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书还讨厌的事情,无非是——读怎么都读不懂的书。打开名为《Ginger》的“字典模拟器游戏”,你会发现信息量巨大,但能够阅读的信息少得可怜。开发者Kevin既没有告诉你游戏目的是什么,也没告诉你玩法是什么,只是把一张图示、一个头部侧切透视图、一张嘴和一堆天书放到你面前,而你的交互对象就只有这么一本字典。
我是打开了什么死灵之书吗…
翻阅、搜索、尝试……在十几分钟的探索中,或许你已经明白图像的含义——唇形、舌型、长短音和喉部发声,还掌握了发音技巧,于是你尝试键入这些发音方法,慢慢比对、阅读,看着文字被一点点标红,再试着找出这些词具体含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终于成功键入了一个词,刚想看看词的释义是什么,可迎面而来的却也是一堆同样不着边际的词。
这款处处有字可循,但处处无文可读的解谜游戏,能好玩吗?好玩,而且耐玩,只不过都快几个小时了,我似乎连谜面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这不是一篇评测文章,更像是风格介绍,或者说是情报分享吧。
谈谈感受。
我感到游戏有趣的瞬间,首先是游戏的形式。用无文字或符号的形式传达叙事内容的做法——绕过语言屏障传递信息的感知过程,本身就很吸引人。而谜面也足够有深度(至少很有厚度),也需要一些耐心才能把握门道。但目前我也只是把握门道而已,就像花了四十分钟整理完Kevin设置的表音字书写规则后,我才意识到游戏刚刚开始。这也是第二个让我感到游戏有趣的瞬间:即使自己感觉做了这么多工作,也只是触碰到Kevin设置的谜面而已,连谜面的阅读都还没有开始。
我想走的两个解谜方向是:第一,这本字典本身并不是谜面,真实的谜面是Kevin设计这个游戏的动机;第二,通过字典中词与词在释义时出现的交叉关系,破解整本字典。
首先发现的是,虽然我们不能在字典封面处输入表音字,但实际上可以在页内输入来标记文字。于是我对着我的表格找对应的唇形、舌型、发音长短……慢慢地打完了标题(ginger的输入是ge、r而不是g、er,和读音是匹配的)、名字还有页内那段奇怪的引用,下意识按下enter键,等待奇迹发生。
短暂地延迟后,屏幕漆黑,可视化信息和键入历史全都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新的字典。我刚开始还以为要重复几次才能解谜,在反复尝试下,除了第一次弹出的一个成就,并没有获得任何东西。倒是在我持之以恒的练习下,打字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纯熟。
按下enter后,世界清净了,我也懵逼了……
打完behhsj的三个发音,用时18秒!(非静止画面)
分享一些情报。
每次完全退出游戏、重新进入时,你就会看到标题名为Ginger的字典,具体内容也可以在这个手册上阅读。但你在游戏内每次按enter键后,就会换成另外一本随机生成的字典。可能你会发现标题变了,Ginger字典上记下来的词条也变了……但其实这本随机生成的字典的内容是完全基于Ginger字典的(Ginger字典则是基于我们真实生活的字典从中筛选出的词,或许吧)。也就是说,无论字典怎么发生变化,其中词的语义永远不会变化,但传达语义的“词”的发音和罗马字母则会根据某种规则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键盘上的“ESC”在Ginger的字典中对应的词是“xhjr”,其解释文本为“k. vk heba. sj. heba.”,而换了一本字典后,“xhjr”就变成了“eelhh”,解释文本也变成了“su. lasu hmju. ao. hmju.”
