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資深硬件大師犀利文:顯卡停滯之謎與“割玩家韭菜”的真相

本文由德國資深硬件大佬Igor Wallossek撰寫,我僅做人肉翻譯並潤色轉載,文中觀點不代表本人立場
本文深入探討了近年來顯卡性能停滯、價格飆升以及市場營銷迷思,觀點犀利,引人深思。

我幾乎可以預見,這篇文章會讓一些人對我產生反感。並不是因爲我刻意挑釁,而是因爲我揭示了一些許多人不願面對的真相:經典圖形性能的發展已經停滯多年。這種認識或許會讓某些人感到不適,但這些思考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在多年觀察中逐漸積累的。我依然記得,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戰地5》中,當光線追蹤(Ray Tracing)首次被宣傳時。

那時,遊戲中的地板突然可以映射出整個世界,彷彿有人給場景塗抹了一層完美的清潔劑。這一效果在技術上令人驚歎,但同時卻顯得極其不自然,就像現實本身被套上了一層濾鏡。我當時形容光線追蹤爲“像是給顯卡做了醫美,強行打了玻尿酸”,因爲它確實提升了畫質,但也讓遊戲運行變成了一場耐心的考驗。同時,我也意識到,這就是未來:不再是通過單純的計算能力提升幀率,而是依靠新的渲染技巧和光學錯覺來使畫面更加逼真。

性能神話的終結,光追、AI 、拼好幀與“虛假”進步

我逐漸意識到,經典GPU的發展正走向死衚衕。早期2000年代,每一代新品帶來巨大性能飛躍已成爲常態,但如今,這一機制已不再奏效。推動“進步”的不再是光柵化性能,而是光線追蹤、AI升級的“拼好幀”和時間重建等技術,這些技術製造出性能提升的假象,卻並未實質性地提高光柵化性能。

這一發展方向早已註定,但讓我驚訝的是,“性能飛躍”這一神話居然持續了這麼久。此刻,我直言不諱地揭露這一點,可能會被視爲消極或被指責爲貶低技術進步,甚至被誤解爲替NVIDIA的50系站臺。但這絕非我的本意。我只是冷靜地分析多年來已顯現的事實——或許正是在這個節點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GPU架構在未來是否仍然佔據核心地位。

光柵化的盡頭,進步的假象與產品週期的延長

多年來,顯卡性能的發展遵循着一種表面上不斷進步、實則停滯不前的模式。特別是在光柵化(即不依賴光追的經典渲染方式)方面,性能增長遠不如廠商營銷宣稱的那般迅猛。NVIDIA和AMD如果能對終端客戶更加坦誠,或許會更具公信力。

但現在,性能增長主要依賴於更小的生產工藝,這使得更高的頻率和更多的晶體管得以實現,從而提升計算能力。曾經帶來顯著性能飛躍的架構進步近年來幾乎停滯不前。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新一代GPU通常帶來30%至50%的性能提升,甚至更多,這得益於更高效的着色器單元、更寬的內存帶寬以及新的光柵化和壓縮算法。如今的情況已大不相同:光柵化性能頂多以極小的幅度增長,架構接近物理極限,優化潛力有限。

新時代的迷思,“拼好幀”與價格的虛高

伴隨這一現象的是產品週期的延長。過去每兩年一次的飛躍,如今幾乎難以察覺,新舊交替間只剩下極小的差異。雖然通過5nm甚至3nm的工藝微縮製造看似持續推動發展,但根本問題依然存在:屏幕性能的增長速度已無法跟上技術演進的預期。

更令人困惑的是價格。過去,每一代顯卡不僅更快,價格通常也相差無幾,甚至更便宜。但如今,即便是中端型號,價格也已攀升至昔日高端卡的水平。廠商藉助AI渲染、DLSS“AI拼好幀”等軟件優化手段,美化性能表現,卻無法掩蓋硬件性能幾乎停滯的事實。

圖中可以看到如老黃所說 摩爾定律已死

或許,最大的諷刺在於,NVIDIA如今最賺錢的業務已不再是遊戲顯卡,而是AI領域的數據中心。對NVIDIA來說,遊戲顯卡已成“副業”,價格上漲的同時,除光追外的真實性能卻幾乎沒有大幅提升。

玩家該自主跳出消費陷阱

面對這樣的市場現狀,消費者該如何應對?顯卡價格一路攀升,而性能提升卻愈加微乎其微。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購買習慣:“我真的需要每兩年更換一次顯卡嗎?” 或許,舊顯卡搭配一些軟件優化就能再戰幾年。

不過,這種消費意識的覺醒也伴隨代價:如果更多人選擇不換新卡,廠商缺乏推動真正創新的動力,停滯只會愈演愈烈。或許,我們應接受這一事實——並非每個產品週期都必須參與,而那些願意盲目追新的人,自然會爲市場荒誕的高價買單。

因此,最明智的策略可能就是:“讓那羣‘羊’繼續跳崖吧。” 與其花大價錢追逐極小的性能提升,不如準備好爆米花,坐下來欣賞這場荒誕的市場鬧劇,因爲這場“華麗的衣袍下滿是蝨子”的表演還遠未落幕。

原文參閱:https://www.igorslab.de/en/standing-still-or-marching-forward-a-few-thoughts-of-my-own-on-graphics-card-development-prices-and-lemmings-editorial/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