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天樂頻頻登上熱搜,只可惜都是些不太好的消息。
例如在電影宣發的現場,連軸轉了多日的古天樂面對熱情的粉絲略顯疲態,除了呼籲大家多多支持電影外,就是希望大家能叫更多人來捧場;
又例如上了東方甄選的直播間宣傳電影,面對董宇輝精心準備的“觀影心得”,古天樂雖然發自內心地高興,但他更迫切地希望能通過這場直播賣出電影票。
爲了達到目的,他甚至不介意當場和俞敏洪談起了花邊新聞,回應了自己多年沒結婚的事。
甚至還在電影官博“賣慘”,神情悲傷地訴說着10年不易,然後話鋒一轉就暗示大家買票。
種種跡象表明,古天樂爲了《明日戰記》真的是急了眼。
只是一言一行都爲了賣票,如此功利的行爲如果不是出自於古校長,早就被口水淹沒了。
衆所周知,《明日戰記》傾注了古天樂的大量心血,號稱“十年磨一劍”。
他除了是電影的主演外,還是總監製和總投資人,曾在金像獎頒獎禮上豪言壯語要“搞定《明日戰記》”。所以,電影的成敗會直接決定他接下來的日子是風調雨順,還是元氣大傷。
由於古天樂不僅是許多人的童年男神,還因爲援建希望小學而深入人心,所以他身上不僅有很厚的情懷濾鏡,還有足夠多的口碑可以消耗,大家自然能靜下心來理解他的焦慮。
畢竟從實時數據不難看出,《明日戰記》的票房確實慘淡得不忍直視。
在總票房即將達到4億之際,電影的單日票房已經下降到一千萬左右,排片和上座率也表現一般,不僅被同期的《獨行月球》拋開一大截,還被晚了8天上映的《斷橋》後來居上。
據傳,《明日戰記》的製作成本高達4.5億,再算上宣發費用,票房沒有10億回不了本。
然而,電影目前的總票房連自身的製作成本都覆蓋不了,單日票房的增長速度過緩,排片率低和上座率差更砍斷了電影后繼發力的希望,古天樂不因此而愁白了頭才奇怪。
但是,大家能諒解古天樂的功利是一回事,能否認同《明日戰記》,又是另一回事。
目前,《明日戰記》在豆瓣電影上的評分已經出爐,6萬人評價6.4分的口碑並不算優秀。
打開影評,裏面不乏對電影特效的讚美,也有不少爲古天樂、爲香港電影打氣加油的祝福,但更多的是對電影劇情羸弱的抨擊,以及對主創團隊的失望。
其實從《明日戰記》的官方資料就能看出,電影的故事和設定從一開始就挺讓人擔心的。
首先,外星人隨隕石入侵地球,地球人奮起反抗、守衛家園。這樣的故事模板,在90年代的歐美科幻片裏就已經被用爛了,外星人的形象和人類的裝備也有了很多深入人心的版本。
因此,如果沒有獨特的創新元素,再精良的特效也掩蓋不了“邯鄲學步”、“拾人牙慧”的痕跡。
植物外星人的細節哪怕再多,給觀衆造成的視覺衝擊能比得上今年已經43歲的異形嗎?
外骨骼一樣的機甲即使質感再逼真,會讓人覺得比《明日邊緣》裏阿湯哥的裝備亮眼嗎?
好不容易在故事的最後有一些反轉,結果又迴歸到了傳統港片已經拍爛了的劇情上,反而讓人不得不懷疑主創團隊把所有精力都押在了研究特效上,根本沒用心打磨劇本。
畢竟,在用來宣傳的海報上,“爽片”兩個字似乎也顯示出了發行方對劇情“信心不足”。
什麼樣的電影纔會自稱爲“爽片”呢?毫無疑問就是重特效輕劇情,故事經不起推敲,全靠刺激感官的動作鏡頭麻痹觀衆的電影。最常用“爽片”來描述自己的,莫過於各種網大。
但對於見多識廣的內地影迷來說,只有一個“爽”字,能成爲走進影院的理由嗎?
都2022年了,一部院線電影怎麼能對標網大,只靠特效來讓觀衆“爽”呢?
