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宇的AI新遊,會死!

4月5日,蔡浩宇團隊Anuttacon的AI遊戲《Whispers From The Star》(我們依舊翻譯成《星之低語》)官方賬號發佈了玩家體驗實機演示視頻,讓這款還在封閉測試的產品露出了冰山一角。

此前,我們曾關注過這款產品,如今隨着實機演示的發佈,也印證了當時“遊戲本身更接近輕量級的互動遊戲,而非成熟的商業鉅作”的判斷。

標題中說的“會死”,並不是說遊戲有什麼致命的問題,而是在這款主打玩家與角色1v1互動的AI遊戲裏,當玩家爲角色Stella提供錯誤建議,且Stella執行後,就會被系統判定死亡,玩家需回到上一個分支重新開始遊戲。

從這次測試的實機演示來看,《星之低語》在語音識別和大模型聊天表現方面可圈可點。它對玩家語音的識別精準度較高,利用的大模型在聊天過程中能較好地記住自身設定,也不會輕易遺忘玩家設定,這體現出Anuttacon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也讓大家對《星之低語》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玩家“決策可致死”的主角Stella

根據視頻的流程,《星之低語》的主角Stella會在一開始廣播一段緊急呼叫,玩家需要開始回覆。隨後Stella會做一段自我介紹,並說明她當前面臨的緊急情況,然後諮詢玩家的意見。

視頻中的玩家建議Stella用肉身撞開安全門,在Stella向玩家發送了一條語音並照做後,系統提示了Stella已經死亡的消息。這一設計使得玩家的每一個決策都變得格外重要,增加了遊戲的緊張感與代入感。

值得注意的是,《星之低語》由於不設選項的詢問,加上“決策可致死”的設定,對玩家的要求會更高,如果玩家始終沒有提供給Stella正確的答案,那麼玩家可能會陷入比傳統遊戲更無厘頭的卡關,會導致玩家對遊戲的負面體驗。在當下《星之低語》披露的畫面中,則在Stella死亡後直接跳過了這一部分。而如何引導玩家走向正確的回答,Anuttacon可能還得通過Stella做出更好的隱性引導。

雖然這一段視頻劇情不長,但能看出《星之低語》不僅包括上次視頻爆料的視頻通話玩法,在視頻通話結束後,還有和AI陪伴產品類似的聊天界面,Stella也會向玩家發送除視頻通話以外的內容。

由此可見,《星之低語》有視頻通話的亮點,但也依舊保持着AI加成的Galgame類遊戲玩法。而玩家的每一個舉措,也會讓這個類似Galgame的遊戲模式增添許多不確定性,使遊戲體驗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

視頻的下半部分,《星之低語》則讓Stella和玩家開始了談情說愛。在玩家源源不斷的甜言蜜語攻勢下,Stella也表達了對玩家的情感,稱玩家的聲音是“跨越宇宙的穩定心跳,超越了那些光年”。這樣的回應不僅在誇獎玩家的同時,也很好地符合了Stella的個人設定。

(實機視頻中Stella的對話)

這就要比傳統的GalGame更有趣了。在非線性敘事的情境下,玩家可以和遊戲角色進行自由的交流,這可能是《星之低語》最吸引人的地方。而與AI陪伴產品相比,《星之低語》還融入了遊戲傳統的敘事,給玩家設定一定的目標,不僅限於談情說愛,保持着遊戲本身作爲內容產品的特色。

淡漠的當地反饋VS中國觀衆的熱情

有意思的是,這款產品在Youtube和B站上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饋。

在海外的Youtube上,《星之低語》評論量依然很有限,網友們的評論以鼓勵爲主,但並沒有輻射到AI陪伴產品的市場上。評論者普遍都是遊戲玩家,因此反饋比較新鮮。但也有“不能稱之爲遊戲”的評價,這表明Anuttacon在當地市場還需要做更多的概念宣傳,讓用戶更好地理解產品定位。

而在bilibili,說中文的網友對這款帶有“蔡浩宇”和“米哈遊系”標籤的產品釋放了巨大的熱情。超過1000條的評論中,大量關於生成式AI、Agent(智能體)的評論被高贊推頂,玩家紛紛推測《星之低語》的技術組成以及潛在風險,還做了與國內其他引入AI對話產品遊戲的對比,凸顯了國內玩家較高的專業素養。

此外,由於是蔡浩宇的項目,許多玩家也表達了期待,希望Anuttacon的技術能夠共享給米哈遊的IP,讓米系遊戲的角色可以儘早AI化,使玩家能夠和角色產生更多的互動和故事。這種期待反映了一部分玩家對米哈遊IP的深厚感情,以及對AI技術在遊戲中應用的熱切期待。

亮點很多的玩具遊戲

目前,整個視頻看下來,《星之低語》的亮點並不少,包括Stella會被玩家的建議導向死亡,角色靈活的面部表情,遊戲靈活的敘事設計,以及具有沉浸感的UI設計。然而,因爲其豎屏的設計以及單一的交互形式,都註定了《星之低語》不會是一個綜合體量很大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前微軟圖形學大佬童欣、前B站遊戲和直播負責人王宇陽等知名人士投奔蔡浩宇,但這並沒有讓《星之低語》在這些人原有的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實機演示來看,Stella的發音實際上並沒有與米哈遊逆熵的鹿鳴產生特別顯著的差距。與此同時,角色剋制的動作表現,以及外太空的設定都沒有展現出蔡浩宇曾經在二次元遊戲領域的巧思。

此外,《星之低語》在北美本地市場上略顯孤寡,而且把這款遊戲跟mihoyo聯繫起來的人相對是少數,這也使得該遊戲即便出自蔡浩宇之手,但並未喫到hoyoverse在海外市場火爆的輻射,離《原神》在海外首曝的熱度還有距離。

從技術和成本角度來看,《星之低語》選擇在移動端落地的方案也面臨不少挑戰。這款產品不僅要消耗不算少的算力,如果角色的對話模型需要依賴第三方AI大模型,那麼大量玩家的語言和對話互動,勢必會給Anuttacon帶來一定的壓力。如果使用的是Claude等在美國本土且方便投產的AI產品,價格並不便宜。

與第三方AI模型的支出相比,目前看來《星之低語》的高精度3D表現也在依賴雲技術實現,這部分的成本顯然也不低。不過,此前在《雲·原神》等產品已經在美國試過水,蔡浩宇應該有不錯的經驗。但《星之低語》似乎要將整個視頻通話部分通過雲渲染完成,如果達到了不小的用戶量,那麼爲免費玩家買單的壓力也不低,如何實現能盈利的商業化,對Anuttacon絕對是一項挑戰。

當然,我們絕對不會懷疑蔡浩宇和Anuttacon在技術領域的真誠探索,《星之低語》的實機演示已經證明了Anuttacon正在以AI企業的效率推出產品。只不過作爲一名玩家,我並不那麼關注《星之低語》能在北美獲得多大的聲量,卻更想關注米哈遊能否爲了中國玩家,用我們熟悉的米哈遊IP做一款類似的產品,讓我們能真正地和熟悉的角色,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