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錨點效應
把一個漢堡定價16塊,包含這個漢堡在內的套餐定價爲20塊,這時你就不大可能會去選擇漢堡,而是會選擇套餐。這背後就有一個叫「錨點效應」的原理在。
漢堡的16塊定價就是錨點,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爲參照點,而以它作爲參照點,套餐20塊當然很便宜。也就是說,人家給漢堡定價16塊,也許就是爲了讓我們買套餐的。
2.布利丹毛驢效應
一頭飢餓的毛驢站在兩捆完全一樣的稻草面前,因爲猶豫不決不知道先喫哪捆好,最終竟被活活餓死了。
這個工作輕鬆,就是離家遠;那個工資高,但是996,一直猶豫不敢決定,最終可能一份工作也得不到。
3.盧維斯定理
明明是王者,卻撒謊青銅水平。如果被別人知道了真實水平,反而會顯得不真誠。
謙虛是好事,但過分的謙虛反而是種虛僞,實事求是纔是正確的爲人處世方式。
4.信息繭房
現在的網絡會自動過濾我們「不感興趣」的事,所以刷到的都是愛聽的歌單、愛看的段子、喜歡的愛豆,這是網絡的彩色幻影,背後是幾百人的團隊整日研究你的喜好,揣摩你的心理,希望你能在他們的網頁多停留一會。
所以,要時刻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果只選擇使自己預愉悅的信息,時間長了會將自己禁錮在蠶繭般的「信息繭房」中。
5.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就是指我們喜歡對自己讚揚、獎勵增多的人或物。
一開始給你1塊,再給5塊,你會覺得對方很大方,以後還能給你更多錢;
反過來一開始給5塊,第二次就1塊了,你肯定覺得這人沒誠意,也沒有和他相處的慾望了。
總金額都是一樣的,但逐漸增多和逐漸減少的感覺天差地別。
爲人處世也是一樣,剛認識就過分熱情,之後回到正常水平,明明自己也是善良的,別人也會覺得你越來越沒誠意。不如一開始適當友好一些,後面再多點熱情,對方反而覺得你是個很不錯的人。
6.三明治效應
把批評夾在表揚之間,更能讓人接受。
比如今天這個菜真好喫!(表揚)
就是有點鹹了(批評)
要是下次少放點鹽我能喫一鍋!(表揚)
7.提問原則
在提問前設定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裏提問,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比如你想約妹子出來玩,如果問:你週日晚上有空嗎,她肯定下意識選擇最簡單的回答:沒空。
如果換成:週日晚上想約你出來玩,你想看最新上映的電影還是喫大餐?她絕對會考慮一下。
8.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羣人做完「人格測試」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與者判斷哪份是自己的結果。
事實上,這裏一份是參與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但大部分參與者竟然認爲平均值更準確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生活裏的星座、算命、塔羅其實是一種「巴納姆效應」,當給予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人們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帶入進去。
而且當內心缺乏安全感,有依賴心理時,更容易受到語言的暗示。只要給予情感安慰,即便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也會深信不疑。
比如好朋友被渣了,你安慰她:天秤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騙。她絕對相信,心情也會好一些。
9.墨菲定律
正在處理的文件很重要,擔心電腦死機,沒想到一頓操作後真的黑屏了。
下大雪害怕堵車,巧了,這條路就是紋絲不動。
「墨菲定律」指你越擔心什麼,就越有可能發生什麼。這種出錯論,從來不是讓我們沉溺僥倖,而是告誡我們要有「危機意識」,重視生活中隨時發生的偶然可能。
10.南風法則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凜冽刺骨,人們把大衣過得更緊了。
而南風溫暖徐徐,人們覺得春意盎然就把大衣脫掉了,所以南風取得了勝利。
語言中也是如此,溫暖的語氣永遠好過強硬冰冷,看到這裏的你能不能也點個贊溫暖一下我呀~
謝謝hym的支持
求攢求評論電電我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