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個圈兒
“我們中國真是太厲害啦!!”
2020年前後的中國互聯網上,這種甲亢式的“老外愛中國”的視頻曾一度成爲流量密碼。以伏拉夫爲代表的一羣老外宛如打雞血一般,在短視頻裏賣弄着對中國的熱愛。
但很快,這一類“我愛中國”的甲亢表演開始被人們批判、唾棄。而伏拉夫本人也漸漸過氣,成爲了一個普通的up主。
而近一年,在我們看不到的視野裏,“老外愛國”這股風潮開始漸漸地轉移到了……以越南爲代表的東南亞地區。
如今,
越來越多來自外國的“愛國博主“,開始喊着表示“我愛越南”了。
越南國旗
最近那些有關越南的短視頻中,總少不了一個神奇的事物:
越南國旗。
得益於越南的教育環境,國旗這玩意兒在他們那的出鏡率相當高。不僅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貼一面,就連某些工廠公司裏,那也是人手一幅插在工位上。
而當越南國旗碰到短視頻之後,就漸漸成爲了這個國家在互聯網上
最有辨識度的
logo。
他們常常在短視頻裏擺出誇張的動作表情,並加之以強烈的鼓點配樂,一臉驕傲地炫耀自己的越南國旗。
至於爲什麼是越南國旗也很好理解,
主要拿別的東西,你也認不出是越南。
箇中代表,是之前流行過的“國旗換裝”。
這種視頻其實哪個國家都有搞,而且還是咱中國人最先做的——不過在受到關注之後,一羣越南網紅就將他們“借鑑”了過去,然後開始“屠榜”……
“刷來刷去全是越南的,越南人就這麼喜歡拍這玩意兒嗎”——某國內搬運up如是吐槽到
而在這東西火了之後,其他國家的網紅也開始拋棄了自家的國旗,搞起了越南換裝。
甭管中國人、韓國人、法國人還是TM三體人,
只要對着越南國旗敬個禮或者身披個越南國旗,並配上“I love VN(越南縮寫)”等一系列友好字眼,那就能收穫天然的流量加持。
這些變裝的視頻數據也堪稱恐怖。你很難想象,一個只有9000萬人口的國家,做個跟他們相關的視頻能收穫差不多1000萬的點贊——你也永遠不知道某個視頻中,會突然鑽出來多少個越南人,在評論區噼裏啪啦地扣出你不認識的越南語。
或許,互聯網的賽博叢林也是叢林。
國旗變裝,只是網上“我愛越南”潮流的冰山一角,更多也網紅只是偶爾放一個越南國旗變裝、喊喊“I love VN”的口號。不過,
確實還有那麼幾位越南專業戶,專注於每天高強度誇獎越南、並宣稱自己“越南人”的身份。
俗稱,舔。
越南の恩情
在衆多越南愛國博主中,有着一位叫dragonkim的韓國人,是一位長相只能用“經典”來形容的網絡丑角。
他常常穿着越南國旗的衣服,家中掛滿越南領導人的畫像,每天的日常不是揮舞着越南旗發癲,就是對胡志明叔叔聲淚俱下。
而爲了彰顯自己的忠!誠!,他也常常把上世紀越南內戰時期的南越國旗搬出來,然後將其砍斷、切開、剁碎,一邊馴服着自己的四肢,一遍揮舞着手中正版的越南旗。
借用他人曾銳評的一番話:
“作爲一名有着同樣南北對峙歷史的韓國人,dragonkim顯然能精準把握越南人對於這段民族悲劇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位對越南的崇拜過於魔性,所以也受到了咱國內人的嘲笑。對此,這位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語言天賦,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diss着來自中國的觀衆:
“這和錢沒關係,我是胡志明的學生,我愛越南,我愛胡志明……萬歲!越南!聽 懂 了 嗎 ?”
看起來倒是正氣凜然——只不過,
由於口音不甚至標準,“胡志明”被他念成了果子狸。
在愛越人士之餘,這位還有着另一副面孔:
“將軍”的cosplay愛好者。
對,就是那個“你若三冬來換我一身雪白,想喫廣東菜”的將軍。
當他穿上將軍的黑色正裝、梳着將軍的頭型,並對着胡志明的徽章痛哭流涕時,現代的抽象藝術便已到達頂峯。
那一刻,彷彿半島人們償還不完的恩情原來被偷偷輸送到了越南,過往嚴肅的歷史,也彷彿在短視頻的潮流下變成了商業化的利器一般,化爲一個又一個點贊。
當然,互聯網是有審美疲勞的。
最開始,這位的視頻確實好評頗多,一羣越南人也開始表示友好歡迎;只不過,當
他最近再一次拿起越南國旗隨意亂舞賣丑時,下面的越南語熱評,已經變成了“有意思嗎?”。
顯然,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如今也在越南身上上演。
關於kim的事蹟我們先按下不表,因爲另一個叫鮑勃·維洪(bobvinhung)的美國人更是重量級。
作爲一個美國人,這位在視頻中義正言辭地表明:
“我放棄我的美國公民身份。我放棄我返回美國的所有權利。我放棄我未來訪問美國的所有願望。我將爲越南而活。我將只爲越南服務。”
爲了打造自己愛越南的人設,他一直聲稱自己有一位失蹤的越南父親,還給觀衆掏出了一個黑白色的越南男子照片。
後來,有人將這張照片放大,
發現照片裏的人其實是胡志明。
除了這些鬧劇之外,BOB的日常視頻大多有些刻意:要麼是扮演僧侶乞討時,突然被善良有錢的越南人施捨;要麼就是不會用筷子喫河粉時,被各路剛好路過的美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直接喂到嘴裏;
而這位幹過最抽象的事兒,是穿着軍裝,對胡志明的雕像下跪。
儘管我相信越戰老兵看見之後會直接抽過去,
但畢竟胡志明是他爹,兒子跪爹倒也合理。
和上面的kim類似,最開始這位的視頻也是收穫了潑天的流量,一個帕金森式的喫河粉視頻直接狂攬1700萬點贊——在其下方,亦有有着不少越南人爲其撐腰、跟他人對線。
“特朗普也愛越南”——Bob在自己的某一期短視頻裏如是說道
只不過,後來有人發現,這位在INS上有着另一幅面孔:愛狗人士,而且常常會陰陽越南對狗不咋友好,加深國外對其的刻板印象。
於是,這位也“塌房”了,不少越南人在下方罵他,“滾”。
而在塌房之後,他的畫風也開始變得搖奇怪起來:一會兒依舊上演不會喫河粉被當地美女喂的橋段,
一會兒則啃着砂糖橘,無情圍觀越南人素質低下的一幕……
通過這些網紅的醜態,你會發現,越南的“愛國”市場呈現出一種鮮明的粗放性。儘管他們至少在初期是成功的,並收穫到了遠超乎自己能力的流量眷顧。顯然,“我愛越南”這幾個字還是相當好用的。
所以,爲啥呢——爲啥偏偏越南等地區,成了當下流量密碼?
