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派]-[嬉皮士]-[雅皮士]三者的區別在哪裏?

本期參考:

《嚎叫》-艾倫·金斯堡

《金斯堡詩全集》-艾倫·金斯堡

《達摩流浪者》-傑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傑克·凱魯亞克

《酷兒》-威廉·巴勒斯

《嬉皮士之歌》-湯姆·沃爾夫

參考電影:

《殺死汝愛》

《逍遙騎士》

《美國精神病人》

[垮掉派](Beat Generation)

我們先來聊聊,何爲“垮掉派”。

垮掉派是20世紀西方文學流派裏最偉大、最激動人心的一派,誕生於二戰不久後的“垮掉派”是美國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先驅,它是詩人、文人們共同推進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哲學浪潮和文學運動,也是嬉皮士與雅皮士的前身。

二戰,這個人類羣星和類人羣魔共同閃現的時刻已經過去,而戰後的那代年輕人本該是無限光明與美好的一代,挺過了危機,戰勝了強敵,繁榮與富裕已然勢不可擋。然而,政治的陰雲與高壓沒有隨着戰爭結束而逝去,反而愈演愈烈,世界沒有變得美好,它愈發的腐朽、呆滯、僵化……邪惡的法西斯被打敗了,敵人卻變得無處不在。

年輕人們開始思考、懷疑、迷茫,他們猛然驚醒,他們想要呼喊,掙扎,逃脫,可現實彷彿一張巨大的蛛網,用觀念道德與保守主義將他們緊緊束縛,他們想要發聲,可那蛛網愈發收緊——直到一聲平地驚雷的《嚎叫》爆發而出,垮掉派的三位一體橫空出世。(艾倫·金斯伯格、傑克·凱魯亞克、威廉·巴勒斯)

當時,以作家們本着“真即是美”的審美追求,用坦誠的語言不加粉飾地描繪當時赤裸裸的美國現實,表達對美國社會文化的憤怒和絕望,這些反抗對美國乃至西方文化做出了強有力的一擊。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固有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並且尖銳,經濟危機、核戰恐懼、生態危機、資源危機、人口爆炸等等成爲整個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沒有哪個國家、民族階級、個人可以倖免逃難。

而“垮掉派”就是誕生於這種情況下的文學作品,艾倫·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被稱爲“垮掉一代”的哲學信念和宣言。

金斯伯格曾說:“或許,當今美國本身就是一種垮掉,其物質財富已耗盡,而且在科學技術上的樂觀主義已到了盡頭,人們正在尋找金錢以外的真正價值。”

當我們在日益地追求物質和被物質社會所擠壓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心靈和行動的自由,我們都存在一個潛在的慾望,就是逃出城市去“路上”,向那些蠻荒之地而去。

凱魯亞克的作品《在路上》就寫了這樣的故事:

幾個美國人企圖顛覆平庸,突然決定擺脫原來的生活狀態,於是他們選擇從美國東部的繁華市區驅車前往西部的蠻荒之地。一路上,廣袤美國大陸上的風景、人物、奇遇就在他們狂放不羈的旅程中次第出現,帶給漫遊者以驚喜,使他們自由地、欣喜若狂地重新領悟了生命。

人們出生,長大,結婚,生子,最後老去,死亡,很快將不被任何人所記取。

大部分人,都無知無覺地遵守着這一進程,唯有懷有靈性、帶着悲觀主義的眼睛看着世界的人,才能夠察覺到日常生活的悲哀與自身的無力。他們不願意,他們吶喊,他們抗爭,活在追尋自我意義的道路上,希望可以從精神上出離於這個圓環,打破平靜的水面。

“垮掉一代”特別要求一種進步思想,他們在美國一片追求物質和金錢的令人窒息的社會氣氛裏,企圖找到精神自由的天地和空氣,並且通過漫遊、藥物和皈依佛教等來尋求昇華。他們拋棄世俗觀念,蔑視權威、無所畏懼,這種大無畏精神是“垮掉一代”反叛與探索的根本。

“垮掉派”作家們在生活上放蕩不羈。他們吸毒、偷竊、酗酒、縱情於爵士樂,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戀;同時,他們也讀尼采、習禪宗、崇拜中國寒山,寫小說詩歌、參加反戰遊行、支持民權運動、致力於環保。

我們可以說他們自暴自棄,沒有什麼社會責任感,但是我們得承認,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意義是負責任的――他們是唯一對這個病態的社會說不的人。很多垮掉的人其實都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完全可以過一種安穩而平靜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他們偏偏選擇了追尋,選擇了迎着未知的前途浪跡天涯。

歸根結底,所有這些都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在更深層次上所進行的精神上的反叛和生命的探索的反映。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垮掉派”代表作家們並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是價值觀上的虛無主義者,他們的放蕩是手段而非目的,他們是試圖以此解放自我以便直接獲得生命體驗,從而以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爲基礎,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一派。

