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記載的龍

龍,這個謎一樣的生物,縱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當今對於龍的存在,上至文章下至貼吧網絡,各有各的說法,有的人說老人家見過,有的人說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生物根本就是臆想,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本文不會下定論,畢竟我也沒見過,所以閱讀前,先看須知:

1.本文可以說是《龍:一種未明的動物》一書的摘抄,這本書作者從各個古代文獻尋找蛛絲馬跡,客觀去判斷,感興趣的可以直接閱讀原著,非常有考究,後面還有近代的黑龍江墜龍案例,作者親自和當事人家人訪問,真實性比較高。

2.本文不帶有任何迷信思想

3.純娛樂文,全程沒幾張圖,文末最後附上一張推斷圖

一、那些誇大其詞的古代文獻

這些文獻,基本沒有參考價值,乍一看很猛,其實無用,完全是杜撰,比如漢章帝強行讓牛馬們幹出績效:

鳳凰、黃龍所見亭部無出二年租賦;加賜男子爵,人二級;先見者帛二十匹,近者三匹,太守三十匹,令、長十五匹,丞、尉半之。

見到鳳凰,黃龍的,加官進爵,加獎金,於是短短三年,各地上報見到鳳凰一百多起,見到黃龍四十多起,贏麻了,這種純撿錢的活動,可能火燒雲就是看見鳳凰了。

另外一些,其實是自然災害,比如龍捲風:

《隋書·五行志下》:“普通五年六月,龍鬥於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經之處,樹木皆折開數十丈。”

這種大樹被吹飛了,龍捲風也能做到,並不一定是龍,而且,古代管龍捲風叫龍掛,有些地方簡稱爲龍,乍一看,龍給大樹捲上天了,咋回事兒?其實是給龍掛簡稱了龍:

光緒七年(1881年)夏五月,有龍起君山,蜿蜒雲際,迤西北至五牧村,卷水沸波,大風猝發,一農民吹入空中數十丈所,方墜下。

這條光緒年間的紀實文獻,基本就是龍捲風給一農民卷飛了。

除了這些自然現象,還有一些,是不明飛行物,是不是UFO不知道,但對於這種奇異現象,認知匱乏的古人肯定會聯想到神獸:

1.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九月己酉,會稽郡西南向曉,忽大光明,有青龍騰躍凌雲,久而後滅。

2.正德七年(1512年)六月,山東招遠縣夜有赤龍懸空,如火,自西北轉東南,盤旋而上。

3.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夜,星月皎潔,絕無雲雷,而一龍蜿蜒上天,金光昭耀,戶牖皆黃。

4.癸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廿四日,平湖小圩地方,大風雨,有火龍一條,紫火繞身,經過田禾,一帶數百畝俱被燒焦。

5.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六月,有赤龍夜見空際,自城南飛向城北羊頭山去,隨身烈焰,火星爆出,有光爛然燭地。

在明清時期,不明飛行物是達到了高潮,這些發光噴火的飛行器,無一例外都寫成了是龍。還有一些啼笑皆非,大蟒蛇喫牛,喫鹿,正好牛頭鹿頭漏在外面,人們看見好像看見了龍。

二、近距離看見龍的古人們

相對於以上來說,近距離看見龍的,算比較真實,肯定真實到算不上:

1.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樂侍郎宅旁池中,有巨蟒突睛炯炯,鱗甲爪距燦然如金,雷雨大作,乘雲直上。

這段直接寫出來,這條龍像蟒蛇,身上的鱗片是金色的,平時就在水裏面待著,遇見風雨就會飛起來。


2.德興崌山,亙百餘里,有三潭,龍螭所藏。其在桃源塢者,時現光怪。頃歲,一村嫗過之,見異物如牛,臥潭側,鱗甲熠熠,每片如斗大,其長夭矯數丈許。嫗狼狽奔歸,尚能爲家人道所見,即死。

這段寫出,可憐的老婦人,見到傳說中的怪物,頭像牛,身子比牛長,可能有犄角,身上覆蓋着閃閃發光的鱗片,老婦人回到家就嚇死了。


3.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豐黃河在縣南邵家口,有一物逆水而上,昂首數尺,約長六七十丈,面黑鬚白,額止一角,鼻嘴類牛而大,有時吐舌,舌純紅,長尺餘,雙目炯炯射人,身尾或隱或浮。舟皆避匿,兩岸觀者如堵。自華山至許家樓而沒。

