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首以盼的《原子之心》今天終於發佈了,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去看看機器人姐妹花,啊不,去看看這個充滿“原子朋克”的世界了!
可惜只能今天晚上玩了,在玩之前來看看整部遊戲的背景——原子朋克時代吧!
不同於賽博朋克、蒸汽朋克這些經典且被大衆熟悉的藝術風格,大部分人對於原子朋克(Atompunk)知之甚少,原子朋克代表的是接續蒸汽朋克但又還沒有進入信息時代的那段時間,大概是上世紀50-60年代。
原子朋克描繪的時期是電子信息技術推廣之前的時期。包含了早期原子技術、噴氣技術和太空技術出現時代的風格,包括地下電影,蘇聯和未來主義建築、雕塑、宣傳畫等元素。
原子朋克的世界觀主要表現爲廣泛使用原子能,重工業佔大部分的世界觀,常以切爾諾貝利,通古斯大爆炸這樣的災難事件以背景,蘇式的未來主義建築也隨處可見。
雖然前有《潛行者》演繹了原子朋克的內容,不過年代太過久遠,很多新玩家沒有接觸過這類遊戲。
如今《原子之心》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缺,今天就來聊聊這充滿蘇聯美學的“原子朋克”(潛行者2今年能看到不!)
提到原子朋克就不得不聊聊前蘇聯科幻遺產,1972 年前蘇聯翻譯家艾卡迪·斯特魯伽茨基和兄弟,天文學家鮑里斯·斯特魯伽茨基共同創作的科幻小說《路邊野餐》(俄文:Пикник на обочине ,英譯:Roadside Picnic)。
《路邊野餐》體現出了蘇聯社會在冷戰當中對於未來技術的幻想、對於太空探索的渴望以及對於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是後來的創作者們在原子朋克風格創作活動中的原始參考素材。
但其實《路邊野餐》從內容是來說並不算原子朋克。
《路邊野餐》寫的是“第一類接觸”,外星人路過地球,留下一連串遺蹟後揚長而去。這些遺蹟被稱爲“造訪區”,區域內中有種種現階段人類科技無法解釋的現象和物體。
而那些造成種種人間大事的所謂“外星科技”,很可能只不過是外星文明隨意丟棄的垃圾雜物,類似於我們在路邊野餐時扔下的瓜皮果核......
幾年後,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將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潛行者》,後續GSC將其改編爲同名遊戲,《逃離塔科夫》身上也有濃濃的潛行者味道,或者說老毛子的遊戲身上都有這種味道
(說句題外話,《潛行者2:切爾諾貝利之心》預計今年發佈,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呢)。
無論是電影還是遊戲都描繪了一個概念——禁區,荒涼的末世,充滿輻射的研究設施,不爲人知的祕密,這一切構成了原子朋克的世界。
不過,有關“原子朋克”這一概念的明確提出,目前尚無資料可以給出具體的時間與起源,其實和其他朋克文化一樣,整個世界觀的架構並不僅僅是幾部小說幾部影片就可以完成的。
朋克文化代表的是一種叛逆的內涵,而原子朋克代表着蘇聯人民對上世紀中葉的未來主義進行回憶和再造。
隨着冷戰的開始,全球局勢緊張到了極點,經過了對未來暢想的黃金年代,人們開始對未來產生了悲觀的幻想。
原子朋克挾帶着頹廢、叛逆的“朋克式”色彩,探討着反烏托邦虛構世界中的廢墟文化,原子朋克經歷了對未來美好暢想到對未來充滿悲觀的轉變。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不過在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比藝術還要離譜。
核動力坦克、核動力火車、核動力飛機、核動力燈塔、核動力衛星,福特公司還研究出了核動力汽車,現在看來非常離譜的設計,在當時都是稀鬆平常。
美國還在二戰後,製作了名爲吉爾伯特鈾238原子能實驗室的兒童玩具,其中包含真正的鈾礦石樣本,沒錯就是那個世界上最危險的玩具。
其他的操作包括但不限於蘇聯用核彈造水庫,美國含鈾餐具,總之那時候是怎麼瘋狂怎麼來。
在大部分原子朋克作品中,科技發展到頂峯之後會反過來爲人類甚至爲整個世界帶來毀滅,就如《原子之心》裏那樣,機器人原本服務於人類如今卻以屠殺人類爲目標。
原子朋克的核心問題就是“人類到底能否正確使用應用技術,使技術的發展造福於人類而非毀滅人類?”
要說原子朋克的要素大概就是:原子能、50至 60年代的場景生活、科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專注於研究設施、略微傾向於傳統主義,以及一點點太空探索。
《原子之心》自2018年公佈,至今也已經5年了,至於遊戲好不好明天就能夠揭曉了,希望《原子之心》能夠成爲原子朋克的代名詞,不辱使命。
達瓦里氏,歡迎來到奇妙的烏托邦世界。在這裏,人類與忠誠熱情的機器人和諧共處,生活一直都完美無瑕。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甜蜜遊戲推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