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明教在波斯重新興起的傳奇
紅色是夾雜在明教內部的附庸帖木兒,請忽視
祆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是古代波斯的一種宗教,創立於公元前11世紀,以善惡二元論爲核心教義,善神阿胡拉·瑪茲達與惡神安格拉·曼紐相對立。它曾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薩珊王朝被奉爲國教,7世紀後因阿拉伯入侵逐漸衰落。
祆教4世紀傳入中國,被稱爲“拜火教”,主要在中亞商人中傳播,唐朝時曾建有祆祠,武則天時期同源的摩尼教傳入中國,被稱爲“明教”。後因唐武宗滅佛運動而式微。其對世界宗教的善惡二元論思想影響深遠。
明教在宋元時期,以祕密宗教的形式傳播。北宋方臘起義和南宋的農**動中,明教的教義被廣泛利用。元代,明教與白蓮教等民間教派融合,成爲反抗元朝統治的重要力量。
明教在元末達到鼎盛,朱元璋曾加入明教並藉助其力量起家。然而,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深知明教的影響力,認爲其具有煽動性,因此下令嚴禁明教的傳播。
因篇幅較長,分爲上下兩期,下期點這裏
本戰報爲了達成自定義國家成就重燃聖火,先講一段小故事吧。
爲了這碟醋,包了不少餃子
———————手動分割線———————
0 滅門
衆所周知,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國號,源自明教的“明”字。據《劍橋倚天屠龍史》記載,當年朱元璋逼迫張無忌辭去明教教主之位,並與趙敏一同隱居後,便開始對明教教衆既利用又打壓。待大明朝初建,江山穩固之際,明教已逐漸式微。楊逍、範遙等教衆的下場如何?聖火令又在何處?這些都未見於史書的記載。
然而,在本世界線中,朱重八對當初未能名正言順繼承明教教主之位,始終耿耿於懷。位尊九五後,他趁明教內憂外患之機,謀奪聖火令。但他已是皇帝,又怎能再尊“魔教”?因此,他只是暗中收藏聖火令,閒時把玩而已。其淮泗勳舊多出身明教,也有略知其心思的,後來大多牽連四大案慘遭屠戮。
之後,朱標早逝,朱元璋傳位於建文帝朱允炆。他憂心此孫文弱,便留下一個錦囊與一個鐵盒,遺言登基後依錦囊妙計行之,則天下太平;若時局萬急,方能開此鐵盒。建文帝登基後,按錦囊“削藩王、除朱棣、保江山”行之,但操之過急,逼反朱棣。靖難之役,成祖兵臨南京,建文帝六神無主之際,開啓鐵盒,裏面有袈裟一領、聖火令十二枚以及一封書信:“若事不可行,入空門求得性命,攜此聖火令,暗中再興明教以爲強援,波斯總壇亦認此令,切記。”
於是,建文帝趁宮中大火,與親隨扮成和尚間行出宮躲藏。朱棣爲名正言順繼承大統,以宮中無名焦屍爲建文帝發喪,但暗中搜捕甚急。朱允炆主從數人數年間在江南江北流竄,躲避搜捕已很勉強,更無法聯絡明教舊部。於是設法出海南洋,於滿刺加停留二十餘載,研習聖火令上的武功,並揣摩明教教義,倒也略有小成。數年間聽聞越海而來的明朝商人言及永樂盛世,文治武功更勝洪武年間,遂絕了歸復中原起義之心,愈加埋首於宗教之理。
永樂十九年,三寶太監鄭和六下西洋,最初幾次自是負有尋訪建文帝遺蹤之責。數年後成祖皇帝位子早已穩固,逐漸不再爲建文帝下落掛懷。沒曾想這第六次下西洋,卻在滿刺加偶遇朱允炆,也是機緣巧合。鄭和雖是朱棣心腹,幼年間卻曾蒙朱標恩惠,被俘未死,代之以身體殘缺,此恩終究能報償在朱允炆身上了。徹夜長談後,鄭和知朱允炆早絕了皇權執念,潛心於明教教義,亦有心去波斯總壇尋訪。
三寶太監十數年間縱橫四海,于波斯情狀亦有了解,乃雲當年聖女教主日夜思念張教主,無心教務,不幸早亡;而聖火令已係數贈與我朝明教,波斯總壇各寶樹王、法王、左右使爭位,內亂頻發,死傷枕籍,教衆四散;而波斯國內自帖木兒大王死後,諸子爭霸,又有黑羊、白羊、薩法維教團等部落混戰,總壇聖火已滅,波斯斷不可行。朱允炆聞之亦嘆息。
鄭和又云,永樂十五年下西洋時,曾往身毒國古吉拉特邦,該邦商賈繁華,宗教開明。其南方有一港城曰達曼者,乃波斯總壇敗亡後,一批教衆在此避居,並傳播教義,一城皆信明教,不如去此城訪問。朱允炆及其親隨即上鄭和船隊前往達曼。朱允炆長子文奎陷於靖難之役宮中大火,次子文圭被成祖**,後陷於鳳陽五十餘年,時與當地土著女新得三子文竈,年方一歲,亦攜去達曼。鄭和船隊僅在達曼停留一日,隻字未記,他又恐事泄,囑咐親隨在他死後銷燬海圖日誌。
