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讀書還討厭的事情,無非是——讀怎麼都讀不懂的書。打開名爲《Ginger》的“字典模擬器遊戲”,你會發現信息量巨大,但能夠閱讀的信息少得可憐。開發者Kevin既沒有告訴你遊戲目的是什麼,也沒告訴你玩法是什麼,只是把一張圖示、一個頭部側切透視圖、一張嘴和一堆天書放到你面前,而你的交互對象就只有這麼一本字典。
我是打開了什麼死靈之書嗎…
翻閱、搜索、嘗試……在十幾分鐘的探索中,或許你已經明白圖像的含義——脣形、舌型、長短音和喉部發聲,還掌握了發音技巧,於是你嘗試鍵入這些發音方法,慢慢比對、閱讀,看着文字被一點點標紅,再試着找出這些詞具體含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你終於成功鍵入了一個詞,剛想看看詞的釋義是什麼,可迎面而來的卻也是一堆同樣不着邊際的詞。
這款處處有字可循,但處處無文可讀的解謎遊戲,能好玩嗎?好玩,而且耐玩,只不過都快幾個小時了,我似乎連謎面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這不是一篇評測文章,更像是風格介紹,或者說是情報分享吧。
談談感受。
我感到遊戲有趣的瞬間,首先是遊戲的形式。用無文字或符號的形式傳達敘事內容的做法——繞過語言屏障傳遞信息的感知過程,本身就很吸引人。而謎面也足夠有深度(至少很有厚度),也需要一些耐心才能把握門道。但目前我也只是把握門道而已,就像花了四十分鐘整理完Kevin設置的表音字書寫規則後,我才意識到遊戲剛剛開始。這也是第二個讓我感到遊戲有趣的瞬間:即使自己感覺做了這麼多工作,也只是觸碰到Kevin設置的謎面而已,連謎面的閱讀都還沒有開始。
我想走的兩個解謎方向是:第一,這本字典本身並不是謎面,真實的謎面是Kevin設計這個遊戲的動機;第二,通過字典中詞與詞在釋義時出現的交叉關係,破解整本字典。
首先發現的是,雖然我們不能在字典封面處輸入表音字,但實際上可以在頁內輸入來標記文字。於是我對着我的表格找對應的脣形、舌型、發音長短……慢慢地打完了標題(ginger的輸入是ge、r而不是g、er,和讀音是匹配的)、名字還有頁內那段奇怪的引用,下意識按下enter鍵,等待奇蹟發生。
短暫地延遲後,屏幕漆黑,可視化信息和鍵入歷史全都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新的字典。我剛開始還以爲要重複幾次才能解謎,在反覆嘗試下,除了第一次彈出的一個成就,並沒有獲得任何東西。倒是在我持之以恆的練習下,打字速度越來越快,技術越來越純熟。
按下enter後,世界清淨了,我也懵逼了……
打完behhsj的三個發音,用時18秒!(非靜止畫面)
分享一些情報。
每次完全退出遊戲、重新進入時,你就會看到標題名爲Ginger的字典,具體內容也可以在這個手冊上閱讀。但你在遊戲內每次按enter鍵後,就會換成另外一本隨機生成的字典。可能你會發現標題變了,Ginger字典上記下來的詞條也變了……但其實這本隨機生成的字典的內容是完全基於Ginger字典的(Ginger字典則是基於我們真實生活的字典從中篩選出的詞,或許吧)。也就是說,無論字典怎麼發生變化,其中詞的語義永遠不會變化,但傳達語義的“詞”的發音和羅馬字母則會根據某種規則發生變化。
舉個例子,鍵盤上的“ESC”在Ginger的字典中對應的詞是“xhjr”,其解釋文本爲“k. vk heba. sj. heba.”,而換了一本字典後,“xhjr”就變成了“eelhh”,解釋文本也變成了“su. lasu hmju. ao. hmju.”
