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之前買了但一直沒動的刺客信條:起源打開玩了一陣,有些感想,想要抒發一下。
我姑且算是所謂的刺客遺老,當時是從第一部入坑的,一直到梟雄都有通關。我不是很喜歡注重詞條數值的RPG玩法,感覺遊戲變成我不熟悉的樣子了,不過也能玩的下去,就是好像換了一個品類,不太像刺客信條。從動作系統到遊戲側重都變了一個大樣,有點不習慣,但可以適應。
但是有一個我一直以來很喜歡的點變得模糊不清了,就是側面文本體現的歷史參與感以及歷史重現。
從二代到四代,一直都在讓玩家直接參與當時很多的重要歷史事件,並不是簡單將其作爲背景板。二代三部曲的側面文本主要是各地歷史名勝和各色歷史人物的介紹,對歷史事件描述沒有北美三部曲那麼多,但更注重讓玩家參與像美第奇家族教堂遇刺、卡特琳娜·佛乍城牆頂上掀裙子這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名場面,特別是“兒子隨便殺,我能再生仨”,可以說是歐洲版的劉邦“分我一杯羹”。
到三代,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文本描述配合劇情在我感覺可以說是歷代巔峯。通過遊戲劇情、人物對話和文本,把美國獨立戰爭從戰前社會矛盾到戰爭籌備乃至戰後遺留問題都充分展現了出來。樓主高中是理科,不清楚高中歷史是怎麼講的,但初中時學到的美國獨立戰爭遠沒有刺客信條3講解的詳細。甚至有些細節我感覺非常值得強調但卻沒有得到重視,或許可以單開一帖細說。
帶給我最大驚豔和最大失望的應該是大革命和梟雄兩部。雖然袖劍被從主動武器中取消,但是袖劍刺殺動作很好的表現了一個隱蔽武器應該有的效果,動作隱蔽簡單(點名批評奧德賽和英靈殿,你看看那動作隱蔽嗎,不如去隔壁細胞分裂學學吧),添加許多新的武器(育碧你還我自走軍械庫),跑酷動作全系列最花樣且在熟練後可以達到非常絲滑(當然,需要打個MOD),B站遊戲視頻最多的恐怕也是大革命,在這推薦一個up主:@離羣小鴞KOC,及其小號@摸魚小號鳥koc,這老哥是深耕刺客信條跑酷和潛行的大佬,尤其是大革命跑酷,他很有研究。
但是這兩部的劇情,是在神話三部曲前的作品中我最失望的。大革命中和艾莉絲的感情戲碼比重太大,歷史背景幾乎沒有直接參與到劇情走向。既沒有革命前革命黨和保皇黨的矛盾衝突,也沒有革命後雅各賓派和吉倫特派的爾虞我詐。路易十六掉腦袋和我沒關係,只活在多人任務開場動畫裏的羅伯斯庇爾掉腦袋我沒見到。歐洲民主共和的開端成了兩個人悲劇愛情的背景板,簡直失望透頂,完全達不到以往作品的深度。要是按三代的風格,結局大概率會是拿破崙捧着王冠端詳或者一個叫沙文的年輕士兵高呼法蘭西萬歲了。
如果大革命是失望,那梟雄的劇情就是無語,整體就像迪士尼電影,幾乎就是子供向。
解放童工的做法是殺了監工,告訴他們自由了。只談兒童勞動的表現,不談兒童勞動的原因。你把工廠砸了,他們拿什麼餵飽弟弟妹妹,拿什麼去給養失去勞動力的父母,甚至如何維持自己的生活,出去偷,出去搶嗎?敢情是培養黑鴉幫預備役是吧。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殖民地達到巔峯,幾乎就是半步帝國主義國家,維多利亞女王作爲整個帝國剝削制度的核心,然後主角倆找維多利亞當乾孃去了。結局是二十多歲老大不小的姐弟倆在女王面前平地上賽跑,然後女王像個慈祥奶奶一樣望着姐弟倆背影向前跑去,可笑至極。至於同性戀要素,他還沒明着來,還算接受範圍內,當年也只是覺得不愧是“腐國特色”。
要我說,梟雄不是搞雙主角嗎,他主角就應該搞一個印度人和一個英國人。印度主角自幼見識英國殖民者在印度作威作福,對英國人恨之入骨,機緣巧合通過東印度公司來到倫敦這個當時的世界中心。心懷對英國人的仇恨,偶遇英國刺客主角,英國主角帶着他見到了倫敦光鮮之下的污濁,印度貴族在倫敦生活的愜意,讓他認識到矛盾並不存在於民族之間,隨後由英國主角帶領加入兄弟會。還可以加入劇情讓英國主角教他正宗英倫腔用以加強本地人對他的接納度,順帶neta一下《窈窕淑女》。這不比倆老小孩滿倫敦探險要好得多?
眼下在玩的起源,給我感覺反而像最早的1代。是有刻畫風土人情,但對當時歷史的代入感不強,且沒有隨遊戲同步出現的對該歷史時期及名勝的介紹,雖然起源有旅遊模式,但想要實際在遊戲過程中得到歷史事件代入感,需要和遊玩1代一樣,自身擁有相當的歷史知識儲備,對歷史事件的走向有提前的認知(嗯?這不就是看三國演義嗎)。
這種歷史厚重感的缺乏,在我看來是新刺客信條和老刺客信條之間最大的差異,後續的續作中不知道能否有所改善,這次的影可能得等它打骨折我才能體驗,說起來影目前有些東西我不怎麼喜歡,但是選彌助做這個主角我倒沒什麼特別反感的地方,下次也許也可以分享分享看法。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