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 華法琳:不是?姐們原型怎麼是老鼠藥?

本文將簡要介紹華法琳的原型及其背後的故事。如有興趣,可自行查找更多相關資料。

遊戲的世界並非憑空構築的幻境,而是紮根於人類文明與自然萬象的沃土。現實世界的文化積澱爲遊戲創作者提供了無盡的靈感。

作爲高設定(謎語人)的二遊,明日方舟的敘事同樣踐行着“以現實爲錨”的創作哲學:維多利亞帝國的雙王族映射英國諾曼王朝與本土勢力的交融,而風笛的蘇格蘭風笛與高地戰士形象,則是對19世紀英國軍旅文化的藝術化投射。

其角色設計更是將角色原型與人文符號熔於一爐:銀灰和初雪以雪豹爲靈感,表現其優雅與堅韌;清流的江豚原型,暗合長江生態保護的現實議題;羅德島元老之一,羅德島血庫的建造者與管理人,華法琳(warfarin)以老鼠藥爲原型,折射現實中......

wait,姐們的原型怎麼是老鼠藥?!

還真是老鼠藥,這下不得不看看是怎麼回事了。

華法琳的名字直接取自抗凝血藥物華法林。它是使用最廣泛的口服抗凝藥物,曾被用於治療美國總統的心臟病發作,在作爲滅鼠藥時被譯爲“滅鼠靈”。

細細想來其實這個設計相當精妙。華法琳所屬的薩卡茲“血魔”族羣,原型脫胎於歐洲民間傳說吸血鬼。作爲羅德島血庫管理者,她的職業身份又與藥物名“華法林”形成互文——既是救贖者,也是潛在威脅。華法琳對博士血液的異常渴望,以及凱爾希的禁令,構成了角色最具戲劇張力的衝突。

這種矛盾性通過技能“不穩定血漿”展現:爲隊友提供攻擊強化的同時,附加生命流失的代價,隱喻醫學倫理中療效與風險的並存。

那麼,老鼠藥又怎麼會是用在人身上的抗凝藥呢?這就要從華法林的誕生講起了:

1920年代,北美的奶農發現,自家奶牛越來越脆弱,輕微的磕碰就可能導致大量出血。研究人員發現問題出在飼料上。當動物喫了發黴的牧草,它們就會出現嚴重的凝血缺陷

1933年冬天,一位絕望的奶農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尋求幫助。正巧,他遇到了生物化學家卡爾·保羅·林克,並向他求助。林克決心攻克這個難題。

卡爾·保羅·林克

經過7年的研究,林克團隊將病因鎖定在一種名爲雙香豆素的化合物上。它只有在真菌環境下才會自然合成,能夠抑制動物血液的凝固。林克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由於雙香豆素與維生素K的結構相似,二者可以相互抵消作用。

林克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還發現了苄丙酮香豆素,它的效力是雙香豆素的十幾倍。最終這一化合物被命名爲“華法林”(warfarin),其中“warf”是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會的縮寫,而“arin”則源自香豆素(coumarin)的詞尾。

但華法林最初並未用於醫學治療。那時美國鼠患嚴重,林克想到華法林可以通過抗凝血讓老鼠內出血而死,不會進入食物鏈造成二次毒害,誤食後也可通過服用維生素k解毒。於是1948年,華法林正式作爲滅鼠藥上市,並以“滅鼠靈”這一商品名風靡全球。

1954 年,UW-Madison 農場與家庭週期間展出了林克使用華法林治理鼠害的工作成果。

隨着華法林在滅鼠領域的成功,林克意識到其潛在的醫療價值。但許多醫生對其持懷疑態度,直到1950年代,一名美國青年因服用過量華法林企圖自殺,卻在接受維生素k治療後奇蹟般存活,華法林才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自此,華法林終於完成了從鼠藥到抗凝藥的華麗轉身。

正如藥物華法林在滅鼠靈與抗凝藥間的雙重身份,華法琳亦在救贖慾望與吸血本能間掙扎,將現實中藥理學的矛盾性昇華爲虛構角色的敘事張力。

這種跨越科學與幻想的互文,不僅賦予角色深刻的文化厚度,更揭示人類文明中“禁忌與突破”的永恆辯證——致命的毒劑亦可成爲救命的良方,正如黑暗傳說中誕生的血裔亦能守護生命之光

我,華法琳,血液學專科醫生。比起普通的治療法術,我會利用血液學相關知識和經驗,爲你們提供比常規方式更好的醫療保障。那麼,請多關照啦。

從藥理學名詞到泰拉大陸的血裔祕辛,遊戲始終是人類認知現實的鏡像。華法琳正是這面鏡子中的一片棱角,折射着醫學、傳說與人性,在虛構的疆域中生長出超越現實的藝術真實

創作參考:

[1]【耗子藥居然能救命?【非典型科學家】13#卡爾保羅林克】 BV1aw4m197am

[2] 華法林的發明 https://www.acs.org/education/whatischemistry/landmarks/chinese-translations/warfarin-chinese.html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

創作不易,求電求贊求評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