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小米YU7的內飾諜照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哪是車?分明是科幻片裏的“移動控制檯”!從SU7的翻轉儀表到YU7的環繞遠端屏,小米這次直接把“炫技”玩出了新高度。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套內飾設計,看看它到底藏着哪些玄機。
1. 幹掉傳統儀?,這塊“細長玻璃”憑什麼
小米YU7最炸眼的設計,莫過於取消傳統儀表盤和HUD,換成了一體式環繞遠端屏。簡單來說,就是在風擋玻璃下方“變”出一條細長的顯示帶,速度、導航、多媒體信息全浮現在你視線正前方。
這種設計有點像把林肯的“貫穿式屏”和阿維塔的“遠端屏”雜交升級——信息不用低頭看,餘光一瞟就夠。但小米更狠的是,連HUD都省了,直接用PHUD(投影式抬頭顯示)把圖像“貼”在玻璃上,像是給前擋風玻璃加了層透明電子貼膜。對設計師來說,這招既解決了屏幕反光問題,又讓中控臺線條更乾淨,堪稱“一箭雙鵰”。
2. 懸浮中控+澎湃OS:車機交互的“無感”革命
中控部分還是熟悉的懸浮式大屏配方,但內核已經升級到澎湃OS。這套系統最聰明的地方是“主動式交互”——比如導航時,遠端屏自動壓縮車速信息,給地圖騰出空間;切歌時歌詞又會在方向盤附近的子屏閃現。用產品經理的話說,這叫“信息流跟着場景跑”。
有個細節很有意思:方向盤保留了紅色Boost按鍵。這玩意兒可不是裝飾,踩電門時拇指一按,屏幕立刻切換成賽道模式,轉速、G值數據像遊戲UI一樣彈出來。把性能操控和數字交互綁定,小米算是摸透了年輕用戶“既要極簡又要熱血”的矛盾心理。
3. 從SU7到YU7:小米爲什麼敢砍掉“儀式感”?
還記得SU7那個翻轉儀表盤嗎?啓動時緩緩升起的機械感讓無數人種草。但YU7反而把這些“網紅設計”全砍了,換成更極客的電子方案。這種轉變背後藏着小米對用戶需求的重新理解:
實用主義至上:環繞屏的信息密度是傳統儀表的3倍(參考特斯拉的實測數據),而且支持自定義分區。設計師能直接調出3D車模查看胎壓,產品經理可以隨時監控ADAS算法狀態——這分明是給專業人士準備的“多任務工作臺”。
成本暗度陳倉:別看屏幕變多了,實際上省掉了機械結構的維修風險。有供應鏈朋友透露,這種玻璃投影方案比傳統HUD便宜17%,還能複用手機屏幕的供應鏈資源。
4. 風道設計藏彩蛋:誰說內飾不能“空氣動力學”?
仔細看諜照會發現,中控臺兩側藏着貫穿A柱的通風道。這可不是裝飾!當空調氣流穿過這些隱藏風道時,能同步給屏幕和芯片組散熱,相當於給車機裝了“隱形空調”。更絕的是,氣流路徑經過特殊設計,風噪比傳統出風口低6分貝——坐在車裏,連風聲都是精心計算過的。
未來猜想:智能座艙的“模塊化”可能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看,YU7的內飾像樂高一樣充滿擴展性:遠端屏能拆分成駕駛/娛樂雙模式,中控臺預留了AR眼鏡接口,甚至方向盤按鍵支持磁吸替換。如果小米真把這套玩法落地,以後買車可能像配電腦:基礎版給你一塊屏,加錢就能堆出“三聯屏+觸控旋鈕”的頂配方案。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