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使用兩週體驗

不知不覺,Steam Deck到手已經兩週了。它闖入我的生活,卻又無縫銜接於其中,似乎將生活中原本缺失的那部分填充了。它像是一劑電子偉哥,瞬間治好了原本電子陽痿的我。甚至於我現在就可以斷定,它將是我這幾年中買過最值最喜歡的電子產品了。與價格相近的Rog Ally一代相比,Steam Deck Oled有着更加舒適的握持體驗,符合人體工學,電量和續航上也更加出色,但在性能和屏幕分辨率上較Rog遜色了一個層次。但是權衡利弊過後,我還是選擇了sd作爲我20週歲的生日禮物。

到手後包裝簡潔的設計美學符合Valve“閥門”的公司人設,機子也大的超乎我的想象,比11寸的平板的長邊還要略長三四釐米左右,手機在它的面前倒顯得像個玩物。實際拿在手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壓手,單手拿着有點重,但是雙手捧着再結合它龐大的身軀,其實握持體驗相當OK。兩側的手柄完美貼合我的手掌,後面的背鍵有點按不到,但在加了增高後摸起來也十分舒適(但是目前還沒有玩到哪個遊戲需要用到後面的四個背鍵)。

電池容量和充電速度都十分Nice,獨立遊戲CPU和GPU功耗在一到五瓦左右,大型遊戲十到十五瓦左右,具體情況還要看設置的GPU頻率、鎖的幀數、畫面設置和功耗設置,其他的耗電諸如散熱和屏幕在六到八瓦上下,因此,玩一款獨立遊戲總功耗可能只有七八瓦,玩上五個小時以上綽綽有餘(基本上也不可能一次玩那麼久),大型遊戲的總功耗在十五至二十瓦左右,續航也能夠頂上兩個半小時有餘。

因爲是第一次用Oled屏幕,連續玩一個小時眼睛會有些痠痛,再看其他地方會出現短暫的度數加深,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體質問題,但屏幕素質還是很不錯的。

性能上有一絲絲遺憾,應該能在以後的機型補齊,《車禍模擬器》直接沒法玩。

800p的屏幕其實分辨率剛剛好,玩《泰坦隕落2》可以跑滿畫質90幀穩定運行。

一些遊戲沒有適配好,《文明6》的適配幾乎是完全無法玩的狀態,倒不如直接照搬ns上的操作邏輯,流暢利索很多。

觸控板基本上只會在需要鼠標操作邏輯時纔會用到,但體感體驗很不錯,玩《泰坦隕落2》《輻射4》射擊體驗都很棒,很有沉浸感。

在sd上游玩時,電腦如果正在玩遊戲會強制推出登錄,但不在玩的話還能夠保持登錄。

下載和硬盤速度都十分頂,千兆網能跑到80Mb/s,起飛了。

散熱十分無敵,熱風呼呼的從上面冒出來,背板幾乎沒有任何溫度,爲了散熱換蓋板或者買散熱器可以省省的。

帥就完了

頁面的完成度很高,也很絲滑

久仰其開源的社區,因此一到手立刻搞了個《輻射4》的主題,加上一些界面優化,自認爲十分完美。聲音系統改用的《曠野之息》的聲音包,在操作界面切換時是林克揹包切換的聲音,玩遊戲時跳成就是林克發現包廂時的聲音,體驗相當不錯。每個遊戲都可以自己更換界面,更加美觀。還可以安裝Clash插件,直接訪問需要用到GitHub的各類插件商店以及Steam商店。

總而言之,sd帶給我的震撼完全不亞於五年前偷偷攢錢買下的nsl,當我習慣了sd的龐大身軀再回去摸nsl,覺得它小的有些令人不可思議。儘管網上對它罵聲一片,我卻對其視若珍寶,它曾給我帶來的快樂時光是其他電子產品都無法比擬的。曾經,鎖了門縮在被窩裏沉浸於720p30hz的各類遊戲世界中是我最開心的一段遊戲時光,幾次被父母沒收又幾次偷出來玩最後在高考後歸還的經歷也讓我記憶深刻,但在擁有電腦後,曾經對遊戲的激情似乎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莫名的虛無。但我想,遊戲本就是生活的調味劑,遊戲的快樂也不會徹底消失,而是在未來的某刻等着你,掌機的快樂就在於此,拿着它令我感到久違的安逸,而這份安逸絕非是強勁的性能可以帶來的……

大大小小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