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尚且年輕,認識尚且淺薄,不足之處請盒友嘴下留情
序:讀完了半本傳習錄,感觸很深,本想讀完正本後再寫這篇文章,奈何馬上該開學了,精力有限,我怕讀完後面的反而將前面的部分給忘了,故迫不得已趕在今天寫完這篇稿子,所以內容可能不全,請各位多多包涵。
--------------------正文--------------------
陽明的心學理念,本質上是一個“聖學”,即教化衆人成聖的學問,核心理論體系包括以下幾個名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先說說心即理吧,心,即本心,理,即萬物的道理,陽明認爲,萬事萬物的道理本身就在我們的心中,只不過被後天的慾望所矇蔽了而已,我的理解如下“每個人出生,都是純淨的個體,在這個環境下,不存在功名爭奪,不存在攀比,而隨着我們年齡的長大,外界的價值觀藉由學校或其他主流媒體影響我們的本心,這就使我們的本心產生了”慾望“,誰掙的錢多,誰的學校是酒吧舞,誰是京✌滬✌美✌澳✌,攀比之心與慾望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想要擺脫這種狀況。”而陽明在書中給出的方法是“格心”格,即使窮盡的意思,我知道這與朱熹的“致知格物”看起來很像,但這正是先生在書中說的“毫釐千里”的謬誤。朱熹的格物,是指窮盡事物的道理,這是在向外求,屬於本心之外。而陽明的格心,則是屏蔽掉一切私慾,迴歸心最本初的樣子。可見二者差別。
好的,道理我們講完了接下來說說具體該怎麼做,先生關於“如何做”這一方面,在薛侃錄第七條的解釋我認爲無與倫比,這裏直接放上原文,請各位盒友親身體會
薛侃在鋤花間雜草時,順勢問道:“爲什麼天地間的善很難栽培,惡很難除去呢?”
先生說:“因爲人們還沒有去培養善或者除去惡。”過了一會兒,先生又說:“像你這樣從表面上去看待善惡,就會出錯。”薛侃沒有理解。
先生又說:“天地中一團生氣,就像花草的生長,何曾有什麼善惡之分?你想要賞花,便把花當作善,把花間的草作爲惡。但是當你需要草的時候,你又會反過來把草當作善。這樣的善惡之分,都是由你心中的喜好或討厭生髮出來的。所以說是錯誤的。”
薛侃說:“這樣說來,善惡之間沒有分別了嗎?”
先生說:“無善無惡是天理的靜止狀態,而有善有惡是氣的動態產生的。不因氣而動,自然無善無惡了,這就是至善。”
薛侃說:“佛教也有無善無惡的說法,與先生所說有何區別呢?”
先生說:“佛教執着於無善無惡,便其餘一切都置之不理,所以不能夠治理天下。聖人講的無善無惡,只是不刻意爲善,不刻意爲惡,不爲氣所動。這樣,‘遵循王道’,自然會歸於法度天理。也就自然能‘裁成天地之道,輔助天地之宜’。”
薛侃說:“既然草並不是惡,那麼就不應該把草去掉了。”
先生說:“這樣又是佛、道兩家的主張了。既然草成了障礙,把它除掉又何妨呢?”
薛侃說:“這樣不又是在爲善爲惡了嗎?”
先生說:“不從私慾上爲善爲惡,並非全無好惡的區分,若是全無好惡之分,豈不成了沒有知覺的人了?所謂不刻意爲善爲惡,只是說好惡須要遵循天理,不夾雜絲毫私心雜念。這樣,就和不曾有好惡一樣了。”
薛侃說:“除草時怎樣才能遵循天理,不帶私慾呢?”
先生說:“草對你有妨礙,依照天理就應當除去,除去就是;偶爾有沒有及時除去的,也勿記掛心中。如果你有了一分記掛,心就會爲它所累,便會有許多爲氣所動的地方了。”
薛侃說:“那麼善惡全然不在事物之上了?”
先生說:“善惡只存在於你心中。遵循天理就是善,動氣就是惡。”
薛侃說:“那麼事物到底有沒有善惡之分?”
先生說:“在心上是如此,在物也是如此。後世儒生們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捨棄本心去追求心外之物,把格物的學問搞錯了,成天在心外尋求,最終只能做到‘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薛侃說:“那麼‘如好好色,如惡惡臭’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呢?”
先生說:“這正是一直遵循天理,天理本該如此,它本來沒有私意去爲善爲惡。”
薛侃說:“但是喜好美色,厭惡惡臭,怎會沒有私意在其中呢?”
先生說:“這是誠意,而非私慾。誠意只是遵循天理。雖然遵循天理,也不能摻雜絲毫私慾。因此,有一絲怨憤或喜樂,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豁然無私,纔是心的本體。明白了這個,就明白‘未發之中’了。”
孟源說:“先生說:‘草對你有妨礙,依照天理就應當除去。’爲什麼說這是從表面上產生的私念呢?”
先生說:“這需要你自己的心去體會。你想除掉草,是什麼心思?周敦頤不拔掉窗前的草,又是懷着什麼心思?”
看完上面這段,相信大家也能夠理解天理即本心這句話了吧。這裏解釋一下名詞;義襲而取:類似於突然的良知發現,是一種短暫的致良知的行爲;未發之中:我們心中產生喜歡、憤怒、悲哀、快樂等各種情感不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觀點,這種狀態叫做“中”;表達(對某事物的)觀點及情緒時採用恰當的方式,既不會令他人難受同時又能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這種境界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準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
第二部分,便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實際上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難,但實際上做起來也很難,因爲這需要你無時無刻不注意自己的本心,不產生一絲的私慾,而人往往最容易被其他事所分心,所以陽明也給出瞭解決方法,那就是“誠”,即真誠於自己,真成於你要做的這個事情,這看似是兩件事,實際上是一件事。我拿自身舉例,前一段時間我想要戒色,於是我把jm,eh,某粉色軟件全給刪了,但是過了不到兩天,我卻不受控制的找到手機的最近刪除,把他們又給下回來了,就這樣來來回回持續了一個學期左右,我感覺自己算是廢了,於是纔讀了這個傳習錄,於是試着對自己真誠一點,“我是真的想戒嗎?不,我這只是在賢者時間給自己找的臺階而已,衝完難道不難受嗎?難受,但是下次還想衝,忍不住。那你意識到危害了嗎?意識到了,衝完以後精神萎靡,手腳無力。你爲什麼想戒?因爲我想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我已經看不下去現在的我了。那你下定決心要戒了嗎?我下定決心要戒了!
大家可以看到,這看似是兩件事,但其實就是自己對於自己本心的談話,要把自己的”本我“給說服,因爲人在很多時候是會做出欺騙自己的行爲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對於自己的真誠。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有多久自己沒對自己真誠過了。
“誠”之後便是”立志“,確立自己的目標誌向,並隨時存養於自己的本心,這也是最難的部分,非常考驗意志力。需要時時刻刻都存有這個念頭,比如剛纔那件事,我就要立一個”我一定要劫色“的”志“當然我這是對於其中一件事來說的,陽明的本意並不只是存一小件事,而是存天理,但是我能力有限,真真確確做不到,所以才只拿這一小件事來舉例。
立完志,我們便對這件事有一件清晰的認知了,那我我們執行”知行合一“也不像以往那樣困難了。
以上所有便是我總結出來的一些能夠從中找出並指引我們生活的一些思想,前半部分的精粹肯定不止於此,還有很多是受篇幅限制寫不完道不盡的,有能力的盒友建議還是看看原文肯定可以收穫更多,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