這段對於長度,實屬誇大,六七十丈,一丈按3米算,這條龍一百多米長,頭一樣像牛,長着一隻角,但這條龍在水裏,可能對於長度判斷並不是那麼精準。


4.漢元和元年(84年),大雨,有一青龍墮於宮中。帝命烹之,賜羣臣龍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龍羹。”

這一小段,漢章帝純MVP,因爲在所有墜龍案例中,漢章帝給龍做成了龍羹,還分給大臣們一起喫。


5.“龍肉以醯漬之,則文章生。”

這是張華在博物志描述的龍肉,就是說,拿龍肉用醋醃,肉會產生花紋。


三、千奇百怪的墜龍案

墜龍案,近代以來,最出名的無疑遼寧營口墜龍案,黑龍江墜龍案等等,這些墜龍案要麼有照片但看不出來是什麼,要麼沒照片只有見證者口述,那麼看看古人記載的這些墜龍案:

1.成化(1465—1487年)中,丹桂鄉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壓苗,橫數畝,乃墜龍也。越旬日,鱗肉腐盡,民拾齒骨歸。

雷雨大作,一條龍掉下來壓壞了數畝田地,這個數畝感覺不到什麼,但是按明清一畝二百多方步算,這條龍應該在十五六丈,也就是四十來米左右,這是相當費解的一種生物了,這種大傢伙能從天上掉下來。


2.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有龍懸學宮旁,腥氣逆鼻,焚香禱之,騰空而去。

如果說可能古人是把一些大魚,鱷魚等動物當成了龍,那顯然不對,因爲這段完全說了,這種動物,不僅能從天上掉下來,還能從地上飛上去。


3.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大雨,河西鄉農家王氏,甫夕,黑霧四塞窗戶間,寒凜不可勝。觀之,有蒼龍蜿蜒在氣中,起而復墮者再。時王氏女驚僕於地,救之乃甦,問所見,亦同。少頃,霆震霧散,失所在。明日,視其地,鱗鬣印泥宛然。

3.1、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冬,大城東門外遙見一物如蛇,圍可五六尺,長可十餘丈,橫跨田中,自雞鳴至微亮猶見。頃之,霧大作,咫尺不辨人,及霽,而失所在矣。

看來龍不是想飛就能飛,它需要特定條件,這兩段都是有同一要素,那就是有霧氣,但對於是不是龍,還判斷不了,因爲沒有詳細的外觀,只說像蛇,本書作者也發出疑問,會不會是雪茄飛碟,起飛時造成的煙霧被認作是霧氣。


4.大明蠶神三姑廟旁近龍見,橫臥三草舍上,觀者數百人。見龍鱗甲中出黃毛,其形如駝峯,頭與一大樹齊,腥臭不可近。既墮,夭矯不得上,良久雲霧複合,乃去。時己酉歲七八月間也。

4.2、咸豐間,龍降蔣墩。時五六月間,夜半狂風陡作,屋撼有聲。俄而風息,腥聞撲鼻不可耐。有老嫗早起,拾後園墜桃,拔關,見樹椏一物,首如牛,目炯炯視人。大呼,驚集四鄰,環視不動,舉閂挑之亦不怒,覺重逾九鼎。視其身之脩短,則僵臥屋面,委蛇至三四家。約一炊許,有片雲自箬帽峯來,徐徐舉首起,蜿蜒而上,盪漾空際,若不遽逝者然。俄而得雲則瞥焉不見,視其臥處,瓦無碎璺,整齊如故,而僅有餘腥。或曰:此道光時事。

這兩段,簡單來說,直接近距離觀賞到了龍,頭像牛,有鱗甲,更主要的,兩段全有一個特徵,那就是龍的散發出來一種腥味,這種腥味相當難聞,也是非常巨大,4.2這條龍盤了三四家的屋頂,瓦沒碎一塊,一樣有腥味。


5.萬曆戊戌(1598年)之夏,句容有二龍交,其一困而墮地,夭矯田間。人走數百里,競往觀之。越三日,風雷挾之而升。

5.1、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冬十二月,龍見豐城田中,身長四十餘丈,頭似麟。七日後,飛翔挾風雨而去。

5.2、癸亥夏,高川之北墮一龍,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命駕往視,則已乘風雨去。其蜿蜒攫拿之跡,蹂躪禾稼二畝許,尚分明可見。

5.3、北直界有墮龍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紳家。其戶僅可容軀,塞而入。家人盡奔,登樓譁噪,銃炮轟然,龍乃出。門外停貯潦水,淺不盈尺。龍入,轉側其中,身盡泥塗,極力騰躍,尺餘輒墮。泥蟠三日,蠅集鱗甲。忽大雨,乃霹靂拏空而去。

