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風冷市場已然成熟,但千篇一律的塔體外觀有些讓人審美疲勞。遙想十餘年前,在那個散熱廠商還沒有充分了解“風道”概念的年代,消費者們也樂意讓自己的電腦“霸氣側漏”,彼時的風冷市場可謂百花齊放,奇葩輩出。
本文中所介紹的散熱器,它們或外觀獨特,令人印象深刻;抑或原理創新,令人眼前一黑;更有甚者,能夠兼具二者之長,讓人哭笑不得。本系列文章裏,我們就將盤點那些在造型結構上創新的奇葩散熱器們。
自從誕生以來,風冷散熱器的原理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熱管將熱量傳遞至鰭片之上,隨後由風扇產生氣流。空氣吹過鰭片,最終帶走熱量。
然而,隨着人們的探索逐漸深入,傳統原理的弊端也日漸凸顯。爲了壓榨風冷散熱器的潛力,必須要克服重重阻礙。其中,一大影響效率的因素便是“附面層”。
具體來說,由於流體存在黏性,鰭片表面的空氣將受到粘滯。距離鰭片越近,空氣的流速便會越慢,甚至趨於靜止。最終,形成一道附面層。
散熱器的性能與空氣流速息息相關,而附面層卻將鰭片與高速氣流相阻隔。毫無疑問,這會降低散熱器的效率。
有什麼方法能夠減小附面層的影響呢?人們構思了許多設計,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分體式鰭片
在鰭片上設置一些凸起
以及……加速旋轉的離心葉片!
沒錯,藉助離心效果,確實可以將“附面層”的厚度削減至最低。那爲什麼不讓鰭片化作風扇,自行帶動氣流,在此過程中爲自己散熱呢?
抱着這樣的想法,一羣發明家們研究出了散熱領域的“金屬風暴”。
Sandia Cooler
桑迪亞散熱器
2011年,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發了一種新型散熱產品,並將其稱之爲“改變電子產業散熱格局的希望”。
這種散熱器的學名是“Sandia Labs Air Bearing Heatsink(桑迪亞實驗室 空氣軸承散熱器)”具體說來,它利用了“加速體上方的邊界層更薄”的理論,通過高速旋轉的鋁製葉輪進行散熱。
也正因此,原型機的鋁製葉輪足有150克重。它在工作時的轉速高達2500RPM,是一個高度危險的“絞肉機”。但在驚人的效率面前,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由於附面層被大大削薄,散熱效率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桑迪亞實驗室宣稱,與傳統散熱器相比,“空氣軸承散熱器”的 單位鰭片面積傳熱量 足足增加了30倍,堪稱散熱器設計史上的“技術革命”!
不僅如此,這樣的設計還有諸多優點。由於沒有傳統意義上“靜態”的散熱鰭片,這是一款“免疫灰塵”的散熱器,對積灰有着天生的抵抗力。
灰塵也許會附着在鰭片的表面、堵塞住散熱鰭片的縫隙,但很難阻止“散熱葉輪”的轉動。而高速旋轉的葉輪,也能將浮塵一掃而空,大大降低了灰塵對散熱的影響。
更令人興奮的是,由於不需要額外的鰭片陣列,桑迪亞散熱器的噪音也大大降低。傳統風冷的很大一部分噪音,是由於風扇產生的氣流吹過高阻力的“靜態”鰭片導致的。如今沒有了它們的阻礙,風扇自身成爲了散熱主體。桑迪亞散熱器不僅高效,更是安靜。
毫無疑問,旋轉的鋁製散熱葉輪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然而,“桑迪亞散熱器”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熱管導熱,熱量又是怎樣傳遞至鋁製葉輪上的呢?
將原型機翻過面來,我們不難得到答案:桑迪亞散熱器的底部是一整塊純銅均熱板,中心則有一個強大的無刷電機。而葉輪與下方結構間僅有一條極微小的空氣間隙——在葉輪高速旋轉時,這條縫隙約爲0.2mm。
CPU與散熱器底座之間之所以需要硅脂導熱,正是由於它們的接觸面積太小,LGA1151處理器的頂蓋面積僅有1400mm^2。
但在“桑迪亞散熱器”上,一切截然不同。當葉輪直徑爲100mm時,空氣間隙的面積便已高達7000mm^2!
