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参考:
《重新思考》——亚当·格兰特
《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她世界》——伊丽莎白·卡多赫 安娜·德·蒙塔尔洛
《从解构到建构》——张良从
[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
在讲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个情景模拟。
假设说,有一位刚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他精心挑选了最适合自己专业且自己也最喜欢的一个公司。然后在竞争阶段,经历了5轮面试,在面试中熟稔地回答了所有问题,预测到了任何可能的提问,并跨越了一切障碍,最终在30人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在通过最后一轮面试后,未来的同事们都热情地与他握手,欢迎他的加入。
然后一般人的反应是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为自己鏖战群雄、披荆斩棘的方式感到自豪,并且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而有一部分人在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战胜攻取的时候,他们想的是——“你去做这份工作。”,“我?我难胜其职啊!”
很奇怪的想法对吧?明明在面试里面已经证明他们的资质与新雇主对这一职位提出的责任和要求是匹配的,但所有杰出才能的盘点都未能缓解他们对新职位(奖励)充满的不确定感,反而觉得信心不足、热情匮乏。
而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中被叫做[冒充者综合征],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成功,而将成功归结为运气或随机事件。这就是弗里茨·海德在1958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当时的名字叫什么我没有查到)。
而当时间来到1978年时,美国心理学家波林·罗丝·克兰斯和苏珊娜·艾姆斯将这种极端自我怀疑的特殊现象定义为冒充者综合征。当时,这个概念受到了质疑,人们往往更愿意称之为“冒充者的体验”。
冒充者综合征并非精神障碍,不属于精神疾病,但它确实揭示了一种令人产生无力感的思维方式,让人有了一种焦虑的主观体验,所以在此,我们将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称为“体验者”。
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讨论的话题中,因为人们往往把被看重的感觉与成功混为一谈,甚至把成功作为获得爱和倾慕的唯一保证。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个体只在一些方面有自信,并常产生“我还是不够好”和觉得自己名不副实的个人判断。
[美]【Emma Clinton】
很多冒名顶替综合症的体验者并不会将它视为一种需要求助的问题。他们常常独自忍耐,默默咬牙坚持,只把这种状态当作 “人生必须承担的代价”。但这种代价实际表现出来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怀疑和恐惧失败的混合体,它导致冒充者工作过劳或不断拖延。
缺乏自信和冒充者综合征之间的区别
看到这里,可能我的写法会误导人,让人觉得冒充者综合征无非只是缺乏自信。
当一个人有奋斗目标,但对自己能否成功没有信心时,虽然他并不知道努力的结果如何,或者如何才能实现梦想,但普通的缺乏自信者在披巾斩棘后所收获的成就感是难以为人共感的,也能让他们自身可以衷心为之感到喜悦。
而对于一个体验者来说,他同样有缺乏自信的苦恼,也同样会努力奋斗,但一旦达到了目标,体验者就会打压自我成就的价值。体验者不会改变自己的这一想法,甚至认为自己的失败难以避免、层出不穷,这一认知令体验者倍感压力。体验者不相信自己配得上成功的桂冠,因为体验者从感受成功到认可成功之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某件事成效惨淡,体验者则会将其归咎于自我的缺陷,简单来说就是“不行不行,我还不够好”,因为体验者本身很难将自己的成功向内归因。若是某件事成效甚佳,他便会将此归结为外在因素,假设说我的文章被好多人看好多人夸奖呀,我只会认为是平台流量给的多,而不是我自身真的有这个水平。
这一“为所有后果承担责任”的有失偏颇的观点根植于个体的认知偏差。这类人会通过搜集各种证据固化对自我的消极看法。所以,体验者们对他人的能力持有的观点也常常是错误的。
他们常假想身边的其他人都异常自信,并认为其他人完全不会遭受自我评判。简而言之,体验者就像一个只会发热而无法注视自己光芒的白炽灯,日复一日的明亮只会烧坏他们的灯丝,陷入沉默的精神内耗。
[美]【Emma Clinton】
为何会产生这种心态
借用萨特的一句话:
我们被判了自由的刑。
人类社会处境的这一特殊性与责任的概念息息相关,每一个自由的个体在年幼时就被赋予了需对自我行为负责的概念。(我可没说不要对自我行为负责哦)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即便是未来,我们的社会实际上都是在将人投入一个将成功认定为至高无上的价值的熔炉之中。
这种对赋予自我成功的机会和认可自身能力的恐惧,在童年时期就被灌输进幼儿的心灵中,孩子们得到的接纳或者说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
心理学家凯文·沙桑格对此详细论述道:
我们的社会往往会教育孩子: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是一个好人;而如果你失败了,你就是一个窝囊废。
不过嘛,如果说把所有因素全部归咎于后天那属实是有点一棒子打死的意味了,实际上有些人他就是天生易于焦虑,但后天的教育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先天与后天的相辅相成才能将人培养为更自信的人,焦虑的先天特质也可以被削弱。
[美]【Emma Clinton】
在已经变成体验者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脱困
“自我”理论一直是人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在西方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说到了“自我”,那么事态就很明确了,体验者关心的是什么?是问题,那想要脱困就要去关注个人。
问题出在人身上,可是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关注问题的时候就拼命想要解决办法,甚至走火入魔到只能看到问题。如果换个思路,和个体沟通,设身处地地和个体产生联结,个体发生改变,问题也更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知道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特别理想化,所以我们先把“自我”分为三个点来看。
(1)自我形象
他人即地狱。
它代表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方式,但它并不一定与现实相符。
打个比方,为了得到关注和爱,我们自己都不会注意,其实早在生命初期就会将注意力投射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上,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是启发我们的人。我们全盘接受他们的议论、判断和评估,通过内化这些信息,从而学会取悦他们。
这些东西影响我们每个人特有的“自我”概念。我们在解读他们倡导的、鼓励的、爱的、恨的、捍卫的事物的过程中将其内化,由此编织出一张构建自我的网。
我们不再总是根据自己的标准,而是通过他人的标准解读亲眼所见的事物。这种行为就像用镜片暗暗地将我们与自身经验和个人理解隔离。我们的看法因而部分地被身边人的判断和观点所过滤。学校、朋友圈、社会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解读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自尊自爱的审视有助于“自我”的良好成长,同样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让我们不会被他人的评判左右。
(2)自我看法
它代表对自我的看法,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自尊。
自尊很简单,其实指的就是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一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而价值观呢?我们每天都在重构人生与自我及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声音在童年时被压制,那么做出自主决定将变得格外困难。你有没有思考过,在展现给外界的面貌之下,真实的自我是如何的?抛开一切价值观的浸染和他人所成就的当下的面目,只有接纳自我,他才有能力改变。
一般来说,当我们用共情的眼光去爱自己、评判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少受他人评判的搅扰,从而能够更大胆地构想人生,在生活中也更有安全感。
(3)理想自我
我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但我们忘了自己能成为什么。
它代表理想的自我,它在生命历程中持续流动变化,代表我们期待成为的对象和生活中的愿景。
这里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写,所以我就以一个问题来进行开拓: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美]【Manuel Pena】
说句实话,我并非心理医生,只凭几句话就像让人去抹杀自己的不安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说,你可以意思到你并不需要成为“更好的人”,才能配得上你现在的位置。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其实就在阳光下生活,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其实比想的还要更美好,你可以意识到,没有人会阻止这种感觉。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