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参考:
《嚎叫》-艾伦·金斯堡
《金斯堡诗全集》-艾伦·金斯堡
《达摩流浪者》-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
《酷儿》-威廉·巴勒斯
《嬉皮士之歌》-汤姆·沃尔夫
参考电影:
《杀死汝爱》
《逍遥骑士》
《美国精神病人》
[垮掉派](Beat Generation)
我们先来聊聊,何为“垮掉派”。
垮掉派是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里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一派,诞生于二战不久后的“垮掉派”是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先驱,它是诗人、文人们共同推进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哲学浪潮和文学运动,也是嬉皮士与雅皮士的前身。
二战,这个人类群星和类人群魔共同闪现的时刻已经过去,而战后的那代年轻人本该是无限光明与美好的一代,挺过了危机,战胜了强敌,繁荣与富裕已然势不可挡。然而,政治的阴云与高压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逝去,反而愈演愈烈,世界没有变得美好,它愈发的腐朽、呆滞、僵化……邪恶的法西斯被打败了,敌人却变得无处不在。
年轻人们开始思考、怀疑、迷茫,他们猛然惊醒,他们想要呼喊,挣扎,逃脱,可现实仿佛一张巨大的蛛网,用观念道德与保守主义将他们紧紧束缚,他们想要发声,可那蛛网愈发收紧——直到一声平地惊雷的《嚎叫》爆发而出,垮掉派的三位一体横空出世。(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
当时,以作家们本着“真即是美”的审美追求,用坦诚的语言不加粉饰地描绘当时赤裸裸的美国现实,表达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愤怒和绝望,这些反抗对美国乃至西方文化做出了强有力的一击。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并且尖锐,经济危机、核战恐惧、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爆炸等等成为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民族阶级、个人可以幸免逃难。
而“垮掉派”就是诞生于这种情况下的文学作品,艾伦·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被称为“垮掉一代”的哲学信念和宣言。
金斯伯格曾说:“或许,当今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垮掉,其物质财富已耗尽,而且在科学技术上的乐观主义已到了尽头,人们正在寻找金钱以外的真正价值。”
当我们在日益地追求物质和被物质社会所挤压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和行动的自由,我们都存在一个潜在的欲望,就是逃出城市去“路上”,向那些蛮荒之地而去。
凯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就写了这样的故事:
几个美国人企图颠覆平庸,突然决定摆脱原来的生活状态,于是他们选择从美国东部的繁华市区驱车前往西部的蛮荒之地。一路上,广袤美国大陆上的风景、人物、奇遇就在他们狂放不羁的旅程中次第出现,带给漫游者以惊喜,使他们自由地、欣喜若狂地重新领悟了生命。
人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最后老去,死亡,很快将不被任何人所记取。
大部分人,都无知无觉地遵守着这一进程,唯有怀有灵性、带着悲观主义的眼睛看着世界的人,才能够察觉到日常生活的悲哀与自身的无力。他们不愿意,他们呐喊,他们抗争,活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道路上,希望可以从精神上出离于这个圆环,打破平静的水面。
“垮掉一代”特别要求一种进步思想,他们在美国一片追求物质和金钱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里,企图找到精神自由的天地和空气,并且通过漫游、药物和皈依佛教等来寻求升华。他们抛弃世俗观念,蔑视权威、无所畏惧,这种大无畏精神是“垮掉一代”反叛与探索的根本。
“垮掉派”作家们在生活上放荡不羁。他们吸毒、偷窃、酗酒、纵情于爵士乐,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恋;同时,他们也读尼采、习禅宗、崇拜中国寒山,写小说诗歌、参加反战游行、支持民权运动、致力于环保。
我们可以说他们自暴自弃,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得承认,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是负责任的――他们是唯一对这个病态的社会说不的人。很多垮掉的人其实都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完全可以过一种安稳而平静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他们偏偏选择了追寻,选择了迎着未知的前途浪迹天涯。
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所进行的精神上的反叛和生命的探索的反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垮掉派”代表作家们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者,他们的放荡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是试图以此解放自我以便直接获得生命体验,从而以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为基础,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一派。
