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纳斯卡,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纳斯卡巨画。
蜘蛛图案,也是游戏里该城邦的标志
纳斯卡文化的地理位置,位于秘鲁沿海
严格来说,纳斯卡文化建立过很多城市,但估计没有一座城市名为纳斯卡,因为纳斯卡(西班牙语:Nazca;奇楚瓦语:Naska)是个西班牙名字,至于这些城市的本名,那就不得而知了。
纳斯卡文明(Nazca culture)是存在于前300年至700年间,在秘鲁纳斯卡地区的文化,以纳斯卡线而闻名于世,并建造过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架渠。不过它并不是这里的第一个文明。在纳斯卡文明出现前,纳斯卡地区曾出现过帕拉卡斯文明。
纳斯卡文明的居民,主要沿着河谷定居,并以农耕维生,种植棉花、豆类、块茎、蛋黄果和一种短穗的玉米等作物。
纳斯卡的居民拥有一种特殊的制陶技术,把12种不同的矿物颜料混合在陶土涂料中,以利制陶过程中将色料附着在陶器上。
纳斯卡文化的陶器
在出土的手工制品中,出现被打洞的头颅,这些打洞的位置都在头颅前额,并穿了一条麻花绳绑住,推估是为了让人把头骨戴在腰上。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用来取悦神明的一种献祭,是为了改善旱灾或农作歉收而来。
纳斯卡文明作为一个美洲文明,生活于南美洲西海岸秘鲁沿海平原沙漠,建造了卡瓦奇古城。有中心城市和祭祀统治,制作木乃伊和修筑金字塔及人祭,有嗜血及悲观主义的特色,有美洲埃及人的称号。秘鲁寒流带来的养分滋养了秘鲁沿海的海洋生物,也为沿岸带来了相对干旱凉爽的气候环境,然而在公元535年至536年发生的圣婴(即厄尔尼诺现象)现象(秘鲁寒流没有到来),也就是没有阳光的一年,可能摧毁了纳斯卡人。根据剑桥大学研究,他们砍光了固定冲积平原的树木,改种棉花和玉米,导致无法敌挡洪水对绿洲的摧残,也造成纳斯卡的灭亡。
与其他美洲文明一样,纳斯卡人的文化传播扩大相当困难,学者认为从地质学角度美洲版块是南北走向,地质相当活跃,频繁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及鲜明的气候差异导致纳斯卡文明农业发展缓慢,悲观的思想观念将各种自然灾害视为神怒对纳斯卡人的惩戒并衍生出血腥暴力的宗教,认为神亲赖人类祭品。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沃森指出“纳斯卡人的宗教观念不同于欧洲和印度,是痛苦和死亡的狂欢剧,且在过程中使用大量致幻剂和麻醉药。”纳斯卡人从仙人掌提取迷幻药物,纳斯卡祭司为使人心生敬畏和异于常人,从儿童时头颅会紧压在几块木板之间使骨骼向上生长形成瘦长的类似外星人的头颅,纳斯卡文明虽处沙漠但地下水接近地表且有河谷,使纳斯卡文明得以修建地下水道和过滤系统用于灌溉。
就像一些其他的美洲早期美洲文明一样,玉米、番薯、花生、豆子、木薯、骆驼、豚鼠、南瓜是纳斯卡人的食物,用渔网和兽皮筏捕鱼。由于没有马,人们用无峰骆驼(美洲骆马)运输并生产棉织品。纳斯卡人使用可可叶提神,制作陶排笛和号角,将贝壳涂成红色用于交易和装饰,长袍、斗篷、头巾、草鞋为着装,妇女在阴部周围纹上虎鲸图案作为警示,人祭是为权力的来源,纳斯卡人人祭头颅来自俘虏,据考古调查文明晚期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被人祭。(人祭的现象在美洲文明中十分常见,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互相影响和传承)
在纳斯卡的主要城市卡瓦奇古城中,城内有金字塔和广场,具有遍布各地的洞、人骨和衣物及红色的陶片,其中一处墓葬纳斯卡人的遗体有相当完整的保存,这些遗迹可追朔到罗马人撤离不列颠之时。
秃鹫图案
至于纳斯卡巨画(或叫纳斯卡线),除了从高处视角以外,纳斯卡线条无法被辨识出为何种图形。自假设纳斯卡人难以取得有利位置观看他们的作品以来,已经有许多关于建造者能力和行动方式的推测,主流学界推估这些图案可能在安地斯山的祈雨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纳斯卡巨画在公元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