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十哲,是指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姜子牙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
秦武安君白起
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 [62],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交好。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更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接连升为国尉、大良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举伐楚,攻克楚都郢城,占领楚国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后屡破三晋,不断攻取韩魏领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战后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应侯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 [74]。后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郸,久攻不下,拟派白起为帅,屡遭他拒绝,由此触怒秦昭襄王,同时又得罪范雎,最后被黜为士卒,赐死于杜邮 [75]。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0]。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19];又与韩信合称“韩白”,后人还常将其与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合称为“韩白卫霍” [64-65]。唐代时位列武庙十哲。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102]。六朝以后,白起被道教纳入神鬼谱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入列仙班,成为神将 [100]。据传,白起著有兵书《阵图》《神妙行军法》 [60],今已佚。
汉淮阴侯韩信
韩信(?-前196年),古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171] [173])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113]韩信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贫困,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项羽,后投靠刘邦,均不被重用。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献“汉中对”,平定三秦。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蒲坂之战,他以声东击西之计拿下魏都安邑;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潍水之战,水淹齐楚联军,斩杀楚将龙且;垓下之战,布五军阵诱敌,击破项羽军,最终迫使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年)自刎于乌江。战后,韩信因功徙封楚王。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开始剪除异姓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汉十一年(前196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被诛三族。 [55] [113] [152]韩信擅长治军,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 [159],是秦汉之际第一流的军事家,明人茅坤赞其为“兵仙” [122]。他不仅指挥过许多重大的取得辉煌战绩的军事行动,而且具有深厚的兵学素养,留下了兵学著作《韩信》三篇,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兵权谋十三家”之一,与孙武、孙膑、商鞅、吴起等兵家并列。此外,韩信曾与张良一同整理流传各家兵书。
蜀汉武乡侯诸葛亮(忠武)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124],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252]、发明家、文学家。 [161]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1-4]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5]。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6]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159]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唐卫国公李靖(景武)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 [1]) [2],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123]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 [101]。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 [3]。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 [4]。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 [5]。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6]。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 [51],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117]。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史家赞道:“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 [56]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7]。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原书多已散佚。世传其与唐太宗论谈兵事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析理透辟,特别是对孙武兵法思想的析论,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英国公李勣(贞武)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 [116] [11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 [178]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1],他早年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太宗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126] [139] [178]李勣从军近六十年,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在长期战争实践中,他不仅为隋末瓦岗农民军的发展壮大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为唐朝开国和卫国拓边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其作战艺术颇受后人称赞。 [178]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右列:
汉留侯张良(文成)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一说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一说城甫(今山西襄垣)人 [123-124] [128]另一说沛郡(今安徽亳州)人 [108],还有一说禹州市张得镇人 [127]。秦末汉初杰出谋臣、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1] [121]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刘邦身边。曾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2]他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汉朝,被册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道:“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齐大司马田穰苴
田穰苴(生卒年不详), [19]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后代,齐田氏家族的支庶, [20]春秋末期军事家。 [21]齐景公时,齐国遭晋、燕两国军侵伐,穰苴以“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之才,受大夫晏婴推荐,出任将军,统兵抗御晋、燕之师。相传其出征前阅兵,申明约束,而受命监军的景公宠臣庄贾不遵约束,误期而至,穰苴乃令执法官将其斩首示众。继而景公遣使驰入军中以救庄贾,穰苴又斩使者的仆人,全军为之肃然。为将体恤士卒,亲问饮食疾病,与士卒平分口粮,使全军将士斗志高昂,争相赴战,病者皆求行。及晋、燕军闻风而退,乘势追击获胜,尽复齐国失地,因功升任大司马,故有“司马穰苴”之称。后遭鲍氏、高氏、国氏之谮,失宠,发疾而死。 [22]田穰苴对春秋以前古兵法有深刻研究和论述,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把穰苴对古兵法的阐发之辞附于其中,曰《司马穰苴兵法》,一称《司马法》,以此名于后世。残存至今的《司马法》五篇,部分反映出穰苴的军事思想。主张“以仁为本”“以战止战”,强调治军与治国有别,治军应以“义”“武”“法”为准绳,将战争中的诸因素抽象为“轻”“重”的关系,用“筹以轻重”阐明各项军事原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2]晏婴对其评价道:“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吴将军孙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另说前48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属山东,具体归属参见“人物争议”部分)人,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19]孙武为陈国贵族之后。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避乱出奔吴国,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吴王阖闾即位后,孙武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阖闾,被任为将军。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共谋利用唐、蔡两国与楚国的矛盾,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随即与伍子胥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攻楚,于柏举之战大败楚军,乘势攻占楚都郢。 [19]孙武五十多岁时,便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最后得以寿终。 [20]孙武被尊称为孙子,又称“兵圣”、“兵家至圣”,有“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之誉。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该书阐述了战争制胜的规律、战略原则、临阵战术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书中强调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应对客观之道,充满辩证法,其基本原则被后人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方面,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令尹吴起
吴起(?-前381年 [110]),卫国左氏(今地名有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 [137] [139]和曹县西北 [140-141]两说)人 [135]。 [133]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138]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击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134]。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初任宛守,一年后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以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 [127]的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 [39]。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43]。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73]。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 [84]。其所著《吴子》(一说为后人伪作 [110] [124])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赵望诸君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官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