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发JK不慎坐坏天价椅子,(为了偿还巨额债务)拼尽全力探查都市怪谈.......
故事的最后,是一个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超神结局(本文全文无剧透),我愿称为25年我见过的最强反转,这个结论可能到年底也不会改变!
这是发生在目前92%好评《都市传说解体中心》的故事!
对于一款小众题材的文字冒险游戏来说,因为评价数量少获得高好评率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毕竟大量不感兴趣的根本不会买——大量的galgame更加如此(所以gal基本90%好评才是及格线)。
不过我很有信心《都市传说解体中心》的好评率可以保持下去,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年度级的结尾冲击(steam评论区也看到了类似的感概),让我进入一种和好友疯狂分享的状态中!
终章其实一开始我还有点犯困,因为故事虽然设计了多层反转,但千层饼倒数第二层是早可以预期的,不过最后一层确实想不到,而且是完美的“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有点像是经典悬疑电影《非常嫌疑犯》:明明真凶的一切动作都在你眼皮底下进行,但就是巧妙的让你将其完全忽略。
当你回首游戏中的一个个案件,一个个角色,会发现原来作者早已在它们的背后布满了肉眼难见的丝线,只等着“请君(你)入瓮(思维陷阱)”,然后开始一场让人绝对意料之外的“盛大演出”,而你最终恍然大悟时,那是一种在盛夏40度高温喝冰可乐的“爽到”!
地底偶遇无良千里眼主任,萌萌少女拼尽全力被迫打白工
这么好骗的小蓟哪里找,给我来一打
《都市传说解体中心》的故事,以女主福来蓟前往都市传说解体中心诊断自己看到“幽灵”作为了开始。
但是因为她“灵视”的特长,被无良老板廻屋涉用“诅咒人的椅子”诱骗其破坏椅子,然后勒索天价赔偿——1屁股负债2000万日元!
被迫成为都市传说解体中心(免费)员工,凭借(并不会拿到的)工资偿还巨额欠款,从此不断的参与“都市传说”相关案件,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冒险。
主角三人组的都市传说解体中心屑老板廻屋涉拥有可以纵览一切的千里眼(还有和女主的脑内沟通能力)
他会承接各类灵异事件相关的案件委托,通过对比完成其“都市传说”类型的【锁定】,在探寻到足够线索之后完成【解体】
都市传说:在1981年,美国民俗学家Jan Brunvand提出了“都市传说”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些“怪谈”类故事背后的文化现象的汇总,比如“八尺夫人”、“裂口女”、“血腥玛丽”等等,其来源往往根据真实案例或恐怖故事改编而成,可以认为是“现代都市人”的梦魇。
乖巧善良易推倒的福来蓟则是典型的日剧女主性格,有点类似于“李狗嗨”中的新垣结衣
她戴上特制眼镜可以看到过去产生幻象的能力,是天生破案圣体——不过这种看到过去的视觉并不一定能看到特别具体和细节的图像,而是有一些“梦呓”感,比如一个人顺着书架爬行,在幻视中因为手脚在小区域的密集活动,看起来会像是“蜈蚣”,所以还需要我们根据看到的图景结合案情完成推理。
至于你要问负责开车的丸子头茉莉会什么,大概是可以用飞踹物理击败每一个有威胁的人--,当然她路子很野和武力值很高这两点在游戏中期也有非常合理的解释。
这样一个组合(屑屑的老板、拽拽的女司机、萌萌的女主)其实我个人还蛮喜欢的,我还蛮嗑福来蓟×莉莉的“弱气受×不良女”组合,不过让我难以想到的是,这一切居然都是精心策划的诡计!
超高校级的千层饼,反转层数让人叹为观止
5个看似平平的案件,和1个从头到尾的“骗局”
当你在通关《都市传说解体中心》之后,回顾起来可能很难发现游戏的“骗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高明的设计多更在于巧妙的误导,而游戏安排了一个人畜无害的乖巧妹子,让人和她一样,毫无戒心的一步步入局。
都市传说解体中心的三人组除了“傻白甜”的福来蓟,剩下的两人看起来各有目的:
深不可测的屑老板廻屋涉,看起来他的目标是依靠女主福来蓟去不断破获灵异案件获得“预言卡”,完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后和被诱骗的福来蓟不同,茉莉不仅仅是带她前往现场的“司机”,是带着自己的明确任务和意图,这也是本作的剧情暗线。
而游戏在终章之前,看起来是几个完全无关的案件:
一个独居的女大学生床下爬出来历不明的男人;
一个灵异主播在发生过命案的凶宅直播,要求帮他拍摄到真正的鬼魂;
一个不定期邀请制的灵异考察网络聚会,但据传每次都会有参与者莫名失踪;
一个网络带货的前牛郎现网红,收到一个据传有诅咒效果的神秘箱子;
一个遭遇窃案的官二代公司高管,看起来盗宝的是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二重身”;
......