但垮掉派的历史结局是令人唏嘘的。不停绝的战争、残酷的政治现实逻辑、麻木不仁的肉食者、现代享乐消费主义的恐怖扩张、国际共运的低潮如此这般的背景性场域的现实,似乎早已埋下命运的种子。
但对于他们的成长历程,风吹雨打不过天上尔尔。他们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真正的人,也正是所谓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就像是这种子本来早是“疯狂”一般
他们疯狂的去追求他们追求的一切,就像打碎一个就酒杯一样去打碎所谓的“秩序”与所谓的“理性”,然后去言语、去行走、去渴望、去活着,去用诗思考、用诗说话、然后写下。
他们挣扎、解放、自由,踢破围栏,砸碎枷锁,不羁的灵魂彼此吸引,飞扬的文字见证悲欢,一次名为垮掉派的自我燃烧,一场席卷北美的革命风暴,一种彷徨又悲壮的浪漫主义,且听风吟。
[嬉皮士](Hippie)
接下来是嬉皮士,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点,如果说垮掉派是撕裂政府伪装而想要追索未来和自身意义所在的话,嬉皮士的主导核心却是政治因素。
六十年代,大量美国青年被派往越南参与越南战争,他们在前线做无意义的流血牺牲。美国以侵略为目的介入越南战争,本质便违背了和平。毫无必要的杀戮促使美国国内反战主义思想崛起,人们发动反战示威游行,期望自由与民主。除参与越战外,当时的美国人还经历了肯尼迪总统遇刺、古巴导弹危机等等政治事件,社会的质疑声愈来愈强烈,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不断降低。
迷茫的青年人背负着对和平的渴求,在美国民主党**派兴起的这段时间里,将反战思想扩大为反文化反主流思想。由此,嬉皮士运动在越南战争的推动下兴起。此后的嬉皮士运动与嬉皮士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反战,而是反抗习俗、反抗主流与反抗政治。
加之反文化与反资本的催化的概念。嬉皮士们穿着随意,不拘一格的搭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显得特立独行。他们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兼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他们都处于传统价值观濒临破碎,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契合的新价值观未能及时建立的价值真空时期,迷失、茫然是他们的共性。
他们从城市移居乡间,喜爱群居生活(包括两性同居),反抗以社会为单位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他们迷恋叛逆,试图以毒解“毒”,同时也希望通过以“致幻剂”为中心的幻觉革命获得短暂地精神自由,与毒品和性这种“地狱式毁灭”来“治病”。
不同的是嬉皮士们也具有“天堂式祝祷”的行为,他们佩戴鲜花,自称“花之子”来表达追求和平,厌战的情感。因此,虽然嬉皮士们在行为上具有违逆社会传统道德伦理的特点,但核心是为了寻回在当时科技与理性手压制的“人性”,故嬉皮士运动在反文化的同时也是一场合乎历史逻辑的文化运动。
嬉皮士们的初衷是改变日益扭曲的现实。这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但依旧遭到了主流社会的排斥。因害怕这些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传统的反抗和对主流的颠覆,社会选择了强力反击、压制。
很多人在理性的压制下丧失自我。他们因嬉皮士自身的外貌形象,不合主流,不和传统而感到害怕,因嬉皮士倡导迷幻药、性解放,与传统家庭观念,传统思想冲突而抵制,也因嬉皮士可以“随心所欲”、“随性而为”、“自由的生活”,而他们本身却因备受压制而不满以及妒忌。
他们在大陆与大海之间穿行,体会生命本身带来的欢乐和痛苦,那种生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就像我所截图的图片,嬉皮士这边的图片是《逍遥骑士》,这个公路片的鼻祖便是不停的在呐喊着属于嬉皮士的荒诞,影片中汉森的那句经典的台词:
“你代表的是自由。这就是问题的症结,谈论它和实现它两码事。真正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买卖时,所以别告诉别人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作恶来证明你错了。噢,他们总是不断的向你灌输个体自由,但当他们真的见到一个自由的个体,这会吓着他们。所以他们会想要暴力征服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嬉皮士都是为了抗争和自由而战的,“垮掉派”文学运动能够完美成型并且“流芳百世”的重要因素是他们大多数人是文人墨客,但嬉皮士不一样,当时是整个美国都被卷入其中,这些人中不乏自甘堕落者。
一些无法被音乐、文学与绘画满足的嬉皮青年,开始寻找新的代表文化与刺激来源,接触酒精和药品。当时恰逢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教、中国的禅宗等东方宗教系统涌向嬉皮士。嬉皮士通过静坐、冥想、禅宗、瑜伽等方式结合药物来达成自己的精神需要。还有地痞流氓或者黑社会借用嬉皮士外壳来违法犯罪。
