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第一天就提離職,究竟爲何?》

    誰也沒想到,過完年回來第一個爆炸新聞不是公司發紅包,而是隔壁工位的老弟在晨會上直接甩了句“我不幹了”。這事兒聽着已經不新鮮了,在茶水間、廁所隔間、外賣架前,總能聽見類似的八卦。  

一、開工即離職,到底圖個啥?

說白了,這就是職場版的“新年新氣象”只不過有人選擇換髮型,有人選擇換東家。年前憋着沒說出口的委屈,過年被七大姑八大姨唸叨的焦慮,再加上放假躺平後對比出的落差感,全在復工第一天變成了“現在立刻馬上逃離這裏”的衝動。  


這屆打工人早就不信“忍忍就過去了”那套,手機裏存着十幾個招聘App,獵頭隔三差五拋橄欖枝。所謂的“金三銀四”跳槽季,早就被捲成了“初七初八跑路潮”。  

二、問題出在哪兒? 

1. 打工人版“節後綜合徵”

放假時有多放肆,復工時就有多窒息。  

年前加班加的怨氣,放假時被熱乎飯菜和懶覺暫時封印,結果回來看見熟悉的KPI、沒換的破椅子、領導畫的“新年新餅”,突然就繃不住了。這種情緒就像被壓到底的彈簧——要麼繼續死扛,要麼直接彈飛。  


2. 公司把“年後再說”玩脫了

年前領導安撫人的口頭禪“這個事年後再說”,年後變成“這個事今天就要”。說好的調薪拖着沒動靜,承諾的新項目變成更難啃的舊攤子。打工人突然發現:原來過年時公司和自己都在“緩兵之計”,只是有人緩着緩着就懶得再戰了。  


3. 職場版“斷舍離”心態

現在年輕人離職的邏輯特別像整理衣櫃:這件工作讓我變醜(內耗)、這件工位佔地方(沒成長)、這件雖然貴但穿着扎人(高薪但痛苦),乾脆全扔了換個新款。至於空窗期?那叫“職場留白”。  

三、怎麼辦?別急着撕破臉

給想跑路的人:

把離職申請當快遞,給自己三天冷靜期  

在手機上設個倒計時,這期間該幹活幹活,該吐槽吐槽。三天後要是還覺得“多待一秒都會死”,再點發送也不遲。很多時候熬過最初48小時,會發現有些事也沒那麼要命。  


列個“人間值得”清單

工資、同事、通勤時間、樓下煎餅果子…挨個打分,總分超過60就別輕易棄號重練。畢竟下家公司可能有更好的食堂,但也可能有更離譜的週報要求。  


找外部嘴替聊聊

千萬別問爸媽“我要不要辭職”,他們大概率會勸你“要感恩”。去找行業前輩、不同公司的朋友,甚至付費職業諮詢,用局外人的視角幫你看清:你到底是厭惡工作,還是單純厭惡上班?  


給被離職暴擊的公司:

少點“開門紅”,多點“緩刑期”

別在復工第一天就搞動員大會、年度計劃轟炸。學學火鍋店那套——先給員工涮點青菜豆腐(簡單任務),等胃口開了再下肉(核心項目)。  


把“畫餅”改成“發窩頭”

與其承諾“今年帶大家衝上市”,不如把年終獎拆分到季度,每週五下午茶固定加雞腿。打工人早就不信遠方的大餅,只信此刻能啃到嘴的實惠。  


重點盯防“高危人羣”

年前抱怨最多的、突然開始整理文件的、朋友圈轉《活出生命的意義》的…這些都不是突然心死,而是蓄謀已久。趁沒提交申請前約着喝杯奶茶,有時候一句“你覺得怎麼調整能舒服點”比加薪500塊還好使。  

四、離職不是重啓鍵

說實話,沒有哪份工作能靠“換地方”就解決所有問題。在新公司也會遇見討厭的領導,在老家創業也要愁客源,自由職業可能焦慮到失眠。那些說走就走的人裏,有人真的逃出生天,也有人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坐牢”。  


所以啊,不管是拍桌子辭職的,還是默默刪掉離職郵件的,說到底都是在找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那根平衡木。只是有人喜歡玩驚險跳躍,有人寧願一點點往前蹭,沒有對錯,自己別摔着就行。  


創作不易,如果覺得有用的話,記得給喫哥點點關注點點讚唄,順便電電俺🐂🐂(¯▽¯)👍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