在本作中,这些案件都有着一个**ov社区“鲛岛”作为暗线的联系,从好的方面来看,游戏从出乎意料的角度为这些人建立的层层嵌套的联系——比如在第三话的灵异考察团中,看起来参与者都是有一种限量发售的稀有金币才被选中;但案件中的小线索同样成为了全局的大线索,所有案件的角色实际上是同一张大网上的猎物,这就很棒了!
不过坏消息大概在于:这种试图在结尾整个大活的游戏,在前中期很容易“藏线索”而显得相对平淡。
本作同样也难以免俗:我个人觉得第一案比较劝退,因为我几乎是5分钟就识别了幕后真凶,但是真凶为了所能获得利益做出的布置有一些夸张,颇有“先射箭再画靶子”的感觉;
而网评来看,似乎也有人觉得第二案体验不佳,不过整体上大家都同意从3、4案开始,故事渐入佳境!
轻度悬疑推理,更偏电子小说
推理难度宝宝巴士,可以专注看剧情
整体上而言,本作是以“都市怪谈”为题材的像素风格文字冒险+推理悬疑游戏。
悬疑推理角度可类比的知名游戏是巧舟的逆转系列或者小高的AI梦境档案;不过本作的推理相对轻度,更加偏向于电子小说,所以最接近的大概是《本所七大不可思议》。
在本作中,第一次的侦测之后我们需要完成“定位”,明确本次面对的是何种都市传说,然后会穿插着“SNS搜集数据”和“现场取证”,7次调查之后进入最终的“解体”环节。
“SNS搜集数据”是浏览事件和网友回复,遇到“关键词”(字体会抖动)女主可以戴上眼镜获得“关键词”,然后使用1-2个关键词可以进行搜获,获得更多线索碎片或者顺藤摸瓜的更多关键词。
这个部分设计的初衷大概是为了还原SNS对于信息传播中的“众生相”,不过问题大概在于对于“线索”之间的结构感建立不算太好,玩家比较难以建立目标和SNS内容的逻辑关系,更多只能依靠穷举法
现场取证环节,我们可以和人物对话、调查物证和戴上眼镜探索“影子”留下的信息
这个过程的问题大概是“对话嵌套”设计平平,基本上每个角色你依次点完对完就行了,没有那种根据对方的回答判断对错继续提问的“交锋感”
当然过程中你可以搜集角色信息,建立一个角色关系图,角色关系图和对话中搜集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帮助你在最终的“解体”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连续顺利答对也没有额外的奖励(和相关的成就),连续错误也不会GG。
本作几乎不存在推理方面的困难(你真的错误几次,还会减少干扰选项),也不存在对故事走向有影响的可选分支,所以本质上其实它还是一个电子小说,而非重度推理游戏,好消息是可以让人安心的读故事,且故事从中期开始渐入佳境让人停不下来,但如果你是想寻求“逆转裁判”的推理体验,会感觉相对浅度。
在社交媒体时代,欢迎来到《都市传说解体中心》
一些对于流量时代的反思与反抗
作为一个文字冒险游戏,本作比较有特色的部分在于:从社交媒体角度解构“都市传说”,讲述着一起起“都市传说”是怎样由谣言而生,又如何在“传播”意义上死去。
比如“床下的男人”案件被现代化重构为“数据跟踪狂”的寓言,玩家通过“互联网人肉”“前男友心理侧写”等线索,将经典怪谈解构为一场个人信息泄露×人性之恶的悲剧。
都市传说原本就是一种产生于传言的臆想怪谈,而社媒时代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特征:
“流量”本身或许成为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可或缺的“赛博血液”
我们每一个人在流媒体中度过“嗑赛博瓜子”的碎片时间,各个层级的“UP”贪婪的吸吮着流量
流量本身成为了娱乐消费品,其中承载的“信息价值”或许不再重要,比如前一阵某综艺大咖在日本的死讯,前夫哥还在沸沸扬扬的“用死者博流量”
围观的看客纷纷叫嚷着对故事中的角色“赛博处刑”,但ta们或许并非出于正义本身,而是仅仅接着正义的名号满足自己处于“道德高位”的私欲——所以仅仅是需要一个“被审判者”,ta是谁并不重要,甚至“反转”变身为了一种乐趣,就像在《弹丸论破》系列,不舍又好奇的看着角色被处刑的我们一样。
网民并没有真正的去关心弱者,也并不那么关心真相——散播谣言的、看乐子的、网络霸凌的......
社媒的匿名语言暴力带来了无需担责的伤害,而【谣言】“劣币驱逐良币”杀死了无人关心的真相——谣当一条谣言被转发500次或者更多时,无人关心的真相比作为谈资的谣言更早死去
社媒时代,每一个人都在无意识的释放着“人性之恶”,但让我感觉愉快的,是《都市传说解体中心》带来了一个有“释放感”的结局。
这是一种畅快复仇的快感,但回想一路以来的布置,你会感慨其诸多不易,但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喜欢女主福来蓟和丸子头茉莉(这下更好嗑了)!
结尾的小短片留了下更多的悬念和未来的剧情展开可能性,我也十分期待可以玩到后续的作品——“欢迎来到都市传说解体中心”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