正是太多人的参与,导致这辉煌是短暂的,或许也该如此。1969年8月15日,超过40万年轻人从不同城市聚集到纽约州东南部的贝塞尔小镇,来参加为期三天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节。它代表了60年代迷狂的理想主义,摇滚乐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迄今为止仍是传奇。当音乐节结束,标志着嬉皮的黄金年代过去。
但是在这年,嬉皮士活动家促成了“国际地球日”的确立,从此“环保”在全人类中达成共识,这是嬉皮运动为环保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6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即使音乐节上大喊反战,越战的泥潭还是持续到了1975年。嬉皮士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生存问题,加上政府的干预以及部分成员的自甘堕落,嬉皮士运动开始走向衰落。
[雅皮士](Yuppies)
这是一个美国年轻人根据“嬉皮士”与“垮掉派”所创立的名词。
雅皮士风貌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同一时期,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始终受到贸易赤字、货币升值和利率上升的三重困扰,原油价格下跌导致银行对南部产油区的贷款中坏账增多,通胀率居高不下,银行业蒙上了灾难性的阴影。
在此影响下,人们存款意识衰减,美国撤销信贷管制、大企业纷纷被减税,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就此形成,消费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如果说嬉皮士是反文化与反资本主义的一部分,那么雅皮士则是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催生出来的经济繁荣的体现。
西方启蒙思想倡导的理性并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和幸福。随着主体掌握的科学技术主宰了主体自身,启蒙理性思想也沦为了技术操作和工具理性,商业广告和消费文化蒙蔽了大众意识并使其愚钝麻木。
嬉皮士们穿着随意,不拘一格的搭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显得特立独行。他们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兼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而为了应对这种年轻人大量流失的情况,资本下手推动了一种精神,也就是雅皮士,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雅皮士们大多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他们的年薪很高。在这种推动的方式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脱离嬉皮士的队伍,进入了雅皮士行列来自发的工作而赚取高额回报,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
陷入泥潭的雅皮士们热衷于去高档的餐厅、喝上等的酒、穿名牌的衣服、用顶级的化妆品、开豪华的轿车,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他们更在乎外在形象而非内在品质,表面化和虚荣的生活方式便是他们立足根本。
而在当时,这群靠脑力工作,追求物质生活的奋斗青年,把雅皮士流感推向了整个世界。
他们在西装搭配牛仔裤或各种套装的衬托下,展现出干练、专业和自信的态度。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黄金年代的都市港剧,律师、医生、金融行业等职场男士大多西装革履,而女性则以「权力套装」为着装重点,下班后提着公文包到酒吧小酌几杯,生活过得精致且时尚。
这种情绪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当时的雅皮士们对于外在形象的重视已经到达了一种病态的扭曲。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
人的面庞无人关心,他们更看重你的西装是阿托里尼还是华伦天奴、更看重你的眼镜是普拉达还是雷朋,更看重你的名片字体是立体还是凹陷,以穿着辨认来者,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无法叫全。
在进入90年代以后,雅皮士们的概念达到一个高峰,然后开始逐渐下滑。
至今为止雅皮士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使用开始不像过去那么的引起注意。雅皮士依旧存在,只是,80年代的经济环境不复存在。当代年轻人的追求也开始有所不同,对财富的追求不像父辈如此的强烈,个性的追求取代了共性的追求(虽然本质上也是在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
这个群体被统称为Y一代(美国人把1980年到1995年间出生的人称作“Y一代”)。他们的职业追求是做意义的事情。也就是工作的目的除了获得财富,还希望在某个层面上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因为Y一代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相信自己的不可取代和“我是不同的”。背包客,骑行,健身等活动成为某些Y一代的生活方式。
垮掉派和嬉皮士们虽然留下了它们的概念与浪潮,但本质还是湮灭于时间之浪中,但雅皮士还是屹立不倒,我们越来越无法察觉社会中的雅皮士,而雅皮士这个称呼在过去几乎有着“拜金”的同等意思,以后…不,现在的我们,是否已经陷入了雅皮士精神之中呢?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