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造势《GTA》售价或达100美元,到任天堂新作《马力欧赛车世界》定价80美元。游戏涨价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玩家之间引发了不少讨论。
虽然不少行业巨头及其代言人声称,涨价是无奈之举。但显然缺乏依据,其背后揭示的是游戏行业一种令人担忧的“病态”——对短期巨额利润的无尽贪婪。
“专家”认为价格上涨必要的原因
通货膨胀
要理解通货膨胀并不容易。涨价论往往就是利用了公众对通胀机制的模糊认知,将其作为“挡箭牌”。让涨价变得理所当然。
开发成本的增加
更大的游戏世界、更长的游戏时间、更好的画面音效、更多知名演员参与的动捕等,都需要更先进的工具和更多、更高薪的开发人员,导致成本水涨船高。
营销成本飙升
一个常被行业内部人士避而不谈却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昂的营销成本。有专业分析指出,许多3A游戏的市场推广费用甚至与开发成本相当,或者更高。
戳破“涨价合理”的迷雾
所谓的“专家”论调,将涨价归咎于通胀和成本增加,但这只讲了故事的一半。我们必须看到另一面:
技术进步降低门槛
开发工具和AI技术日新月异,让开发成本不断下降。许多过去耗时耗力的高成本开发任务,如今小型团队也能高效完成。
内容注水
不少人批评《影》是《奥德赛》优化后的罐头
当前许多3A大作的“进步”徒有其表,充斥着对旧机制、旧玩法的重复利用,“换汤不换药”。
所谓的“更大世界”和“更长游戏时间”往往是通过大量枯燥重复的支线任务或复制粘贴式的内容填充来实现的,并非真正的品质提升。
花样百出的额外盈利手段
微交易、开箱子、季票、DLC、各种特别版(终极版、年度版、重制版)…… 发行商早已通过这些方式大幅增加了利润来源。
“半成品”发售常态化
《荒野》分段式更新也成功收获了分段式好评
越来越多的游戏在首发日bug百出,内容不足,需要后续数周乃至数月的更新才能完善。
玩家花全价购买“半成品”已令人愤慨,在此基础上还要涨价,更是岂有此理。
价格操控与投机
日厂游戏日常高定价
游戏发售后的价格并非一直不变,而是会根据销售情况快速调整。高热度游戏维持高价收割核心粉丝,待热度下降后降价吸引更广泛用户。
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粉丝效应最大化利润的策略,意味着初始定价本身就包含了极高的利润空间。
行业的“病灶”:利润至上
过去十年,游戏行业在资本驱动下,逐渐偏离了以创意和热情为核心的轨道。
低成本、高回报的手游、具备社交属性的MMO、电竞等领域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这些游戏往往缺乏深度、艺术性和创新性,依靠巨额营销(包括收买媒体、豢养主播/UP主进行推广)吸引海量用户,并通过内购、广告等方式盈利。
致敬传奇买量王《寻道大千》
这种趋势导致了高质量单机游戏的危机。本应将玩家带入沉浸式互动世界和故事的承诺,正被行业对“短平快”利润的追逐所背叛。
投资者的眼中只有报表,而非游戏的灵魂。独立、多元、创新和创造力在资本并购和整合的大潮中逐渐窒息。
重拾初心,回归价值
支持游戏价格维持的理由远多于支持涨价的理由。即便考虑到成本因素,10美元涨幅也过于激进。
更重要的是,游戏行业需要反思其发展方向。畸形的预售制度、首发高价后续打折的价格策略、发售“半成品”等乱象亟待整治。
想你了,岩田聪
游戏行业应摒弃对短期利润的病态迷恋,回归创作的初心与热情,尊重玩家,重视创新、艺术表达和社会责任,让游戏真正成为一种值得尊敬的文化载体,而不是沦为资本游戏的冰冷筹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