卻說朱允炆攜子到達曼後,堪稱如魚得水。他既精通教義,又持聖火令,兼具乾坤大挪移之武藝,當地信徒以爲神,尊爲分壇教主、再世明王。朱允炆從鄭和處得了永樂大典殘卷,亦深明朱元璋昔日所教孫子兵法及治國之道,以孔孟之道及明教教義治此小城,以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達曼南方一城曰塔那者,亦皈依明教,一時竟成了一個小小的局面。
日月穿梭,時值正統九年(1444年,雖隔重洋,亦有商旅通報大明日月更替),朱允炆病逝,其子朱文竈時年二十五歲,正值壯年,被擁立爲教主。此子蒙朱允炆悉心教導,亦從小習武,根基頗深,文韜武略早已青出於藍,有其祖乃至曾祖之風。亦頗習明教教義,又與波斯總壇信衆爲友,崇拜明尊更甚其父,欲將善思、善言、善行遍傳身毒、波斯之地,復興明教各處聖地,重燃總壇聖火。
1 聆密
成就說明:
這依然是一個刻意去做能夠很快完成的成就。決議要求六個省份+帝國等級,這些省份都在帖木兒帝國及其附庸境內,那麼自建一個祆教帝國等級國家,佔據其中5個省份,給上1步火+2商品產出的超強傳統,利用開局帖木兒帝國的父慈子孝、風雨飄搖的局面,乘亂拿到一塊額外的省份就能完成了。
但爲了遊戲過程更有意思一點,我們還是以上述引子爲背景,建立一個遠在印度達曼(1444開局唯二的祆教省份,另一個是帖木兒的亞茲德)的明教自建國,除了達成成就外,還需要將巴庫聖火廟升到最高級,並基本佔據波斯。
自定義國家:
神君是必須的,外交相對不那麼重要,656就足夠了嘛。25歲可以有兩個特質,+10%陸軍士氣,+5訓練度,畢竟是掌握孫子兵法(武穆遺書傳給了徐達,然後跟着徐皇后的陪嫁去了朱棣那兒)和乾坤大挪移的強者。
文竈這名字也大有來歷,文字來源朱標系的字輩是”允文遵祖訓“,且按”火土金水木“的順序要有土字,暗合聖火重燃,土再加一個火,就是竈了。
既然是明教,那麼國家就是神權制國家了,選擇門當戶對的祆教神權制,提供大量人力,而且教士階層可以給很多特權,同時有額外的政府交互,能靈活提供外交、行政、軍事buff。
文化就選擇當地文化馬拉他了,畢竟朱允炆父子親隨到當地的沒幾個人,無論如何也一兩代人也改變不了當地文化。科技組選擇中華科技組,一切爲扮演服務。政府等級爲王國級,直接帝國級有點降低難度,也需要節省點數。
此外神權政府就不能皇室聯姻了,繼承人隨機選擇,這也符合明教的情況。
理念選擇如下,沒有選擇負分的負面理念,也沒有特別強的,爲了把分壓在200內,靠後的理念都很弱。
傳統”永樂大典殘卷“:商品產出+1,造核-15%
野心”聖火重燃“:+10%正信省份人力
光明左使:陸軍士氣+15%
光明右使:訓練都+5%
五行旗:分離主義-5
青翼蝠王:貿易範圍+20%
金毛獅王:外國間諜察覺+10%
白眉鷹王:傳教加威望+0.5
紫衫龍王:外交科技花費-5%
最後是盾徽,這白底的火炬,還是和明教蠻配的。
2 面壁
明教開局地處印度西部,擁有達曼、塔那兩個省份。周邊強敵環伺,更艱難的是信奉祆教(後續提及祆教,指宗教信仰,提及明教,指國家),竟無一個同宗兄弟,且神權國無法聯姻,外交環境極爲險惡,無人願意聯盟。朱文竈開局只好面壁思過,作壁上觀了。
波斯總壇遺老們在地圖上指出了數處聖地所在,點亮決議還需要帝國等級,道阻且長,但畢竟行則將至。
好在達曼這十餘年間已建成一處聖火,選擇了傳教力量+2的buff,畢竟四處都是異教地,未來打下地盤後都需要加速傳教。
祆教遵奉善良的力量,善行提升能降低叛亂,增加正信省份人力,並且爲外交、行政、軍事三個小聖火機制提供點數。
周邊都是異教,給與教士階層擴張狂熱特權,提升陸軍士氣。
外交局勢儘管艱難,依舊要去嘗試,周邊小邦都將異教的明教視爲宿敵,僅隔海相望的朱納格特看法稍稍負面,階層給出了任務,要與之達成良好關係。派了一個外交官過去拉關係,同時拉邊上兩大國黃牛毗闍耶納迦羅與藍牛巴赫曼尼的關係。
藍牛突然遣使,說是保證我明教獨立,估計只是怕被其他國家喫了眼前的肉吧,沒按什麼好心。
