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2077的骨灰龕中,應該有致敬PKD的名字

在《賽博朋克2077》的骨灰龕中,最醒目的位置有這麼兩個名字,分別是“羅伊·巴蒂”和“席德·米德”。他們均來自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

其中,“羅伊·巴蒂”是電影中的仿生人領袖,其扮演者在影片結尾的“雨中淚”獨白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鏡頭之一(遊戲中也有致敬這個的天台場景)。

而“席德·米德”,是電影的概念設計師。由於《銀翼殺手》開創了賽博朋克的視覺先河,從此往後的一切帶有視覺元素的賽博朋克作品,都有着《銀翼殺手》的影子。因此,將其稱爲“諸世界的創造者”確實不爲過。

由於《賽博朋克2077》的發行,這兩年“賽博朋克”成爲了一個火爆的詞語。相信不少遊戲玩家也會去看1982年的這部老電影,以及2017年上映的維倫紐瓦導演的續作《銀翼殺手2049》。我個人也是這兩部片子以及導演的忠實影迷。不過,相比於電影,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或許沒有太多人願意去讀它們的原著小說。雖然有着媒體的大肆宣傳,以至於《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名字都已經家喻戶曉,但是又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讀一讀這部原著呢?

這也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給大家的話題。

PKD的這本小說,我初次讀中文版是在19年高考結束後的暑假。當時剛結束所有的招生考試,然後趁機做了包皮手術,在牀上躺了一個月左右時候看的。當時讀的那叫一個囫圇吞棗,也並沒有接觸有關文學批評的理論,只能算是淺嘗輒止。不過我依稀是有感覺,中文版的翻譯是比較糟糕的,這或許也是書的名號雖然響亮,但是評價確實一般的原因。不過最近找來了英文原版看,着實讓我感覺醍醐灌頂。

然而,這是一本很可能會讓“賽博朋克”的粉絲讀了非常失望的小說。因爲,這是一本不厚也不薄的,但是敘事節奏極其慢的,卻由於充滿了轉折而並不枯燥的,類“偵探”小說。

在嚴格意義上來說,PKD的這本小說和“賽博朋克”是很難扯得上關係。不能因爲1982年的《銀翼殺手》開創了賽博朋克的視覺先河,就把它的參考原著也劃分在這個類目下。與電影相比,小說更加廢土、黑色、嚴肅。所探討的內容也更加豐富、深刻。更難能可貴的是,小說同時還兼顧了語言的美感和情節的跌宕。這使得即使脫離了“科幻”這個題材,PKD的這本小說在語言、情節、結構上,也當之無愧地處在一流梯隊。相比於電影,小說天然的在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上有更大的優勢——而在我看來,正是這一點,使得原著小說在除了視覺效果方面都要遠遠超過電影。

我並不推薦對“賽博朋克”感興趣的朋友去讀這本小說。當你讀過原文後,你就知道,PKD所講述的,更多是在當年“冷戰”背景下,如果真的到了末世,人在末世中的生存,以及人的存在定義問題。小說與電影《銀翼殺手》的區別,最大的就在於,小說幾乎全程是從人類的視角來敘述的,講述的是人思考自己和仿生人區別問題。而電影,則是更加側重從仿生人的角度探討,仿生人的定義問題。而小說中的視覺元素,也就是環境描寫,PKD當然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但是這個描寫,完全沒有“霓虹燈”“雨夜”這種視覺元素,而是“漫天的放射塵”“不斷基皮化(也就是廢土化)的建築和人”,基本上是對廢土,以及廢土給人帶來的孤獨的描寫。

你甚至能夠發現,原本在電影中非常精彩刺激的賞金獵人和仿生人領袖的對手戲,也是“雨中淚”名場面的出處,在小說中是完全沒有的。小說中,仿生人的死亡是非常簡略的,就僅僅是賞金獵人開了一槍就結束的事情,而PKD卻是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以及有關神學的內容。


Like Tears in the Rain


這或許就是爲什麼《賽博朋克2077》的製作組不會將PKD這個名字刻進遊戲裏的骨灰龕中。因爲小說實際上和賽博朋克的關係並不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第一,沒有PKD的這本小說是不會有後面的《銀翼殺手》,賽博朋克的視覺效果呈現很可能要晚很多年。第二,這仍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軟科幻”小說,如果拋開科幻這個標籤,甚至仍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嚴肅文學作品。在私底下,我仍舊會把《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封爲賽博世界的母神,因爲它所孕育的是對賽博世界中人性的反思,“人的定義、存在”這種終極哲學問題的思考。這雖然不屬於《賽博朋克2077》的維度,但是是屬於賽博朋克的維度的,這種維度更多的體現在例如《攻殼機動隊》以及《底特律:變人》這樣的作品中。

當然,更”接地氣味兒“的賽博朋克肯定來源於威廉吉布森的《Neuromancer》(神經漫遊者),也是我接下來幾個月會讀的書。不過,吉布森老爺子還健在,並且還在出版小說——當然,那就是另一個“Night City”的傳奇了

隨便寫一點東西,如果我的這片小文章讓你對PKD的這本小說以及他本人感興趣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