瞻前顧後,生怕自己不小心又做錯了什麼,會引來世界的瘋狂報復;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古典精神分析論者希望大家鼓勵孩子們肆意破壞,他們同樣認爲家長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漸漸無法與他人感同身受。

沒錯,這意味着只有在兩種態度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之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行爲的後果,纔有可能真正幫助孩子繞開那些成長的陷阱;但具體如何找到那個平衡點,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知世界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看吧,這就是爲啥幾乎所有家長都討厭精神分析師,他們只是提出了問題並把所有問題都推給了家長們,但很少能提出啥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甚至給不出啥可操作的參考意見;

而現在的主流心理學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精神分析學派所發現的問題,但也認爲這個理論實在糙得可以,太想當然了,還過分強調了孩子0~5歲“童年經驗”的作用,而輕視了文化氛圍、周遭環境等外部因素對個體終身成長的影響……後來幾個流派的撕逼咱就不展開細說了,反正事到如今,人們用該理論解釋文化現象的樣子,倒是與著名的道格拉斯·亞當斯科技三定律有幾分類似:

  1. 任何我童年時期的流行文化都是理所應當的,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 任何我青少年時期的流行文化都是真正牛逼的,能夠改變世界的革命性藝術;
  3. 任何我中老年時期的流行文化都是離經叛道的,是註定要遭天譴的。

所以,從“躲閃搖”受衆和二創作者的平均年齡上看,這種魔性的舞蹈似乎有望成爲改變世界的革命性藝術?打住,這個想法屬實有點兒過分了,雖然女俠動作舒展,優雅動人,但如果非要把“躲閃搖”上升到流行文化的高度,那當代文化的保質期真就有些太短了點兒;

不過我也承認,“躲閃搖”和那些莫名其妙火爆一時的傢伙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因爲除開所有魔性內容的干擾,你會發現這段舞蹈中真正在支撐無數“二創”的核心動作其實相當古樸,甚至比網友們挖出來的那段美少女戰士更爲古老。在某種程度上,那種“通過氣定神閒的誇張扭動表現閃避,同時以這樣的反差感造成笑果”的表達模版,甚至可以被認爲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橡皮管動畫的古老遺產,在並不漫長的動畫藝術發展史上被傳承了下來,因此成爲了幾代兒童認知中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如今又被王女俠發掘出了全新的演繹手法。

而如果說你根本沒聽說什麼橡皮管動畫……沒啥關係,也正常得很,畢竟都是老黃曆了,還是行業初期的探索階段,一羣人嘗試讓漫畫動起來時搞出來的百無禁忌的產物。如果非要找出個啥特點,那就是粗糙虛假極盡誇張,被後來迪士尼倡導的“完整動畫(更注重人物動作的真實性)”逐漸取代也就不足爲奇了。

可問題是……卡通片欸,誇張點兒其實不見得一定是壞事兒,太正經了反而可能會過猶不及。反正你也看到了,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寫實風暴後,迪士尼的公主們好像也愈發狂放不羈了;且就在橡皮管動畫退出歷史舞臺,迪士尼積極探索寫實風格的四十年代,我們仍能從貝蒂小姐和大力水手這樣同樣廣泛流傳的經典中窺見橡皮管動畫的影子,只是前者只保留了其塑造人物的風格,沒了誇張的動作;後者雖然動作場面誇張,但在某種程度上也都被束縛在了常人能夠接受的範疇裏,反而成爲一種更有效果的表達方式。

上文提及的大力水手指的是1933~1957年,由Fleischer Studios(後來是派拉蒙)拍攝的數百集電影短片,和大家更熟悉的,誕生於60年代的電視卡通還是有些區別的。不過既然我們要討論橡皮管動畫的遺產,那很明顯,同一時期的《貓和老鼠》更能代表這種“極盡誇張”成熟以後的風格:只要有那麼一丟丟的邏輯能讓觀衆理解該場景發生的故事(更多是事故),這種“受限制的誇張”表達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當然了,在最近的“橡皮管文藝復興”中,無論是先前的《探險時光》還是目前大火的《瑞克與莫蒂》,其主創人員往往會借用背景設定來解釋過於誇張的橋段,使其更易於被觀衆所接受;但由於這些作品還缺乏時間的沉澱,且“現象級動畫”和“統治級動畫”還是有那麼些差距的,這種“策略”可能很難帶來太深遠的影響。所以至少在當下和未來的一段時間裏,這種“受限的誇張表達”都將是西方觀衆認知中的世界秩序,和他們無比懷念的童年往事,這纔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王女似曾相識又俠狂放不羈的幽默感,並借積極的二創將其發揚光大了;

而至於國人觀衆,只能說一方面,大家的童年還是不盡相同,對這種表達無感也實屬正常;另一方面,王女俠的作品確實也能帶來強烈的,生理上的愉悅感,很容易淹沒其他不那麼強烈的其他感受……直到重新發現了國際友人的“躲閃搖純淨版”,這才慢慢品出了其他感受,全新且大量的二創作品自然就接踵而至了。

哇,難以置信,居然真圓回來啦!

說真的我自己都覺着自己這理論豈止是牽強,簡直是荒謬,但最後好像還自圓其說了。那姑且就拋磚引玉,能博大家一笑就好~

-END-

關注“碎碎念工坊”,傳播遊戲文化,讓遊戲不止是遊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