儘管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在如此微小的間隙上、如此巨大的面積間,所起到的阻礙也是有限的。似乎是在挑戰人們的傳統認知,沒有結構物理接觸,桑迪亞散熱器就這樣完成了熱量傳導。
桑迪亞散熱器的研發成果一經發表,立刻引發了軒然大波。諸多散熱廠商注意到了這一新穎的成果,很快向桑迪亞實驗室申請技術授權。
酷冷至尊& CoolChip
Kinetic Cooling動能冷卻
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與“桑迪亞散熱器”相似的概念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浮現。在2015年的CES展會上,Coolchip公司率先發布了與酷冷至尊聯合研發的“動能冷卻”散熱器。
Coolchip公司與桑迪亞實驗室的“許可和技術轉讓部門”簽署了商業化許可。然而,眼下這款“動力散熱”並非是技術原型的簡單仿製。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這款產品進行了諸多改進。
如前所述,原型“桑迪亞散熱器”通過葉輪與主體結構間的空氣間隙傳導熱量,因而間隙的面積越大,傳導效果越好。Coolchip公司在二者的表面刻上了一道道溝槽,大大增強了各自的表面積。
不過,一些“桑迪亞散熱器”存在的缺陷,直到考慮量產時才格外明顯。Coolchip公司或許對原型產品的性能過於樂觀,事實上,“動能散熱”還存在着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相比於普通的軸流風扇,金屬葉輪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美好。由於自身要兼做“散熱片”,金屬葉輪無法產生與同尺寸普通風扇相提並論的風量。消除附面層的優勢固然明顯,可它本身的散熱面積也實在太過有限。
因此,爲了彌補散熱效能,Coolchip公司不得不在外圍添加了傳統散熱鰭片與熱管,以充分利用金屬扇葉的氣流。然而,這也讓桑迪亞散熱器的“抗塵”優勢不再突出,還可能帶來額外的風噪。更像是在“畫蛇添足”,卻也透露出效果不及預期的無奈。
與此同時,由於葉輪採用純金屬打造,其重量同樣不容忽視。在超過2000RPM的高轉之下,葉輪的軸承至關重要。不幸的是,直到產品展出時,Coolchip還沒有考慮好使用何種軸承。如果使用普通液壓軸承,葉輪的壽命必然相當有限。
歸根結底,這款產品還有着太多不成熟的地方。意料之中,在CES展臺上曇花一現後,“動能散熱”便石沉大海。而當“桑迪亞散熱器”再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又已是2年之後的2017年了。
Thermaltake(耀越)
Engine 27
在“閉關修煉”六年之後,“動能散熱”終於在老牌廠商Tt手下修成正果。Thermaltake推出了ENGINE系列散熱器,以此致敬那酷似引擎的外觀。
在結構設計上,Thermaltake ENGINE27更像是“動能散熱”進一步成熟的產物。
側面的“靜態”鰭片被重新設計,結構更加合理。原本的熱管也藉機去除,整個散熱器的高度進一步降低。“桑迪亞散熱器”的核心——中部的金屬散熱葉輪依然存在,但是面積已經小了很多。
歸根結底,桑迪亞散熱器還是有先天不足。由於熱量傳導完全依賴那道空氣間隙,葉輪與底面的間隙必須儘可能小。因此,桑迪亞散熱器對加工精度的要求相當高。同時,金屬葉輪的運轉也必須異常平穩。
如果要發揮散熱器的性能優勢,就必須要有更大的散熱面積。可是加工大尺寸、高轉速的金屬葉輪談何容易,材質稍有一些不均勻,葉輪的動平衡便會成爲災難。
ENGINE 27的具體參數,金屬扇葉的風量僅有9CFM。圖片來自CHH
在最終的Tt ENGINE27成品上,金屬葉輪的直徑僅有60mm,散熱面積自然相當有限。消除附面層的效率雖高,卻沒有足夠大的空間令其施展。
由於自身對精度的高要求、金屬葉輪的大自重,相對同等性能的常規散熱器而言,ENGINE 27的製造成本相當高。爲了帶動葉輪達到2500RPM的高轉,Tt不惜應用了八極電機。
也正因此,Tt對這款散熱器的定位相當明確——揚長避短。藉助獨特的結構設計,降低整體高度、大幅增強兼容性。而爲了在極小的體積內增強散熱效能,小尺寸的“金屬散熱葉輪”方纔派上用場。
最終的成果堪堪令人滿意。在27mm的極低高度下、ENGINE 27的效能勉強超越了INTEL的原裝散熱器。不過,原本的“抗塵、低噪”等等優勢,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由於採用8級電機,Tt的轉速讀數是實際轉速的2倍。圖片來自CHH
後記
一款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必將歷經無數考驗。對比最初的“桑迪亞散熱器”原型,Thermaltake的成品已是面目全非。
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更是如此之大,回看“改變電子產業散熱格局”的口號,如今的金屬葉輪散熱器更像是噱頭。空有效率,卻無面積可供施展。或許,1U/2U平臺纔是這一原理的歸宿吧。
這篇文章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對本文內容與風扇選購有疑惑,隨時歡迎與我交流!
希望這些文章能幫到你!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