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朋克亞文化——別再啥都賽博朋克啦

近些年間,“賽博朋克”作爲出圈的朋克亞文化,在各個文化領域都爲大家所津津樂道。但隨着其被過度消費,也存在着相當一大批人不分青紅皁白就嗯套“賽博朋克”這一title。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走進“朋克”亞文化的本源,好好了解一下這迷人的反叛文化。

(一)什麼是朋克?

提起“朋克(Punk)”,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誕生於七十年代中期的英國的原始搖滾樂:悅耳的主旋律和簡單的三和絃,以及看起來毫無營養的歌詞。

二戰之後,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高,而彼時的美國正蓬勃發展,逐漸站上資產主義國家的中心。從當時的文化產業也能窺視一二:在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發展下,英國的電影業一落千丈;音樂上英國也是略顯低迷,而美國已經開始玩progressive rock(前衛搖滾),動不動就十多分鐘加上大段技巧拉滿的solo樂段,同時搖滾樂逐漸商業化起來,成爲音樂市場裏相當有分量的商品。

1975年,一支樂隊的簽約改變了一切:Sex Pistols(性手槍)被看作是Punk的創造者:他們大膽的作風可以說前無來者,同時他們完全地發泄心裏一腔的憤恨,無論對前途、對社會都進行着一種自殺式的控訴。伴隨着強勁的吉他和絃和有力的鼓點,肆意展現自己的反叛。這就是Punk的誕生。

God Save The Queen

當然這對於當時的英國的衝擊是雙向的,年輕人驚喜於有人表達出自己被社會及環境壓縮的理想與慾望,對物質的敏感及迷茫混沌的未來規劃;而對於那些穿着得體的人們,這種叫喊着性,暴力,藥物的音樂簡直就是災難。(如果去詞典上搜索“Punk”可以看到其含義爲“廢物;小阿飛;年輕無知的人”)。

不過,不論如何評價,朋克音樂都以其簡單洗腦的編排,短小幹練的體量,朗朗上口的旋律,在每一個街頭巷尾收割着年輕聽衆。影響着一代人。

朋克不止是音樂:時裝潮流,平面設計,視覺藝術等藝術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它表達在音樂愛好者上更像是一種“行爲藝術”,一種“人生哲學”。反叛,不順從,對主流,對上層建築的質疑。或許盲目,但足夠無畏。

這就是Punk,作爲音樂流派而存在的的朋克。

插嘴一句:建議大家都去聽聽花兒樂隊的專輯《幸福的旁邊》,個人覺得是國語不可多得的傑作,是一種更符合國內體質的朋克,狂而不燥。但是那股朋克勁依舊足。十四歲能寫出這樣的專輯真的已經不只是個人的幸運了。

(二)聊回朋克亞文化

那也許有的讀者會開始疑惑:那爲什麼“朋克”會和這些看着風馬牛不相及的前綴結合呢?

答案在於“朋克”本身。

讓我們把視線重新收束到“賽博朋克”之上。“賽博朋克”誕生於1980年代,彼時計算機革命初現,跨國公司崛起,社會貧富差距加劇。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當個體的生存問題開始越來越尖銳,社會空間開始壓縮,而同時新技術正蓬勃發展,新質生產力正逐漸走上舞臺。在技術壟斷的陰影下,個體意識正在覺醒。

“朋克”意味着反叛,意味着對社會主流的攻擊,意味着不順從,混亂、反抗、頹廢。而在“朋克”之前的前綴更多是表明造成矛盾的生產力形態,性質。當然,在當下的藝術作品中,其更多是一種美學導向的存在。

比如:賽博朋克:酸雨,霓虹燈,機械義體改造,高樓與垂直棚戶,網絡空間,邊緣化人羣。

蒸汽朋克:維多利亞,內燃機,巨械,暴露齒輪等傳動裝置,黃銅,管道,超規模建築,手工,材料及工藝美學。

生物朋克:基因編輯,器官移植、器官交易,人體改造,粘液,生物膜,血肉質地。

原子朋克:復古未來主義,冷戰,太空競賽,美式中產階級夢,避難所。

而我們回頭再看,這些朋克亞文化,不論是賽博朋克,蒸汽朋克,還是生物朋克,甚至沒提到的石器朋克,蠟燭朋克,發條朋克,種種,似乎都有着一些共通之處。

(三)由朋克亞文化聊開

如我上文所提到,名稱的組成總是“生產力形態”或者“生產力載體”加“朋克”二字。這也當然說明其共同點:

(1) 生產力高度進步(相對),但社會結構必然扭曲,技術飛躍了,但倫理、制度、文化滯後,導致矛盾、裂縫和異化。所以每一種朋克世界,表面是繁榮或先進的,內部卻是破碎、不平衡、不適應的

這是及其值得玩味的,不論是人們對於歷史的架空虛構還是對於未來生活的假設虛擬。當生產力無法各個階級完全解放,社會必然的不平衡也就不可避免。

(2) 個體與系統之間的深度對抗,幾乎所有朋克題材裏,個體都是邊緣人、小人物、異類。他們面對的,是龐大的國家機器、巨型財團、舊式貴族、軍事體制,甚至是整個社會。朋克=反抗。反抗壓迫、反抗異化、反抗被異化後的自我。

(3) 美學上是對主流秩序的扭曲、解構與重組,每一種朋克,不只是講述一個悲觀的故事,它還在有意識地破壞“主流的美感標準”。朋克美學,就是對所謂“理性秩序”的嘲諷和顛覆。

所有朋克題材,都是在描繪一個技術超越了人性、秩序壓倒了個體、世界光鮮而內裏破敗的時代,而在那樣的世界裏,“人”的微小反抗,才格外真實、鮮活、有力。

一句話來說:“朋克”是本質,“XX(前綴)”是技術背景/世界基調。

創造朋克美學也相當簡單:朋克世界觀 = 背景技術 + 社會問題 + 反叛情緒 + 扭曲美學

而其中美學部分,則離不開藝術家們的努力,如何契合地創設這一扭曲美學,則需要更多的工作。

(四)隨意聊聊

關於朋克亞文化,近幾年最火的當然非“賽博朋克”莫屬。我想大概有着如下幾個原因:隨着科技發展,其中的未來世界似乎越來越接近,網絡的發展,腦機的突破,一切開始似乎可感,科技發展很快,但普通人越來越無力感異化感。當然,如果從“賽博朋克”這一朋克亞文化本身來說,其本來就是利於傳播的:自帶強烈視覺衝擊力,適合短視頻傳播;高飽和+高對比碎片式美學等等,通過近幾年的文化產品,大衆對賽博朋克審美的接受度變得前所未有的高。

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們後面再來好好聊聊關於“賽博朋克”的發展,包括其中文學以及影視作品等的完全脈絡。

(點贊過300就寫🤓☝️)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