訓練部隊至上限,獲得了周邊省份的宣稱。只是東南被黃牛藍牛圍堵,目前萬無實力與之對抗,這兩家是歷史宿敵,除非拉到其中之一同盟,纔有機會火中取栗;北面是古吉拉特以及隔海相望的幾個宿敵小國,如求生存空間,必是從這裏找突破,況且要去波斯,也必須向西北發展。
想不到古吉拉特立刻給出警告,只要與和他接壤的國家開戰,定是不會輕饒。明教所在的達曼、塔那二城,原是古吉拉特所有,最近十來年皈依祆教獨立,早就對朱家恨之入骨,怎奈目前有藍牛保證獨立,他周邊的梅瓦爾、摩臘婆也對其虎視眈眈,故而暫不對明教動手。
外交官的努力終有回報,對岸的朱納古特在關係超過100後終於冒起綠心,與明教結盟。
北方小國唯有博爾本德爾不與古吉拉特接壤,向同盟朱古納特要了通行權後宣戰之並輕鬆吞併;同時朱文竈日夜用功,研究兵法,率先升到了軍事科技4,對周邊國家有了略微軍事優勢。
軍事科技提升當晚,朱文竈召集教內元老開會,力陳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之要,力排衆議定下了攻打古吉拉特之策。向商幫要了一筆低息的款子,又賣出了自家田產,籌得一筆軍費,連續請了兩個傭兵團,大大超出了陸軍上限。好在明教依《永樂大典》殘卷勸農助桑的法子,商品產出較高,古吉拉特又有不低的商業收入,收支還能支撐一段時間。
可嘆朱文竈雖然武藝超羣,卻限於政體教主無法上馬帶兵,好在那泰米爾傭兵團的首領是員虎將(4/4/1/3),可堪大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力已足,朱文竈與諸元老共同點燃古什納斯普聖火,祈禱戰事順利,武運長久。
那古吉拉特有兵17k,又有附庸的兵3k,但軍科落後,士氣及訓練度都不及,明教的15k應足以勝之。但該國的盟友章普爾爲北方大國。且朱文竈發現身毒小邦盟友皆有春秋之義,若貿然攻打,則大國雖無任何利益,救兵卻必來,此誠難以爭鋒。
明教計劃宣戰鄰國巴格拉納,該國雖有三個盟友,卻不足爲慮:昌達遠在印度東部,隔着藍牛國,且國小兵弱;巴里塔納僅2k兵;摩臘婆雖是大國,但已與藍牛國開戰,應無暇顧及盟友。
而明教意在古吉拉特,擊敗該國,逼迫其斷絕與章普爾的盟約,則再戰必吞之。
盟友朱納格特慨然應允助陣,該國覬覦鄰國巴里塔納多時,承諾出兵5k協助。
會戰兵力20k對35k,然我軍質量優秀,士氣高昂,且據內線,優勢在我。
大戰數場,明教陸軍勝,海軍又勝,累計殲敵近三萬,與友軍合計損失一萬五,整體兵力已超過敵方,且圍城兩處,將敵軍分隔。
古吉拉特邦首都艾哈邁達巴德城落!敵方大勢已去。
古吉拉特兵敗求和,割達曼北方富裕省份蘇拉特,重創其貿易收入,再斷絕章普爾的盟友,其餘要求一概不要,儘量縮短停戰期。巴里塔納之前已經投降,由好盟友朱格納特吞併。
與古吉拉特議和後,摩臘婆和昌達紛紛求和,順利吞併巴格拉納。
古吉拉特北方的大國梅瓦爾認清了明教的實力,不過恐怕並未看清明教的潛力,暫時與之同盟,是爲第二個盟友。
用善行點數點燃外交聖火後,盟友朱納格特也願意皈依祆教。甚至願意嚮明教朝貢,不過目前依然沒有其他國家願意聯盟,還是先保留這個盟友。
升級到行政科技5級,第一個理念組選擇行政,明教未來會在印度及波斯不斷擴張,雖然傳統有-15%造核,依然需要更多加成。同時聚焦到行政,顧問都僱上,希望在與古吉拉特停戰結束前,點出第三個行政理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古吉拉特停戰到期,明教又多了兩個盟友,他的盟友卻不願參與防禦戰爭。如此,我們也不拉盟友,單挑即可勝之。
開戰後即發現白象,+1穩定,果然是奉天伐罪。
大局已定,邀請盟友加入戰局,共分利益。
攻克古吉拉特最後一個城堡前,點出行政理念3。
吞併古吉拉特絕大部分土地,僅留西邊的兩個省份,並阻隔掉其他國家。
同意盟友朱納格特的朝貢請求,將東面的土地釋放出兩個附庸(節省行政點+撐軍力),點出附庸任務。
同時政府改革選擇增加統治者壽命,希望神君朱文竈可以儘量多堅持幾年,事件的加行政點buff不錯。
至此,明教取代了古吉拉特原有的生態位,生存空間及自身實力大大擴充,外交環境也顯著改善,面壁多年終破壁。
———————手動分割線———————
本篇存貨圖片較多,分兩次發,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