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冒充者綜合徵]?

本期參考:

《重新思考》——亞當·格蘭特

《心理學與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她世界》——伊麗莎白·卡多赫 安娜·德·蒙塔爾洛

《從解構到建構》——張良從

[冒充者綜合徵](Impostor syndrome)

在講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來個情景模擬。

假設說,有一位剛剛畢業的應屆大學生,他精心挑選了最適合自己專業且自己也最喜歡的一個公司。然後在競爭階段,經歷了5輪面試,在面試中熟稔地回答了所有問題,預測到了任何可能的提問,並跨越了一切障礙,最終在30人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在通過最後一輪面試後,未來的同事們都熱情地與他握手,歡迎他的加入。

然後一般人的反應是什麼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爲自己鏖戰羣雄、披荊斬棘的方式感到自豪,並且認爲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而有一部分人在經歷重重磨難最終戰勝攻取的時候,他們想的是——“你去做這份工作。”,“我?我難勝其職啊!”

很奇怪的想法對吧?明明在面試裏面已經證明他們的資質與新僱主對這一職位提出的責任和要求是匹配的,但所有傑出才能的盤點都未能緩解他們對新職位(獎勵)充滿的不確定感,反而覺得信心不足、熱情匱乏。

而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中被叫做[冒充者綜合徵],他們認爲自己不配得到成功,而將成功歸結爲運氣或隨機事件。這就是弗裏茨·海德在1958年提出的一種心理機制(當時的名字叫什麼我沒有查到)。

而當時間來到1978年時,美國心理學家波林·羅絲·克蘭斯和蘇珊娜·艾姆斯將這種極端自我懷疑的特殊現象定義爲冒充者綜合徵。當時,這個概念受到了質疑,人們往往更願意稱之爲“冒充者的體驗”。

冒充者綜合徵並非精神障礙,不屬於精神疾病,但它確實揭示了一種令人產生無力感的思維方式,讓人有了一種焦慮的主觀體驗,所以在此,我們將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稱爲“體驗者”。

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會討論的話題中,因爲人們往往把被看重的感覺與成功混爲一談,甚至把成功作爲獲得愛和傾慕的唯一保證。這種思維方式導致個體只在一些方面有自信,並常產生“我還是不夠好”和覺得自己名不副實的個人判斷。

[美]【Emma Clinton】

很多冒名頂替綜合症的體驗者並不會將它視爲一種需要求助的問題。他們常常獨自忍耐,默默咬牙堅持,只把這種狀態當作 “人生必須承擔的代價”。但這種代價實際表現出來就是自我批評、自我懷疑和恐懼失敗的混合體,它導致冒充者工作過勞或不斷拖延。

缺乏自信和冒充者綜合徵之間的區別

看到這裏,可能我的寫法會誤導人,讓人覺得冒充者綜合徵無非只是缺乏自信。

當一個人有奮鬥目標,但對自己能否成功沒有信心時,雖然他並不知道努力的結果如何,或者如何才能實現夢想,但普通的缺乏自信者在披巾斬棘後所收穫的成就感是難以爲人共感的,也能讓他們自身可以衷心爲之感到喜悅。

而對於一個體驗者來說,他同樣有缺乏自信的苦惱,也同樣會努力奮鬥,但一旦達到了目標,體驗者就會打壓自我成就的價值。體驗者不會改變自己的這一想法,甚至認爲自己的失敗難以避免、層出不窮,這一認知令體驗者倍感壓力。體驗者不相信自己配得上成功的桂冠,因爲體驗者從感受成功到認可成功之間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某件事成效慘淡,體驗者則會將其歸咎於自我的缺陷,簡單來說就是“不行不行,我還不夠好”,因爲體驗者本身很難將自己的成功向內歸因。若是某件事成效甚佳,他便會將此歸結爲外在因素,假設說我的文章被好多人看好多人誇獎呀,我只會認爲是平臺流量給的多,而不是我自身真的有這個水平。

這一“爲所有後果承擔責任”的有失偏頗的觀點根植於個體的認知偏差。這類人會通過蒐集各種證據固化對自我的消極看法。所以,體驗者們對他人的能力持有的觀點也常常是錯誤的。

