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執一束月白,念一方永恆

大家好,我是郵差,闊別已久,今天的第二十二封郵件請查收哦


小時候,總認爲中秋不過是一個節日,有躲不掉的親友熱鬧,總避不開討厭的五仁月餅,再嚴格的學校也得放假;長大了,才發覺中秋不只是一個節日,沒有了原以爲的“聒噪”,卻總是少了一種翻滾在記憶裏綿長的味道。


月本身不發亮,卻濃了人一身水光;

月習慣了千古清冷,可總有人向它要到叮嚀;

月當真不會動心,又載滿了一灣他人深情。

當我們手執月白,仰望月亮,我們想看到什麼?

或許正是那一束束來自古往今來、天南海北赤誠而灼熱的目光,讓月亮成爲一座承載萬千熱望的驛站,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圓則緣、缺則憾——

一種古老而親切的文明認同透過千百年的風霜成功培植出了人們一念中的永恆。



『一』月圓,念起一縷秋思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美好的事物總會引得人們產生一種分享欲,八月十五的圓月,如當頭墜着一輪無瑕美玉,詩人王建昂首,親友同起相思。

賞月、望鄉,盈盈美玉上糾纏不休的一縷縷秋思兜兜轉轉、綿延不斷,連着古今、牽着你我。

舊時的車緩路也遙,一座山險、一汪水深便能阻人兩地。“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非處處生水,但一定常常有月,這抹與人共戴的天色,這份不約而同的信守,便成就了古今恆定的歸屬和認同。


《飲食男女》劇照


如今的生活太急,人人忙着奔跑,時間不斷被縮減、空間不斷被拉近,距離似乎已經不再是問題,但真正的距離又生在了心隙。

可即便如此,卻又勝在“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份根植於血脈深處的文化共鳴,讓你我即便未享一片山川、未釋心中執念、未見彼此一面,但當我們抬起頭時,看到的總是同一輪明月。

你總會知道,“今晚迷人的月色,伊人同享”



『二』月白,明亮一抹芳華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這夜容易失眠,而失眠的時候,月白最是誘人,適合一人出門。

白日裏總看不清身在何處,唯有暮色四合,才能輕輕觀瞧見村莊沉靜而坦然的一面,如同嬰兒縮在一處搖籃裏睡着,幾聲犬吠方能讓它偶爾抬臂翻身。而城市是不會睡覺的,無論它容納了多少疲憊的人,卻總是能鼓着一團生氣,晝夜保持着一種刻板的精緻。

身居野外,我的眼前總會懸着一彎明月,遠處屋脊不高,剛好託着這盞天燈,燈下地上,滿目結霜的正是那束鋪陳開來的月白。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月白是獨屬於中華兒女的浪漫,泛着令人清醒的光,如水之靜、冰之藍,一襲衣衫浸染,滿目波光流轉。日間的千頭萬緒從此漸漸瓦解消融,人的頭腦籠罩其間好似春雨浸潤,藉着月白裏沉澱的時間,容易看透繚亂芳華,更容易看清真正的自己。

但這月白並不清冷,也不高高在上,包羅萬象自成一派,染衣間色、渲紙上空、塑瓷中韻,人人可見、處處可得。但最溫暖的月白不一定在中秋那一晚圓月的肩上,但一定灑在了無數個夜歸人的腳下和門前



『三』月食,最是人間清歡


團圓日總有不圓人,有身處異域成他鄉客,有暌違親友作伶仃魂,但這個時節無論何人處何地,總歸是要嚐嚐月食——月餅的。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據說“月餅”一詞便來源於“喫播泰斗”蘇軾。蘇軾好喫、會喫、能喫,是個走到哪喫到哪、頂天立地的“樂天派”。宦海沉浮,半生流離,他遍嘗蠻荒苦楚,與勞動大衆一同取食於煙塵,一身蓑衣裹着一顆赤膽,既深知“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更煉就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逍遙自在。

 


月餅於我雖喫不出“相思淚”,但也算是飽含了兒時的稀罕和歡愉。那時的物產不像現在的豐富和便利,時令喫食還是主流,月餅也只有中秋時才能喫到。家中兄弟姐妹多,又有哪些小孩能真正懂得和願意做到“讓梨之好”。自己得了好喫的月餅,自是歡天喜地偏愛獨享。

要是落了長輩訓斥,這纔不甘不願地分出一小部分給那個饞嘴的鄰居小孩,心裏還要默默篤定至少與之“絕交”一週。

如今早就記不得那時的味道,想來也比不上如今的精美,可那種紮根味蕾肌肉深處的歡愉或許就是一種“人間至味”吧。

 

《歲月神偷》劇照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季羨林老爺子說的事情,大概也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的事情,無論貧與富、貴與賤、康與病、成與敗,月亮總會一視同仁,年年月月顧盼人間,不曾辜負了何人。


是夜,願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歸故鄉、逐夢想。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公衆號“可可西里的郵差”,那裏還有更多精彩!還可以加入可可西里大家庭Q601047304,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等你呢。


#盒歡中秋###盒友日常#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