再解釋一下字典的組詞規則。在Ginger字典中,一個詞由“舌型、脣型、喉發音/口腔發音、發音長短”所代表的表音羅馬字母(後文簡稱表音字)組成。
左上爲舌型和發音鍵,右上爲喉發音鍵和脣形
舌型有四種,用WASD和“不按”來控制:
W——舌葉(舌尖後方)接觸硬齶
A——舌尖上卷至硬齶後
S——舌背接觸軟齶
D——舌尖接觸上齒/齒齦
不按——舌自然平躺在口腔
脣型有四種,用上下左右鍵來控制(不按的話則嘴緊閉,發不出聲音):
UP——嘴角向兩側延展
DOWN——雙脣上下張圓
LEFT——雙脣放鬆成橢圓形
RIGHT——雙脣收圓
發音方式默認爲口腔發音,按下shift鍵時爲喉發音。
發音長短分爲長髮音和短髮音。長髮音需要在按好舌型、脣形和發音方式後再按space鍵觸發;短髮音需要在按好舌型、發音方式和space鍵後再按脣形觸發。按鍵長短只會和你能聽到的音的長度相關,而不會與你打出來的音相關(短髮音時,你按的時間再長也還是短髮音)。
你也可以到我整理的表格來檢索詞,記得Ctrl+F打開搜索,然後勾選區分大小寫和完全匹配單元格內容,匹配到詞後,記住詞對應的舌型、脣形、長短音、口腔喉嚨發聲,再鍵入到遊戲。另外,每個表音字都會有兩種聲音(兩種聲音的音高和音色都不太相同,但目前不能判斷是否會影響玩法),多按一次就可以聽到。
統計完畢以上信息後,我們可以得到三個內容:其一,字典上的所有詞都由不同的表音字相連而成,且沒有音標,即他們都是“表音文字”——該文字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其二,表音字不會變化,但由於字典的改變會使一個詞的讀音發生變化,所以即使表音字所代表的羅馬字母可能會在隨機生成的字典中對應上某一詞的詞義,但作爲組成詞的表音字,其本身是不具備任何詞義的,只具有“記錄聲音”和“組成詞”這兩種功能。
整理完上述信息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能明白Kevin想要傳達的意思。上述信息只是方便我們檢索詞或記錄我們輸入歷史的一種手段。當你輸入(在鍵盤或者手柄上按出舌型+脣型+喉發音/口腔發音+長髮音/短髮音的組合併發音)一個表音字後,系統會對所有詞從左往右進行檢索,先匹配詞的開頭,找到相同的表音字,然後使其變紅,再次輸入表音字後則會再次進行檢索,並繼續標紅下一個表音字(如果有符合的表音字的話),直到玩家輸入了一個正確的詞後,這個詞就會標爲紫色,代表玩家已經成功輸入過該詞。
詞shg的詞性(k.)和詞義
另外字典還有快速展現詞義功能。當你輸入了一個完整的詞後,屏幕左上角會分別解釋該詞的釋義內容的表音字組成詞和其詞性、詞義(當然該詞義也是由表音字組成的),方便玩家檢索含義。
helu的詞義kap belu的詞義會分別顯示在屏幕左上角
如果字典就是象徵“知識”,那書寫知識的開發者又是什麼身份……我覺得Kevin不至於如此狂妄。換個方向——或許探索知識的過程就是Kevin的動機?如果字典是“叩問知識是什麼”(來自Steam頁面中文版的介紹)的敲門磚,那即使我沒有掌握知識本身的含義,也能在不斷的反覆訓練中證明正在掌握知識。由此,遊戲的意義或許是過程,因爲真正的含義永遠不可知,在“想要知”的路上不斷前進時,就已經完成了“知識”這一命題的意義——在用“不可知”這個含義所比擬的浩繁知識海洋裏遨遊,自身與“知識”本身合二爲一。這也是第三個讓我感覺遊戲有趣的瞬間。我掌握了說一門全新語言的方法,儘管我不知道語言的具體含義。
可能動機對了,但我仍然不知道字典的具體內容。之後我也嘗試了好幾小時的交叉求索,從esc鍵、ginger、作者名字、前進後退鍵等詞入手開始爬含義,但除了對詞性的形式和部分詞義有了大概認識之外,基本還是無法窺得全貌。這已經是我近期花費最多時間的獨立遊戲了,我實在不能再花更多心思……
這款遊戲已經比大多數裝置藝術的形式更具可讀性和交互性了。如果你是解謎愛好者(但能接受無文本和抽象玩法),或者藝術圈同好人士,那這款遊戲絕對適合你探索一二。希望這篇短文能拋磚引玉,一起談談那些似是囈語的迷幻詞句。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