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的学名叫芫荽(没错,听起来有些像方言的“芫荽”二字才是人家的正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
西晋的《博物志》中“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记载了香菜是如何传入我国。
到了南北朝后赵时,赵皇帝石勒认为自己是胡人,胡荽听起来不顺耳,改名为原荽,后又演变为芫荽,就有了现在的叫法。
芫荽被用于治疗疾病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根、叶、籽及全草都可入药。
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也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
表明芫荽除了可芳香健胃,驱风解毒外,还能利肠、利尿,对促进血液循环也有帮助。
香菜这么优秀,为什么却有些人不喜欢,甚至难以下咽呢?
很多人表示,香菜的味道,在他们嘴里丰富而多变:
前调:臭虫味儿
中调:肥皂 + 泥巴味儿
后调:苦巴巴 + 霉菌味儿
那香菜闻着到底什么味?
香菜中含有40多种化合物,其中82%是醛类,如苯乙醛、十一烷、癸醛、环癸烷、十一醛、十三醛、十四醛等等。
椿象(就是臭大姐)防御或攻击敌人时喷出的毒雾里也有部分化合物,所以有人会觉得香菜是臭虫味。
「反式-2-癸烯醛」,一些昆虫的分泌物里就有它。
巧的是,香菜的属名Coriandrum来自古希腊语的koris,指的就是一种臭虫,不知道是不是几千年前,人们早已意有所指。
研究表明,我们的味觉和嗅觉受基因控制,反香菜党的 11 号染色体上,有一段叫 OR6A2 的基因。
它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闻出香菜里的「臭虫味」,还有一些苦味的味觉基因,也会影响香菜的接受度。
换句话来说,不爱吃香菜的小伙伴,不是挑食,而是命中注定鼻子和舌头太灵敏了。
而且数据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嗅觉和味觉对香菜最敏感。
从小就喜爱各种香料的中东裔,只有 3% 的人厌恶香菜,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讨厌香菜的比例高达 21%,五个人里就有一个。
并且相比男性,更多的女性会识别出香菜的肥皂味,从而对香菜深恶痛绝。
然而,反香菜党中有一小撮人,可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发现:
香菜……还挺好吃的???
那可能是因为:
讨厌香菜只是小时候的「心理暗示」
你越来越喜欢「吃苦」了
你老老老老……了
味觉和嗅觉的敏感度会随着衰老减退,宝宝一出生就约有 10000 个味蕾,对酸甜苦咸鲜的高敏感,会持续保持到成年。(小时候挑食,可能真的不怪你)
成年后,随着年龄增长,味蕾的更新能力逐渐降低、数量减少。当年龄大到什么味都尝不出来的时候,臭虫味儿也挺不错呢!
香菜喜好度与年龄的散点气泡图
另外,家庭、地区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对食物的接受度。
不同地区对食物的感受差异之大,让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极具争议的「美食」
西南地区不可缺的折耳根,不少北方人一吃一个不吱声;
东方的腐乳 VS 西方的奶酪,真不好说哪个更「臭」一点;
还有撇撒、老北京豆汁儿、虾酱、纳豆、甘草糖、鲱鱼罐头……
因此,我们对食物的喜恶,是先天的基因、后天的习惯、流逝的时间,共同交出的答案。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