但垮掉派的歷史結局是令人唏噓的。不停絕的戰爭、殘酷的政治現實邏輯、麻木不仁的肉食者、現代享樂消費主義的恐怖擴張、國際共運的低潮如此這般的背景性場域的現實,似乎早已埋下命運的種子。

但對於他們的成長曆程,風吹雨打不過天上爾爾。他們自己作爲一個具體、真正的人,也正是所謂歷史的一部分,所以就像是這種子本來早是“瘋狂”一般

他們瘋狂的去追求他們追求的一切,就像打碎一個就酒杯一樣去打碎所謂的“秩序”與所謂的“理性”,然後去言語、去行走、去渴望、去活着,去用詩思考、用詩說話、然後寫下。

他們掙扎、解放、自由,踢破圍欄,砸碎枷鎖,不羈的靈魂彼此吸引,飛揚的文字見證悲歡,一次名爲垮掉派的自我燃燒,一場席捲北美的革命風暴,一種彷徨又悲壯的浪漫主義,且聽風吟。

[嬉皮士](Hippie)

接下來是嬉皮士,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點,如果說垮掉派是撕裂政府僞裝而想要追索未來和自身意義所在的話,嬉皮士的主導核心卻是政治因素。

六十年代,大量美國青年被派往越南參與越南戰爭,他們在前線做無意義的流血犧牲。美國以侵略爲目的介入越南戰爭,本質便違背了和平。毫無必要的殺戮促使美國國內反戰主義思想崛起,人們發動反戰示威遊行,期望自由與民主。除參與越戰外,當時的美國人還經歷了肯尼迪總統遇刺、古巴導彈危機等等政治事件,社會的質疑聲愈來愈強烈,人們對政府的信任感不斷降低。

迷茫的青年人揹負着對和平的渴求,在美國民主黨**派興起的這段時間裏,將反戰思想擴大爲反文化反主流思想。由此,嬉皮士運動在越南戰爭的推動下興起。此後的嬉皮士運動與嬉皮士文化,不僅僅侷限於反戰,而是反抗習俗、反抗主流與反抗政治。

加之反文化與反資本的催化的概念。嬉皮士們穿着隨意,不拘一格的搭配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顯得特立獨行。他們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兼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

他們都處於傳統價值觀瀕臨破碎,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相契合的新價值觀未能及時建立的價值真空時期,迷失、茫然是他們的共性。

他們從城市移居鄉間,喜愛羣居生活(包括兩性同居),反抗以社會爲單位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他們迷戀叛逆,試圖以毒解“毒”,同時也希望通過以“致幻劑”爲中心的幻覺革命獲得短暫地精神自由,與毒品和性這種“地獄式毀滅”來“治病”。

不同的是嬉皮士們也具有“天堂式祝禱”的行爲,他們佩戴鮮花,自稱“花之子”來表達追求和平,厭戰的情感。因此,雖然嬉皮士們在行爲上具有違逆社會傳統道德倫理的特點,但核心是爲了尋回在當時科技與理性手壓制的“人性”,故嬉皮士運動在反文化的同時也是一場合乎歷史邏輯的文化運動。

嬉皮士們的初衷是改變日益扭曲的現實。這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要求,但依舊遭到了主流社會的排斥。因害怕這些青年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傳統的反抗和對主流的顛覆,社會選擇了強力反擊、壓制。

很多人在理性的壓制下喪失自我。他們因嬉皮士自身的外貌形象,不合主流,不和傳統而感到害怕,因嬉皮士倡導迷幻藥、性解放,與傳統家庭觀念,傳統思想衝突而抵制,也因嬉皮士可以“隨心所欲”、“隨性而爲”、“自由的生活”,而他們本身卻因備受壓制而不滿以及妒忌。

他們在大陸與大海之間穿行,體會生命本身帶來的歡樂和痛苦,那種生活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就像我所截圖的圖片,嬉皮士這邊的圖片是《逍遙騎士》,這個公路片的鼻祖便是不停的在吶喊着屬於嬉皮士的荒誕,影片中漢森的那句經典的臺詞:

“你代表的是自由。這就是問題的癥結,談論它和實現它兩碼事。真正自由是很難的,特別是當你被在市場買賣時,所以別告訴別人你是不自由的,他們會以殺戮和作惡來證明你錯了。噢,他們總是不斷的向你灌輸個體自由,但當他們真的見到一個自由的個體,這會嚇着他們。所以他們會想要暴力征服你。”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嬉皮士都是爲了抗爭和自由而戰的,“垮掉派”文學運動能夠完美成型並且“流芳百世”的重要因素是他們大多數人是文人墨客,但嬉皮士不一樣,當時是整個美國都被捲入其中,這些人中不乏自甘墮落者。

一些無法被音樂、文學與繪畫滿足的嬉皮青年,開始尋找新的代表文化與刺激來源,接觸酒精和藥品。當時恰逢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浪潮,印度的佛教和婆羅門教、中國的禪宗等東方宗教系統湧向嬉皮士。嬉皮士通過靜坐、冥想、禪宗、瑜伽等方式結合藥物來達成自己的精神需要。還有地痞流氓或者黑社會借用嬉皮士外殼來違法犯罪。