再解释一下字典的组词规则。在Ginger字典中,一个词由“舌型、唇型、喉发音/口腔发音、发音长短”所代表的表音罗马字母(后文简称表音字)组成。
左上为舌型和发音键,右上为喉发音键和唇形
舌型有四种,用WASD和“不按”来控制:
W——舌叶(舌尖后方)接触硬腭
A——舌尖上卷至硬腭后
S——舌背接触软腭
D——舌尖接触上齿/齿龈
不按——舌自然平躺在口腔
唇型有四种,用上下左右键来控制(不按的话则嘴紧闭,发不出声音):
UP——嘴角向两侧延展
DOWN——双唇上下张圆
LEFT——双唇放松成椭圆形
RIGHT——双唇收圆
发音方式默认为口腔发音,按下shift键时为喉发音。
发音长短分为长发音和短发音。长发音需要在按好舌型、唇形和发音方式后再按space键触发;短发音需要在按好舌型、发音方式和space键后再按唇形触发。按键长短只会和你能听到的音的长度相关,而不会与你打出来的音相关(短发音时,你按的时间再长也还是短发音)。
你也可以到我整理的表格来检索词,记得Ctrl+F打开搜索,然后勾选区分大小写和完全匹配单元格内容,匹配到词后,记住词对应的舌型、唇形、长短音、口腔喉咙发声,再键入到游戏。另外,每个表音字都会有两种声音(两种声音的音高和音色都不太相同,但目前不能判断是否会影响玩法),多按一次就可以听到。
统计完毕以上信息后,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内容:其一,字典上的所有词都由不同的表音字相连而成,且没有音标,即他们都是“表音文字”——该文字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其二,表音字不会变化,但由于字典的改变会使一个词的读音发生变化,所以即使表音字所代表的罗马字母可能会在随机生成的字典中对应上某一词的词义,但作为组成词的表音字,其本身是不具备任何词义的,只具有“记录声音”和“组成词”这两种功能。
整理完上述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明白Kevin想要传达的意思。上述信息只是方便我们检索词或记录我们输入历史的一种手段。当你输入(在键盘或者手柄上按出舌型+唇型+喉发音/口腔发音+长发音/短发音的组合并发音)一个表音字后,系统会对所有词从左往右进行检索,先匹配词的开头,找到相同的表音字,然后使其变红,再次输入表音字后则会再次进行检索,并继续标红下一个表音字(如果有符合的表音字的话),直到玩家输入了一个正确的词后,这个词就会标为紫色,代表玩家已经成功输入过该词。
词shg的词性(k.)和词义
另外字典还有快速展现词义功能。当你输入了一个完整的词后,屏幕左上角会分别解释该词的释义内容的表音字组成词和其词性、词义(当然该词义也是由表音字组成的),方便玩家检索含义。
helu的词义kap belu的词义会分别显示在屏幕左上角
如果字典就是象征“知识”,那书写知识的开发者又是什么身份……我觉得Kevin不至于如此狂妄。换个方向——或许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是Kevin的动机?如果字典是“叩问知识是什么”(来自Steam页面中文版的介绍)的敲门砖,那即使我没有掌握知识本身的含义,也能在不断的反复训练中证明正在掌握知识。由此,游戏的意义或许是过程,因为真正的含义永远不可知,在“想要知”的路上不断前进时,就已经完成了“知识”这一命题的意义——在用“不可知”这个含义所比拟的浩繁知识海洋里遨游,自身与“知识”本身合二为一。这也是第三个让我感觉游戏有趣的瞬间。我掌握了说一门全新语言的方法,尽管我不知道语言的具体含义。
可能动机对了,但我仍然不知道字典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也尝试了好几小时的交叉求索,从esc键、ginger、作者名字、前进后退键等词入手开始爬含义,但除了对词性的形式和部分词义有了大概认识之外,基本还是无法窥得全貌。这已经是我近期花费最多时间的独立游戏了,我实在不能再花更多心思……
这款游戏已经比大多数装置艺术的形式更具可读性和交互性了。如果你是解谜爱好者(但能接受无文本和抽象玩法),或者艺术圈同好人士,那这款游戏绝对适合你探索一二。希望这篇短文能抛砖引玉,一起谈谈那些似是呓语的迷幻词句。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