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过完年回来第一个爆炸新闻不是公司发红包,而是隔壁工位的老弟在晨会上直接甩了句“我不干了”。这事儿听着已经不新鲜了,在茶水间、厕所隔间、外卖架前,总能听见类似的八卦。
一、开工即离职,到底图个啥?
说白了,这就是职场版的“新年新气象”只不过有人选择换发型,有人选择换东家。年前憋着没说出口的委屈,过年被七大姑八大姨念叨的焦虑,再加上放假躺平后对比出的落差感,全在复工第一天变成了“现在立刻马上逃离这里”的冲动。
这届打工人早就不信“忍忍就过去了”那套,手机里存着十几个招聘App,猎头隔三差五抛橄榄枝。所谓的“金三银四”跳槽季,早就被卷成了“初七初八跑路潮”。
二、问题出在哪儿?
1. 打工人版“节后综合征”
放假时有多放肆,复工时就有多窒息。
年前加班加的怨气,放假时被热乎饭菜和懒觉暂时封印,结果回来看见熟悉的KPI、没换的破椅子、领导画的“新年新饼”,突然就绷不住了。这种情绪就像被压到底的弹簧——要么继续死扛,要么直接弹飞。
2. 公司把“年后再说”玩脱了
年前领导安抚人的口头禅“这个事年后再说”,年后变成“这个事今天就要”。说好的调薪拖着没动静,承诺的新项目变成更难啃的旧摊子。打工人突然发现:原来过年时公司和自己都在“缓兵之计”,只是有人缓着缓着就懒得再战了。
3. 职场版“断舍离”心态
现在年轻人离职的逻辑特别像整理衣柜:这件工作让我变丑(内耗)、这件工位占地方(没成长)、这件虽然贵但穿着扎人(高薪但痛苦),干脆全扔了换个新款。至于空窗期?那叫“职场留白”。
三、怎么办?别急着撕破脸
给想跑路的人:
把离职申请当快递,给自己三天冷静期
在手机上设个倒计时,这期间该干活干活,该吐槽吐槽。三天后要是还觉得“多待一秒都会死”,再点发送也不迟。很多时候熬过最初48小时,会发现有些事也没那么要命。
列个“人间值得”清单
工资、同事、通勤时间、楼下煎饼果子…挨个打分,总分超过60就别轻易弃号重练。毕竟下家公司可能有更好的食堂,但也可能有更离谱的周报要求。
找外部嘴替聊聊
千万别问爸妈“我要不要辞职”,他们大概率会劝你“要感恩”。去找行业前辈、不同公司的朋友,甚至付费职业咨询,用局外人的视角帮你看清:你到底是厌恶工作,还是单纯厌恶上班?
给被离职暴击的公司:
少点“开门红”,多点“缓刑期”
别在复工第一天就搞动员大会、年度计划轰炸。学学火锅店那套——先给员工涮点青菜豆腐(简单任务),等胃口开了再下肉(核心项目)。
把“画饼”改成“发窝头”
与其承诺“今年带大家冲上市”,不如把年终奖拆分到季度,每周五下午茶固定加鸡腿。打工人早就不信远方的大饼,只信此刻能啃到嘴的实惠。
重点盯防“高危人群”
年前抱怨最多的、突然开始整理文件的、朋友圈转《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这些都不是突然心死,而是蓄谋已久。趁没提交申请前约着喝杯奶茶,有时候一句“你觉得怎么调整能舒服点”比加薪500块还好使。
四、离职不是重启键
说实话,没有哪份工作能靠“换地方”就解决所有问题。在新公司也会遇见讨厌的领导,在老家创业也要愁客源,自由职业可能焦虑到失眠。那些说走就走的人里,有人真的逃出生天,也有人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坐牢”。
所以啊,不管是拍桌子辞职的,还是默默删掉离职邮件的,说到底都是在找工作和生活之间的那根平衡木。只是有人喜欢玩惊险跳跃,有人宁愿一点点往前蹭,没有对错,自己别摔着就行。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给吃哥点点关注点点赞呗,顺便电电俺🐂🐂(¯▽¯)👍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