正是太多人的參與,導致這輝煌是短暫的,或許也該如此。1969年8月15日,超過40萬年輕人從不同城市聚集到紐約州東南部的貝塞爾小鎮,來參加爲期三天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樂節。它代表了60年代迷狂的理想主義,搖滾樂爆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迄今爲止仍是傳奇。當音樂節結束,標誌着嬉皮的黃金年代過去。

但是在這年,嬉皮士活動家促成了“國際地球日”的確立,從此“環保”在全人類中達成共識,這是嬉皮運動爲環保作出的巨大貢獻之一。60年代末,美國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即使音樂節上大喊反戰,越戰的泥潭還是持續到了1975年。嬉皮士們不得不開始正視生存問題,加上政府的干預以及部分成員的自甘墮落,嬉皮士運動開始走向衰落。

[雅皮士](Yuppies)

這是一個美國年輕人根據“嬉皮士”與“垮掉派”所創立的名詞。

雅皮士風貌 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同一時期,歐美國家經濟發展始終受到貿易赤字、貨幣升值和利率上升的三重困擾,原油價格下跌導致銀行對南部產油區的貸款中壞賬增多,通脹率居高不下,銀行業蒙上了災難性的陰影。

在此影響下,人們存款意識衰減,美國撤銷信貸管制、大企業紛紛被減稅,及時行樂的社會風氣就此形成,消費主義開始大行其道。

如果說嬉皮士是反文化與反資本主義的一部分,那麼雅皮士則是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催生出來的經濟繁榮的體現。

西方啓蒙思想倡導的理性並沒有給人類帶來自由和幸福。隨着主體掌握的科學技術主宰了主體自身,啓蒙理性思想也淪爲了技術操作和工具理性,商業廣告和消費文化矇蔽了大衆意識並使其愚鈍麻木。

嬉皮士們穿着隨意,不拘一格的搭配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顯得特立獨行。他們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兼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

而爲了應對這種年輕人大量流失的情況,資本下手推動了一種精神,也就是雅皮士,意思是“年輕的都市專業工作者”。雅皮士們大多從事那些需要受過高等教育才能勝任的職業,如律師、醫生、建築師、計算機程序員工商管理人員等,他們的年薪很高。在這種推動的方式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脫離嬉皮士的隊伍,進入了雅皮士行列來自發的工作而賺取高額回報,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潭。

陷入泥潭的雅皮士們熱衷於去高檔的餐廳、喝上等的酒、穿名牌的衣服、用頂級的化妝品、開豪華的轎車,躊躇滿志,恃才傲物,過着奢侈豪華的生活。他們更在乎外在形象而非內在品質,表面化和虛榮的生活方式便是他們立足根本。

而在當時,這羣靠腦力工作,追求物質生活的奮鬥青年,把雅皮士流感推向了整個世界。

他們在西裝搭配牛仔褲或各種套裝的襯托下,展現出幹練、專業和自信的態度。我們不妨回憶一下黃金年代的都市港劇,律師、醫生、金融行業等職場男士大多西裝革履,而女性則以「權力套裝」爲着裝重點,下班後提着公文包到酒吧小酌幾杯,生活過得精緻且時尚。

這種情緒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當時的雅皮士們對於外在形象的重視已經到達了一種病態的扭曲。雅皮士們沒有頹廢情緒,不關心政治與社會問題,只關心賺錢,追求舒適的生活。

人的面龐無人關心,他們更看重你的西裝是阿托里尼還是華倫天奴、更看重你的眼鏡是普拉達還是雷朋,更看重你的名片字體是立體還是凹陷,以穿着辨認來者,甚至連對方的名字都無法叫全。

在進入90年代以後,雅皮士們的概念達到一個高峯,然後開始逐漸下滑。

至今爲止雅皮士依舊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只是使用開始不像過去那麼的引起注意。雅皮士依舊存在,只是,80年代的經濟環境不復存在。當代年輕人的追求也開始有所不同,對財富的追求不像父輩如此的強烈,個性的追求取代了共性的追求(雖然本質上也是在追求一種高品質的生活)。

這個羣體被統稱爲Y一代(美國人把1980年到1995年間出生的人稱作“Y一代”)。他們的職業追求是做意義的事情。也就是工作的目的除了獲得財富,還希望在某個層面上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因爲Y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相信自己的不可取代和“我是不同的”。揹包客,騎行,健身等活動成爲某些Y一代的生活方式。

垮掉派和嬉皮士們雖然留下了它們的概念與浪潮,但本質還是湮滅於時間之浪中,但雅皮士還是屹立不倒,我們越來越無法察覺社會中的雅皮士,而雅皮士這個稱呼在過去幾乎有着“拜金”的同等意思,以後…不,現在的我們,是否已經陷入了雅皮士精神之中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