更糟糕的是,在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劉嘉玲這個豪華的演員陣容背後,是沒有導演作品的FATface特效公司老闆吳炫輝手執導筒,這不就是木桶理論裏“最短的那根板”嗎?
菜鳥導演加大牌演員的組合,不難預見現場的表演調度基本全靠演員自身來掌控,但缺少了蘋果箱後面的眼睛來執導全局,哪怕再老練的演員,也迴避不了“馬失前蹄”的可能。
張家輝全程撲克臉的表演飽受詬病,足以證明上述觀點所言不虛。
總而言之,我認爲《明日戰記》除了特效和演員陣容對得起票價外,作爲院線電影還是有所欠缺的,特別是在劇情“爽點”的設計上沒摸準市場需求,比某些會說故事的網大還不如。
事實上,在對《明日戰記》給出好評的影評裏,一概都是誇電影的特效做得好,港圈電影人情懷拉滿等等,對劇情的點評大多語焉不詳,畢竟也是確實找不到值得誇的方向了。
如果不是因爲古天樂自電影進入預熱階段就馬不停蹄地各種宣傳、拉票,《明日戰記》的口碑能不能比得上一部網大真的不好說。
當然,每個人的觀影標準不同,有人覺得只要特效過關,打鬥鏡頭熱血就值回一張電影票。
自然也有人會更重視劇情和電影的整體質感,對缺乏打磨的劇本和不成熟的導演嗤之以鼻。
不過,院線的大數據是最客觀的,《明日戰記》的上座率和排片率每況愈下,恰恰證明了市場在用腳投票,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遠遠比坦然接受它的人多。
有人可能會疑慮:這部電影會不會因爲沒有內地資本的參與而被打壓了呢?這其實是杞人憂天了。畢竟能在內地院線上映的電影,肯定少不了內地資本的參與。
而且我們從電影的出品方名單就能看到,裏面不乏國內知名的影視公司,如萬合天宜、貓眼影業、愛奇藝等,還有比較官方的深圳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
何來沒有內地資本參與發行的說法?
而且,電影在點映開始後相關的宣發活動並不少,即使比不上《戰狼2》、《長津湖》等鋪天蓋地的宣傳,至少也比純粹靠口碑逆襲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要多得多。
難道《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剛開始宣發少、排片低也是被打壓了?那爲何在口碑發酵之後,這兩部被“打壓”的電影又能成爲華語電影票房排行榜裏的佼佼者?
橫向比較一下,更能客觀地看出《明日戰記》確實不太符合影迷們的預期。
最後,也有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明日戰記》失敗了,是不是意味着中國科幻電影會遇挫?
其實並不會,因爲古天樂對中國科幻電影作出的貢獻並不是商業電影《明日戰記》,而是特效公司希娜魔夫。希娜魔夫是古天樂和好友連凱合夥創辦的影視特效公司,《明日戰記》裏的機械頭盔和機械戰甲都出自這個公司之手。
然而,希娜魔夫的作品並不是只有一些機械仿生道具那麼簡單。
在他們的特效項目裏,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如《流浪地球》、《星漢燦爛》、《長津湖》、《金剛川》等,甚至連和《明日戰記》同期的《獨行月球》也在其中。
對於這些作品的特效水平,相信看過的朋友都會印象深刻:希娜魔夫的出品基本都是精品。
由此可見,希娜魔夫作爲一家特效公司,已經在國內影視業裏站穩了腳跟,即使《明日戰記》這次虧了個底朝天,也對它影響不大。
當然了,希娜魔夫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如果沒有古天樂,《明日戰記》恐怕連最具賣點的特效也不復存在,更加無法和網大一較高下了。
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明日戰記》估計已經無法繼續寄望院線票房可以逆襲了。
如果電影的上座率和排片率繼續持續下降,觸發了和院線簽訂的保護協議,電影會提早下線轉爲網播也說不定,畢竟此前就有過《上海堡壘》這樣的先例。
而且由於電影的出品方爲愛奇藝,院線電影轉網播後額外收取點播費用既是該平臺的慣用手段,也能讓電影投資方在一定程度上“回血”,是一個雙贏的操作。
所以,大家覺得《明日戰記》是會繼續院線上映,還是轉成網播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