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麼是真物以及《春物》的故事發展是如何體現真物的:
真物作爲春物最核心的議題,是春學討論不可避免的核心問題,是每一個在春物下半部分出場的角色都不可繞開的一個核心矛盾。每一個出場角色,都或多或少的擁有屬於自己的真物。因此,在討論什麼真物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真物最核心的定義,即什麼樣形式的關係或理念可以被稱之爲真物;其二,是在《春物》中,作者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了這一核心議題。本章也將以此種思路,對“什麼是真物”這一問題作出討論。
1、真物在文本中的核心定義:
既然要討論何爲真物的最核心定義,那麼我們就應當以真物這一詞第一次出現爲基礎,儘量避免其他角色對其作出的轉述和特殊理解。因此,本小節將首先點明核心化後的真物內核,再以以第九卷中比企谷八幡(以下簡稱大老師)第一次表述真物的定義時的文本爲基礎進行分析,進而論證該內核的合理性。
真物,可以被概括爲一種相互信任彼此言語、能夠將自己的的想法直地的表現給對方、進而使對方與自己在這一關係下了解彼此真正的獨立自我的人際交往關係的抽象體現。
作爲一種抽象體現,真物根據關係雙方性格等因素的不同,可以擁有多種多樣的具體表現形式。因而對於任何一個人,其有擁有的符合真物這一抽象定義的關係的表現形式(以下簡稱“真貨”並可能存在與“真物”的混用情況,在實際閱讀中,可以通過是否爲抽象簡單判斷)可以不是唯一的。這也是本概論所要討論的一個重點,即到底有多少人找到了自己的真貨、而他們的真物貨又是什麼。
在真貨這種關係中,最必不可少的便是彼此信任,其作爲真物的基石而存在。我們可以說,沒有信任便不可能有真物。這裏我們必須首先強調這種關係是彼此信任的,而不是彼此“理解”即自以爲相信對方本人的,而是對對方的話語保持確信、無需揣測與猜忌,這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別。在第九卷中,大老師曾指出“理想與理解,明明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根據下文,“我會結合其他要素去考慮,想要探尋其話語裏的真意,最後還是會形成誤解 ”“人只會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聽到自己想聽到 ”,我們可以推斷出前文所表達的“理解”不過時互相“自以爲是地去想後”得到的一種彼此擅自作出解讀後被扭曲的理解,而這種“理解”不但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這樣自以爲是的理解不但不可以滿足大老師想要想明白,並在想明白後安心下來的感覺。而且在大老師的觀念中,這樣的所謂理解只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分崩離析。在這裏,我們不打算深究其原因,而是會在後面的第三小節專門討論。
而維繫真物之中這種信任的一個重要手段便是將自己的想法直觀的表現給對方。只有彼此能夠將話語直白的表達給對方,這種關係中才能減少猜測,減少“探尋話中真意”的行爲,減少自以爲是的理解。正如大老師所說的“誰都可以說出‘不說出來就不會明白’這句話。誰都可以在不清楚說出話語或是傳達出來的想法有多困難的情況家,生搬硬套這種不知從哪聽到的別人的話語”,倘若在雙方的關係之中,有一人的話語含糊不清、讓人產生聯想、去曲解、去重構,那這種關係便不可能是真物。正因如此,唯有直觀的表現才能夠不被曲解,進而讓人可以擁有“因爲是你,我以我相信我所表的話語無需掩飾、無需拐彎抹角,便足矣。“這一被大老師視爲“傲慢”的信任。從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一手段與信任本身相輔相成二者互相關聯。也正是這種兩者缺一不可且互相首尾相接的邏輯循環使得真貨必須從某一環爲切入點的形成變得極爲困難。
而真物作爲一種理想的人際關係,理所應當的應該是一種健康可持續的關係。如陽乃口中的“被她所依賴,你覺得很舒服 ”,便是真物的一種最爲典型的畸形表達,是不健康的。在這種被定義爲“依賴共生”的關係中,雙方或許會感到暫時的安寧,但這種安寧是一種停滯不前的安寧。進而忽略自身的改變,乃至於喪失自身發展的內動力。通過溫霍爾德的《依賴共生:深度揭祕親密關係中的吸引力法則》我們可以得知:當這種爲了彌補“童年缺憾”所構成的聯繫構成後,雙方創造的關係是一種類似於母子的共生關係,會試圖同構將兩個不完整的人組合在一起,創造一個完整的人。因爲每個人都寄希望於對方,所以都會避免關注自身的發展。在依賴共生的關係中,人們的關注點總是朝外,而不是朝內。 作爲一個簡單的例子,這種關係就好像兩隻互相舔舐傷口的小貓,或許會讓彼此感到舒適,但最終卻毫無疑問會溺死於對方的“溫柔”之中。這不僅與大老師和雪乃的信念背道而馳,更與真物的本質截然不同,是一種極爲“傲慢”的僞物。這也就是爲什麼陽乃極爲反感,乃至不惜一切代價去破壞大老師和雪乃之間的這種關係。
あけガハマ | tef #pixiv 48035578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