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说是现代人的集体癔症,而解构它,不过是给焦虑穿上理性的寿衣。”
一部美术非常抓我的游戏《都市传说解体中心》近日登录了steam平台,这是一款以“都市怪谈”为题材的像素风格文字冒险+推理悬疑游戏,这种风格最为知名大概是巧舟的逆转系列或者打越的AI梦境档案,如果按文字冒险游戏来看,最相似的是《本所七大不可思议》,我也对这个类型比较偏好。
那么在13个小时的游玩(未通关)之后,也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游戏体验和一些相关的思考。
长求总:
加分项:
+精致的像素美术——动态像素美术表现惊艳,如角色微表情捕捉、恐怖场景的光影颤动
+屑老板、不良女司机和乖巧女主的三人配置讨喜
+中期开始,部分故事引人入胜
减分项:
-部分故事设计较浅,逻辑也不太经得起推敲,特别是第一个故事,有一定劝退感
-自由选择和分支路线有限,实为推理玩法包装下的真-文字叙事游戏
何为都市传说:谣言的诞生与死亡
在1981年,美国民俗学家Jan Brunvand提出了“都市传说”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些“怪谈”类故事背后的文化现象的汇总,比如“八尺夫人”、“裂口女”、“血腥玛丽”等等,其来源往往根据真实案例或恐怖故事改编而成,可以认为是“现代都市人”的梦魇。
《都市传说解体中心》的故事,以女主福来蓟前往都市传说解体中心诊断自己看到“幽灵”的真相,却因为自己“灵视”的特长被无良老板廻屋涉用“诅咒人的椅子”诱骗其破坏椅子,然后被迫成为都市传说解体中心员工,凭借工资偿还巨额欠款,不断的参与案件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
所以问题来了:这里的都市传说是面对真实的怪异么?
游戏给出了一个“千层饼”的结构,并没有单纯的将其定义为现实或者臆想,其核心理念是加入了基于SNS的“谣言传播链”——讲述着一起起“都市传说”是怎样由谣言而生,又如何在“传播”意义上死去。
比如“床下的男人”案件被现代化重构为“数据跟踪狂”的寓言,玩家通过“互联网人肉”“前男友心理侧写”等线索,将经典怪谈解构为一场个人信息泄露×人性之恶的悲剧。
“都市传说”一切始于言论的流传,而它的载体SNS调查系统让人想到了鲍德里亚笔下的“拟像社会”:
玩家在游戏中遭遇的诽谤、语言暴力与无根据传播,恰是现实社交网络的镜像投射——谣言在数据洪流中不断变形重组,其生命力远胜被解剖的“真相”,当一条谣言被转发500次时,无人关心的真相比作为谈资的谣言转发更早死去
传统意义的“都市传说”被拆解为数据流,恐怖便从超自然转向了社媒时代信息传播机制的“癌变”。
灵异侦测三角:用超能力还原谣言的边界
从“谣言”开始解构都市传说的产生原因与背后真相是本作最大的特色,也是后续玩法展开的逻辑。
当然稍微讽刺的是:人类还是需要依靠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对抗自身欲望诞生的“谣言”,本作并非把一切归结于人们的臆想,“超能力”是切切实实的存在,比如:
主角三人组的都市传说解体中心屑老板廻屋涉拥有可以纵览一切的千里眼(还有和女主的脑内沟通能力)
看起来他的目标,是依靠女主福来蓟去不断破获灵异案件获得“预言卡”
乖巧的福来蓟则有着戴上特制眼镜可以看到过去产生幻象的能力——当然并不一定是特别具体和细节图像,而是有一些“梦呓”感,比如一个人顺着书架爬行,在幻视中因为手脚在小区域的密集活动,看起来会像是“蜈蚣”
至于你要问负责开车的丸子头茉莉会什么,大概是可以用飞踹物理击败每一个有威胁的人--
然后和被诱骗的福来蓟不同,茉莉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和意图“潜伏”在都市传说解体中心,这也是本作的剧情暗线。
这样一个组合(屑屑的老板、拽拽的女司机、萌萌的女主)其实我个人还蛮喜欢的,不过游戏在推理层面的玩法相对薄弱
玩法相对平淡:在清澈鱼塘打捞预设真相
在本作中,第一次的侦测之后我们需要完成“定位”,明确本次面对的是何种都市传说,然后会穿插着“SNS搜集数据”和“现场取证”,7次调查之后进入最终的“解体”环节。
“SNS搜集数据”是浏览事件和网友回复,遇到“关键词”(字体会抖动)女主可以戴上眼镜获得“关键词”,然后使用1-2个关键词可以进行搜获,获得更多线索碎片或者顺藤摸瓜的更多关键词。
这个部分设计的初衷大概是为了还原SNS对于信息传播中的“众生相”——散播谣言的、看乐子的、网络霸凌的......
不过问题大概在于对于“线索感”的把握不算太好,基本上玩家比较难以建立目标和SNS内容的逻辑关系,更多只能依靠穷举法
现场取证环节,我们可以和人物对话、调查物证和戴上眼镜探索“影子”留下的信息
这个过程的问题大概是“对话嵌套”设计的不算好,基本上每个角色你依次点完对完就行了,没有那种根据对方的回答判断对错继续提问的“交锋感”
当然过程中你可以搜集角色信息,建立一个角色关系图,角色关系图和对话中搜集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帮助你在最终的“解体”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然因为连续顺利答对也没有额外的奖励(和相关的成就),连续错误也不会GG。
游戏并不存在多少困难,也不存在对故事走向有影响的可选分支,所以本质上其实它还是一个电子小说,而非重度推理游戏,好消息是可以让人安心的读故事,且故事从中期开始渐入佳境让人停不下来,但如果你是想寻求“逆转裁判”的推理体验,可能会相对失望。
都市怪谈的解构与社媒时代的寓言
当福来蓟的眼镜映出屏幕前玩家的脸庞时,游戏完成了第四面墙突破:我们何尝不是都市传说的制造者与载体?
社交媒体时代,“流量”本身或许称为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可或缺的“赛博血液”,我们每一个人在流媒体中度过“嗑赛博瓜子”的碎片时间,各个层级的“UP”贪婪的吸吮着流量,一切信息成为了娱乐消费品,比如前一阵大S在日本的死讯,前夫哥还在沸沸扬扬的“用死者博流量”
人的欲望被SNS所放大和散播,但背后或许是一种精神陷入虚无或者缺乏生活实感的集体焦虑,如果你能忍受在电子填色中窥见时代的癌变,这款游戏将成为一面照见集体焦虑的魔镜——只是镜中映出的,是我们甘愿被谣言豢养的倒影。所以这大概是在相对平淡的玩法之外,它依然可以吸引我的地方,作为一本“视觉小说”,它留下了一些有意思的,会让人思考的东西。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