短視頻下的越南
最直觀的數據表明,越南玩tiktok的人,非常非常多。
根據DataReportal研究數據顯示,
在一億人口的越南,2023TikTok的總用戶數約爲5000萬,去年初已達6700萬,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而這羣龐大的羣體背後,又會涉及到一些社會認同理論的概念:
社會中的羣際關係的結構,構成了顯著的分層,這種分層使得就個體而言,要剝離自身不滿意的羣體成員身份,從原屬羣體轉移到另一羣體中是不可能的或是極其困難的。
只有通過改變羣體的地位,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有所變化。
說人話就是,既然你是越南人,那你身上的標籤就摘不下來了,所以得想辦法提高越南人在世界裏的rank等級。
如何提升呢?一個是內部羣體的自我認同,一個是來自外部羣體的認可。
自我認同很好理解:比如突出越南國旗等元素;此外,在近些年的越南互聯網短視頻中,還有一種“越南變裝”的潮流深受當地人喜愛。
一羣越南人(主要是少女居多)在氣宇軒昂的伴奏中一遍跳舞、一邊換上某個時期時期的服裝與越南旗,以此銘記他們的某些過往。
只不過,其效果往往都有些……唐。
圖裏這位網紅在國內有個外號:“越南唐妞
”
而除了扯國旗之外,越南還真沒啥能拿的出手的東西了。
畢竟,越南受哪個國家的影響最多,我想大夥也都心知肚明。
畢竟,越南人稱“小雷音寺”。
這個國家流行着一句話,大意是他們離天堂太遠,離中國太近。
給大夥看個帥的(來源@環球網)
在文化層面上來說,越南幾乎算是咱們的下游。
甭管電視電影還是綜藝選秀,都在越南有着不小的市場;在facebook上,有個越南搬運國內微博和知乎的小組,叫做weibvitnem,其粉絲已經超過了220w+;而在李子柒走紅之後,越南那邊也照貓畫虎搞了個越南李子柒……
我看的有關越南最具辨識度的視頻,是那邊的洗頭房服務怎麼怎麼好、是那邊的服務小妹怎麼怎麼物美價廉。
在這種環境下,來自越南服的玩家當然需要更多肯定。
來自外部羣體的肯定。
而“伏拉夫式“的表演,也算
是發現了這個地方的藍海市場——這些作秀網紅是sb的,但也是聰明的。他們喫到了東南亞互聯網發展的痛點和紅利,當然,同時也要面臨着狂熱褪去之後的冷潮。
小丑式的表演無法持久,正常理性的交流纔是王道。
平心而論,tiktok上其實有很多正常生活在越南的外籍網紅:比如來自西班牙的rufinoaybar、俄羅斯的anhngangovn、Sonya Firsova……等等等等,這羣人長期生活在越南,所分享的亦都是相對
正常的生活內容與文化差異。儘管有些反應會無可避免的有一些刻意與做作,但終歸還是一個相對OK的範疇之內。
從“伏拉夫式”的文化狂熱到萬國來朝的自信,我覺得是互聯網一個必須發展的過程——它的背後必然涉及到現實國家的發展歷程,與一種所謂“民族自信”的建立。
我們正在走完這個過程,但我並不知道,東南亞的國家是否有機會走完這個旅程。
至於那些追捧的民衆……這一點,我並不想太過多嘲笑它。因爲看見他們,總會讓我想起曾經的我們。
關於“我愛越南”這場互聯網潮流的背後,值得戲說也值得認真分析,可以站着說話不腰疼也可以瞎共情——但如果單純從樂子的角度來說 ,我更願意看見另一番場景:
讓“我愛越南”,變成“我愛非洲”。
如果哪天某個非洲國家崛起之後,會不會有一羣白人去那邊喊着“I love 非洲”、並對着曾經的"商品"大肆誇耀與懺悔,然後曼德拉與林肯的肖像書籍不離身呢?
我相信,以當今互聯網的抽象程度,是一定能幹出來這種事情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