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玩蟹蟹的時候,我就在想:
海洋環保的主題這麼大,爲什麼遊戲要從一隻小小的寄居蟹視角展開敘事?
然而這個思考還是離我的實際生活有點遙遠,再加上游戲裏各種奇幻的場景、以及克里爾的冒險太過吸引我,以至於這個問題在腦海裏一閃而過了。
今天一早看到蟹蟹迎來年度更新的消息,這我才又想起了這個問題。
那究竟是製作組劍走偏鋒,還是有意爲之的恰到好處,咱就接着往下看吧。
玩過《蟹蟹尋寶奇遇》的朋友應該也注意到了,克里爾有着各種各樣的“殼”,比如碎燈泡、瓶蓋、紙巾盒等等。
起初我以爲這些是爲了配合遊戲主題,刻意搞出來的道具,並且我一度還覺得這些道具跟克里爾很搭。
就在我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整體環境科學》確實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研究發現:
現在大多數陸生寄居蟹物種正在使用瓶蓋、燈泡、塑料杯等垃圾作爲它們的外殼,這種現象甚至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
也就是說,克里爾的種種殼並不是刻意設置,而是對現實中寄居蟹生存困境的生動映射。
一方面,海洋污染對腹足動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們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繁殖能力下降,數量也因此銳減。
另一方面,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980年至2020年間,塑料產量激增900%,每年超過5億噸,寄居蟹每12~18個月就要換殼,在沒有太多天然貝殼可選的情況下,這些可愛的小生物也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人造房”。
這下我也算是明白,爲什麼明明有那麼多“好用的殼”,克里爾怎麼就惦記他那個初始的小貝殼呢?
因爲我是玩家,我不是克里爾,我要讓克里爾憤怒,讓他去完成冒險,那些好用的殼只是我的道具,卻從來不是他的家。
說實話,《蟹蟹尋寶奇遇》是我通關的第一款魂遊,不過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我通關了一款“第三人稱射擊遊戲”,因爲我大部分流程都是拿着小槍過的。
但這不是因爲遊戲太難,或是推圖推不動之類的理由,原因只有一個:我太能帶入克里爾的內心,太想知道這趟冒險的結局了。
去年我曾寫過一篇關於蟹蟹“莫測地”的文章,我是那是這款遊戲裏我最喜歡的一張地圖,因爲整個遊戲的故事代入感特別強,我也特別能和那個身處黑暗中、渴望找到出路的克里爾深刻共鳴。
想來能給玩家帶來這麼強烈的代入感,我覺得也是製作組選擇從寄居蟹視角展開敘事所帶來的功勞。
從遊戲性的角度來說,寄居蟹是最能引入“換殼”這一核心玩法的選擇,這既符合物種本身的特性,也能和遊戲提倡的海洋環保主題契合。
當我們用克里爾在海底世界穿梭的時候,周圍是五彩斑斕卻又堆滿垃圾的奇妙世界,平時我們注意不到的生活垃圾,在海洋世界裏竟然是這樣的存在。
特別是看到長老手裏的柺杖是一根牙線時,那一刻我真的是又驚歎又有點心塞,人類製造的垃圾,竟成了海洋動物們爭相搶奪的資源。
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獨特的環境交互,的確讓我更深入地感受到海洋生態的狀態,因此這也很自然的讓我將自己的生活,成功帶入到遊戲中。
從情感角度看,寄居蟹在海洋生物鏈中屬於比較弱小的存在,當我看着克里爾一路戰勝強敵、找尋真相、甚至是被人利用導致自己內心迷茫,至於我這個普通人而言,真的是極易產生共鳴。
我們常說“以小見大”,從寄居蟹視角看海洋污染,這何嘗不是一種以小見大呢?
從一個獨特的微觀視角去看宏觀的問題,往往很容易讓個體在茫茫的宏觀羣體中,一眼望去,便能看到自己。
當我看到寄居蟹爲了尋找一個安全的庇護所,不得不穿梭在堆積如山的垃圾之間,甚至因爲垃圾的存在而面臨生命危險時,那種對弱小生命的同情以及對環境破壞的無奈會油然而生。
這種情感共鳴使我不再僅僅是遊戲的旁觀者,而是成爲了故事中的一部分,更加深入地體驗到遊戲所傳達的情感。
所以你看,就是這麼一隻小小的寄居蟹克里爾,帶入它的視角來看海洋世界,經歷它自己的“宿命冒險”,你就會感覺《蟹蟹尋寶奇遇》是如此奇妙。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