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上一次也是第一次爲自己裝機還是18年的618,當時的配置單如下:
裝這臺機之前,我個人使用的最好的電腦設備還是17年中旬購買的宏碁暗影騎士3(I5-7300hq+1050 2GB+8GB內存)。由於英特爾8代CPU較上代近乎翻倍的效能提升,以及PUBG等遊戲發展到了最熱門的時期,就順水推舟開始自己的第一次裝機。
在當時雖然也有不少的視頻教程,還有一個半桶水水平的朋友一起裝,在當時以及日後的硬件加裝和使用,鬧出了不少的錯誤和笑話,包括不限於:
1.裝反散熱器方向
2.HDMI線插主板上而不是顯卡上,導致顯示器毫無反應。
3.裝顯卡前不拆機箱後部的擋板,導致顯卡放不進,還誤認爲機箱買小了。
4.系統盤裝在了在了離CPU更遠的M2槽位。
5.有機箱散熱風扇卻直接忽略沒有裝。(本身就送了2個還不錯的風扇,且I5和1070ti的發熱至少還是需要一個尾部風扇的)
6.拔壞顯卡插槽卡扣、拔壞主板其中一個sata插口,甚至是幹壞一個內存插槽等(這個我現在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弄壞的,只知道某次拔了內存後就再也插不進了).....
裝反散熱器
除去上面這些錯誤,主機整體使用起來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除了顯卡出現過一次風扇大聲異響的情況(京東那邊換了個硅脂就解決問題了)以及機箱前面板的一個USB接口偶然會有不穩定的情況(懷疑是主板供電可能出了問題),其它配件一直使用到現在,沒有任何影響使用的毛病。
可以看到受制於當時存儲設備的價格(內存更是重量級),最初選用的硬盤配置是256G的固態和2TB的機械硬盤。後來隨着遊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以及喜愛隨手錄製並存儲視頻的習慣,硬盤數量也讓我前後擴充了3次。顯示器方面當時本來有更低價位的選擇,因爲考慮到內置揚聲器的原因選擇了這個AOC盧瓦爾,可惜最終也沒起過哪怕一次作用,音質也是十分抽象。
—————————————————————
新機配置單:
CPU方面,選13600KF純粹是因爲再往上就需要上水冷了,而這臺主機是打算長期使用,且未來幾年內肯定是需要搬動幾次位置的,實在不想因爲水冷而提心吊膽。
主板方面,選Z板主要是爲了親手體驗下超頻的流程和樂趣,且比較在乎硬盤拓展性,且B板默認電壓貌似較高,調整本身也比較麻煩。如果購買CPU散片及銘瑄Z790終結者極限價格應該能再低個400左右,考慮到並沒有足夠折騰BIOS的經驗以及微星主板供電更爲紮實,就還是選擇了直接拼多多購買套裝。
新老闆同框
散熱方面,PA120SE和PS120SE貌似就是6熱管和7熱管的區別?作爲長期使用,我就直接買了個貴的,感覺這裏貴幾十元也無傷大雅。
顯卡方面,本來只打算等個4000元以下的4070的,結果11月1號那天晚上突然看到比價APP上彈出了優惠,還順手搶到了,就直接上了這個偏高端的華碩TUF 4070ti。不得不說華碩的牌面給得還是很足,還送了顯卡支撐柱以及感謝信紀念品等等(不過我都沒用直接扔回盒子裏了)。
新老卡同框
內存方面,畢竟我都上了微星的Z板,肯定沒任何理由再用DDR4的內存,這裏直接選用口碑最好的海力士ADIE顆粒的內存。且微星主板有個比XMP更無腦的“memory try it”的功能,一步到位超頻到最佳狀態。
直接偷的微星官方圖
硬盤方面,2塊新買的PCIE4.0硬盤都是6月時候看到價格低順手搶的,兩款都自帶散熱貼。但我錯誤的把梵想記成了致鈦,導致誤以爲已經有了用來做系統的原廠固態。不過看到愛國者P7000Z貌似也是用的長江存儲的東西,加上我每半年就會網盤、移動硬盤備份重要數據,這幾年大大小小的硬盤也都沒有出過問題,就這樣將就一下了。有條件建議還是加幾十上原廠固態。
梵想這外盒我還是挺喜歡
電源方面,如果是4070我就打算上650W的電源,70TI就上了750W,未來說實話再升級電腦肯定也是一整套全換了,就沒有上更高瓦數的電源。
戰損老電源,收起來之前實在忍不住,拆開清一下灰
機箱方面,之所以用老機箱,首先是因爲我的機箱是放桌子下面,再高級的外表和燈光我也看不見(我鍵盤是海盜船K70RGB,用了這個我更加明白自己對燈光毫無興趣);第二則是我的儲物空間有限,實在沒辦法再留下一個機箱的空間。具體如下圖(已經幾乎頂到了天花板)。
顯示器之所以選擇24寸2K高刷屏,主要是考慮我FPS競技以及3A風景遊戲都要玩,空間有限。且27寸的大屏如果看1080P的分辨率的東西就會感覺比較糊,看久了眼睛相對來說過更容易疲勞。
最終成品:
你問我爲什麼不蓋蓋子?因爲難得能看見一個燈,蓋上就一片黑了
實在將就的走線(底下硬盤盒亞歷山大)
因爲聽說大小核調配的問題,選擇裝最新的WIN11,選用HEU-KMS激活工具,微軟還十分大度的立馬給我發了個感謝郵件。
接下來是超頻,與其說追求性能,不如說只是簡單的體驗下流程。
我的數據是大核超頻到5.5G,電壓自動(本來調的1.28,發現自動就足夠),小核和緩存倍頻都不動。功耗牆拉滿,溫度牆105°。CEP(電流過載保護)關閉、AVX自動(因爲部分遊戲貌似需要這玩意運行),防掉壓曲線LV3。實測單烤FPU83度,R23多核成功過測。
我通過超頻和拷機這個測試過程,也成功發現一個嚴重錯誤,剛裝系統默頻使用甚至是跑3DMARK都毫無問題,結果單烤FPU的時候溫度卻瞬間上到功耗牆,網上一搜還有部分誤導性的言論說是13代U本來就是這樣,後來回頭看硬件茶談的裝機視頻才發現,上散熱器的螺絲沒有左右交替上,導致散熱器壓根沒有完整接觸到CPU(肉眼和手搖都是看不出的)。所以建議哪怕是不愛折騰的玩家,上手新機也一定要跑跑這些壓力測試來檢查十分有問題。
顯卡超頻用的是華碩官網找的官方超頻軟件“GPU Tweak 3”,這裏我也奉上我自己的數據(還是比較保守的)。
可以看到這種簡單超頻帶來的提升還是相當有限的,但還是能比絕大部分不折騰的人強那麼一點
寫在最後:
這次升級本來是爲了突破自己FPS的瓶頸,畢竟頂着100左右的幀數和60HZ的顯示器陸陸續續也打了5年多,特別是近期發現近距離對槍勝率越來越低,可以100%確定是幀數波動和低刷新率造成的瞄準誤差。
但話說回來,現在人生的每一個5年都有着太多的變化了,未來結婚生子之後又還能有多少精力能這樣折騰並愉悅地享受呢。不如在不影響現實條件的基礎上,先痛快行樂一番,所以這次裝機也沒有太多考慮性價比和一些別的顧慮,玩就完事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