他們常假想身邊的其他人都異常自信,並認爲其他人完全不會遭受自我評判。簡而言之,體驗者就像一個只會發熱而無法注視自己光芒的白熾燈,日復一日的明亮只會燒壞他們的燈絲,陷入沉默的精神內耗。

[美]【Emma Clinton】

爲何會產生這種心態

借用薩特的一句話:

我們被判了自由的刑。

人類社會處境的這一特殊性與責任的概念息息相關,每一個自由的個體在年幼時就被賦予了需對自我行爲負責的概念。(我可沒說不要對自我行爲負責哦)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即便是未來,我們的社會實際上都是在將人投入一個將成功認定爲至高無上的價值的熔爐之中。

這種對賦予自我成功的機會和認可自身能力的恐懼,在童年時期就被灌輸進幼兒的心靈中,孩子們得到的接納或者說愛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

心理學家凱文·沙桑格對此詳細論述道:

我們的社會往往會教育孩子: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是一個好人;而如果你失敗了,你就是一個窩囊廢。

不過嘛,如果說把所有因素全部歸咎於後天那屬實是有點一棒子打死的意味了,實際上有些人他就是天生易於焦慮,但後天的教育卻也是非常重要的,先天與後天的相輔相成才能將人培養爲更自信的人,焦慮的先天特質也可以被削弱。

[美]【Emma Clinton】

在已經變成體驗者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脫困

“自我”理論一直是人們討論得最多的話題,在西方心理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說到了“自我”,那麼事態就很明確了,體驗者關心的是什麼?是問題,那想要脫困就要去關注個人。

問題出在人身上,可是每個人都不盡相同。關注問題的時候就拼命想要解決辦法,甚至走火入魔到只能看到問題。如果換個思路,和個體溝通,設身處地地和個體產生聯結,個體發生改變,問題也更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知道這種紙上談兵的方式特別理想化,所以我們先把“自我”分爲三個點來看。

(1)自我形象

他人即地獄。

它代表人們對自己的認知方式,但它並不一定與現實相符。

打個比方,爲了得到關注和愛,我們自己都不會注意,其實早在生命初期就會將注意力投射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上,他們是我們的父母,是啓發我們的人。我們全盤接受他們的議論、判斷和評估,通過內化這些信息,從而學會取悅他們。

這些東西影響我們每個人特有的“自我”概念。我們在解讀他們倡導的、鼓勵的、愛的、恨的、捍衛的事物的過程中將其內化,由此編織出一張構建自我的網。

我們不再總是根據自己的標準,而是通過他人的標準解讀親眼所見的事物。這種行爲就像用鏡片暗暗地將我們與自身經驗和個人理解隔離。我們的看法因而部分地被身邊人的判斷和觀點所過濾。學校、朋友圈、社會同樣影響着我們的解讀過程。

這就是爲什麼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是至關重要的。自尊自愛的審視有助於“自我”的良好成長,同樣也有助於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讓我們不會被他人的評判左右。

(2)自我看法

它代表對自我的看法,也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和自尊。

自尊很簡單,其實指的就是無論在何種條件下,一個人都能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而價值觀呢?我們每天都在重構人生與自我及與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的聲音在童年時被壓制,那麼做出自主決定將變得格外困難。你有沒有思考過,在展現給外界的面貌之下,真實的自我是如何的?拋開一切價值觀的浸染和他人所成就的當下的面目,只有接納自我,他纔有能力改變。

一般來說,當我們用共情的眼光去愛自己、評判自己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少受他人評判的攪擾,從而能夠更大膽地構想人生,在生活中也更有安全感。

(3)理想自我

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但我們忘了自己能成爲什麼。

它代表理想的自我,它在生命歷程中持續流動變化,代表我們期待成爲的對象和生活中的願景。

這裏我其實不知道該怎麼寫,所以我就以一個問題來進行開拓: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美]【Manuel Pena】

說句實話,我並非心理醫生,只憑幾句話就像讓人去抹殺自己的不安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說,你可以意思到你並不需要成爲“更好的人”,才能配得上你現在的位置。你可以意識到自己其實就在陽光下生活,你可以意識到自己其實比想的還要更美好,你可以意識到,沒有人會阻止這種感覺。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