這四段全部是墜龍,前兩段與上面互相印證,龍想飛起來,需要一個關鍵的道具,那就是水,要麼起的水霧幫它飛起來,要麼下大雨讓它飛起來。

後面兩段,說明了龍掉在地上戰五渣,蹂躪禾稼,這條龍在田裏滾了好幾圈,就是飛不起來,走也走不動,5.3這條墜龍,行動很不方便,看得出來很大一隻,在某紳家被趕出去後,找了個小水塘,有水了,但不多,飛起來又掉下來,然後蒼蠅鋪滿了鱗片,還是說明龍的腥味,直到下了大雨這條龍立馬精神了,直接起飛。


6.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光州大旱。忽大雷震,墮一龍於東鄉去城十餘里某村,村屋崩塌。蛇然而臥,腥穢燻人。時正六月,蠅繞之。遠近人共爲篷以避日。久不得水,鱗皆翹起,蠅入而咕嘬之,則驟然一合,蠅盡死。州尊親祭。數日,大雷雨,騰空而去,又壞房舍以千百計,聞篷席有飛至西鄉去城數十里外者。

6.1道光十九年(1839年)夏,有龍降於樂亭浪窩海口,寂然不動。蠅蚋遍體,龍張鱗受之,久而斂以斃焉。因覆以葦棚,水澆之。如是者三日夜。忽風雨晦冥,雷電交作,龍遂昇天去。

6.2康熙乙巳(1665年),杭郡北關紙儈朱仰亭家,龍降於廳事之東柱下,其身大於斛,盤旋曲屈,彌塞半屋。甲如蛇而方,張偃不常,色正青,日每吸水四五石。家人駭愕,遠邇聚觀,可月餘。一夕風雨,龍乃從東牖徐出,升瓦飛去。

這三段,不僅印證了龍確實需要水,還詳盡的描述了龍鱗,龍的鱗片,能自己控制張開閉合,然後是方形的,第一條龍腥味是讓人直接受不了,蒼蠅往鱗甲裏面鑽,第二條也好不到哪去,但這條龍的操作跟第一條一樣,都是張開鱗甲讓蒼蠅進去,然後合上拍死,原來龍鱗有蒼蠅拍的效果,不過蒼蠅遍體,確實需要拍死,誰也受不了這玩意兒。

四、龍

以上,基本節選自書中一些比較奇特的文獻,原著還有一堆墜龍案,感興趣可以讀一讀,那麼我們現在可以根據這些似真非真的文獻推論一些龍的特點:

1.龍腦袋像牛,有的一根犄角,有的倆,身子非常長而巨大。

2.龍的鱗片顏色金色居多,但它能自己開合鱗片

3.龍有一種獨特的氣味,腥臭無比是可以確定了,人完全接受不了

4.龍離開水活不了了,在地上幾乎沒什麼動作,這些文獻沒有一個寫龍在地上跑,龍在地上猛的一批,相反的是龍在地上好像連狗都打不過,而有了水,龍立馬精神起來,尤其下大雨,直接起飛。

5.天上能掉下來龍,但沒幾個文獻寫天上看見龍,寫出來也是非常誇張,神一般,真實性對比這些墜龍案例高下立判,這些墜龍案更像紀實手法,更偏真實性,沒有一條墜龍顯示出來神性,反而狼狽不堪。

對於龍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問題,五歲小孩都能問出來,因爲現代沒有人見過,但是看了古代文獻記錄,拋開那些誇大其詞的文章,我存疑這種生物不存在,因爲一篇杜撰,不可能所有都杜撰,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對於龍的細節描寫全部一樣,類似都算不上,一模一樣。

這本書作者後面以書信形式採訪了任青春的父親,這位老爺子對於墜龍的描述基本和以上總結一樣,鱗片的開合,腥味,下完雨不見了,在地上根本動不了,滿身都是蒼蠅,這些特徵一模一樣,對於外觀的描述,脖子像馬,頭像牛,一根犄角,鯰魚嘴帶很多須,整體看差不多12米,就是一隻巨大的大馬蛇子,也就是東北對於蜥蜴的別稱:


對於龍到底存不存在,只能說存疑,畢竟誰都沒見過,按照文獻來看,這種巨大的生物應該能用現代的技術手段捕捉,但遺憾直到今天也沒有,而中國龍的形象,在世界各地壁畫,雕塑上,一直有相似的痕跡,希望有一天真能看見這種神奇的生物。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