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博朋克2077》的骨灰龛中,最醒目的位置有这么两个名字,分别是“罗伊·巴蒂”和“席德·米德”。他们均来自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
其中,“罗伊·巴蒂”是电影中的仿生人领袖,其扮演者在影片结尾的“雨中泪”独白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镜头之一(游戏中也有致敬这个的天台场景)。
而“席德·米德”,是电影的概念设计师。由于《银翼杀手》开创了赛博朋克的视觉先河,从此往后的一切带有视觉元素的赛博朋克作品,都有着《银翼杀手》的影子。因此,将其称为“诸世界的创造者”确实不为过。
由于《赛博朋克2077》的发行,这两年“赛博朋克”成为了一个火爆的词语。相信不少游戏玩家也会去看1982年的这部老电影,以及2017年上映的维伦纽瓦导演的续作《银翼杀手2049》。我个人也是这两部片子以及导演的忠实影迷。不过,相比于电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没有太多人愿意去读它们的原著小说。虽然有着媒体的大肆宣传,以至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名字都已经家喻户晓,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读这部原著呢?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给大家的话题。
PKD的这本小说,我初次读中文版是在19年高考结束后的暑假。当时刚结束所有的招生考试,然后趁机做了包皮手术,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左右时候看的。当时读的那叫一个囫囵吞枣,也并没有接触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不过我依稀是有感觉,中文版的翻译是比较糟糕的,这或许也是书的名号虽然响亮,但是评价确实一般的原因。不过最近找来了英文原版看,着实让我感觉醍醐灌顶。
然而,这是一本很可能会让“赛博朋克”的粉丝读了非常失望的小说。因为,这是一本不厚也不薄的,但是叙事节奏极其慢的,却由于充满了转折而并不枯燥的,类“侦探”小说。
在严格意义上来说,PKD的这本小说和“赛博朋克”是很难扯得上关系。不能因为1982年的《银翼杀手》开创了赛博朋克的视觉先河,就把它的参考原著也划分在这个类目下。与电影相比,小说更加废土、黑色、严肃。所探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深刻。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同时还兼顾了语言的美感和情节的跌宕。这使得即使脱离了“科幻”这个题材,PKD的这本小说在语言、情节、结构上,也当之无愧地处在一流梯队。相比于电影,小说天然的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有更大的优势——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一点,使得原著小说在除了视觉效果方面都要远远超过电影。
我并不推荐对“赛博朋克”感兴趣的朋友去读这本小说。当你读过原文后,你就知道,PKD所讲述的,更多是在当年“冷战”背景下,如果真的到了末世,人在末世中的生存,以及人的存在定义问题。小说与电影《银翼杀手》的区别,最大的就在于,小说几乎全程是从人类的视角来叙述的,讲述的是人思考自己和仿生人区别问题。而电影,则是更加侧重从仿生人的角度探讨,仿生人的定义问题。而小说中的视觉元素,也就是环境描写,PKD当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但是这个描写,完全没有“霓虹灯”“雨夜”这种视觉元素,而是“漫天的放射尘”“不断基皮化(也就是废土化)的建筑和人”,基本上是对废土,以及废土给人带来的孤独的描写。
你甚至能够发现,原本在电影中非常精彩刺激的赏金猎人和仿生人领袖的对手戏,也是“雨中泪”名场面的出处,在小说中是完全没有的。小说中,仿生人的死亡是非常简略的,就仅仅是赏金猎人开了一枪就结束的事情,而PKD却是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有关神学的内容。
Like Tears in the Rain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赛博朋克2077》的制作组不会将PKD这个名字刻进游戏里的骨灰龛中。因为小说实际上和赛博朋克的关系并不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一,没有PKD的这本小说是不会有后面的《银翼杀手》,赛博朋克的视觉效果呈现很可能要晚很多年。第二,这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软科幻”小说,如果抛开科幻这个标签,甚至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在私底下,我仍旧会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封为赛博世界的母神,因为它所孕育的是对赛博世界中人性的反思,“人的定义、存在”这种终极哲学问题的思考。这虽然不属于《赛博朋克2077》的维度,但是是属于赛博朋克的维度的,这种维度更多的体现在例如《攻壳机动队》以及《底特律:变人》这样的作品中。
当然,更”接地气味儿“的赛博朋克肯定来源于威廉吉布森的《Neuromancer》(神经漫游者),也是我接下来几个月会读的书。不过,吉布森老爷子还健在,并且还在出版小说——当然,那就是另一个“Night City”的传奇了
随便写一点东西,如果我的这片小文章让你对PKD的这本小说以及他本人感兴趣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