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5體驗:小屏標準版這答案都寫好了,可友商沒抄全就交卷啊!

2024年下半年,距離小米切入小屏賽道提出“對標蘋果”已有三年,發佈了四代半的機型,而從小米10開始的“米衝高”已經過去近五年……

從今天回看,可以說小米已經摸索出來了一條成功衝高的道路了。

說起小米這幾年成功經驗,絕對離不開對數字系列標準版的正確定位,知道消費者和米粉想要什麼樣的產品,而不是像雷總所說友商“做一個Pro,然後只講Pro”,再使勁閹割標準版。

但今年,情況似乎不妙。當友商都紛紛跟進小屏直屏,賽道開始擁擠起來時,小米15還能有幾成勝算?

同時這次,我在借來小米15之後,一併將之前的主力機小米14、小米13拿來看看,從中我們也能發現近三代的變與不變:小米在堅持什麼、又聽勸了什麼。

近萬字預警,可直接看感興趣部分,或是省流到文末總結。

開箱:配件不變,細節小改

在拆塑封前,依然保持14新加入的底部易撕貼,不用四處找小刀鑰匙劃開,直接優雅撕膜。

從外側看,小米15同前代14的包裝盒設計大致相同。

正面產品名、徠卡可樂標,右上角200w小米logo,不過這次左下角多了Powered by Xiaomi HyperOS的字樣。

自從MIUI升級到HyperOS之後,系統品牌在小米的曝光度地位肉眼可見的提升了。

前側面的產品信息貼紙佈局內容大致相同,但是字體進行了更換。

認證標誌分別爲:驍龍8至尊版、Mi Ice Loop小米環形冷泵、杜比視界·全景聲Dolby Vision·Atmos、Hi-Res和Hi-Res Wireless音頻雙金標、IP68防水。

這代依然延續了90W快充規格,因此配件上沒有較大變化,依然是:

90W電源適配器、USB Type-C數據線、手機殼、卡針、說明書保修卡。

盒中包裹保護手機的膜從磨砂玻璃紙換爲了更加像草紙的材質——或許更環保?

白色充電頭還是小米14那個MDY-14-EC,單口USB Type-A,小米橙色快充接口,側面有90W字樣。其中GB17625.1國家執行標準從2012年版本升級到了2022年版本。

之前實測這款支持PD 2.0 65W、PD 3.0、QuickCharge 3等快充協議。

白色USB Type-A to Type-C數據線,長約1m,小米橙色快充接口,Type-A一端有標註最大電流6A。

保護殼和14的差不多,依然是深灰色磨砂軟殼,針對小米15調整了背面Deco處閃光燈開孔,實測14用15保護殼問題也不大,不過不推薦。

這種原廠保護殼經過我14一年用下來,確實比之前透明清水殼耐用——主要是不發黃,但用了一年磨砂質感會弱很多,全被磨損成光面了。

外觀:拜託友商來學學手感細節吧

消費者到底爲什麼選擇標準版?

再直白點,這個問題早在小米12我就拋出來了:蘋果小屏機型賣的好,究竟是因爲是便宜的入門機型,還是因爲大家真的喜歡小屏?

但很明顯,小米13、14的堅持與成功已經表明,標準版小屏機型堆料足夠的話,是完全不愁銷量的。甚至說,這個需求之前長期被國產安卓廠商忽略。

要不然,小米13、14同價位其他廠商有產品力同樣不錯的大屏機,爲什麼沒賣過小米?

小屏機屏幕的衝擊力勢必不如大屏,那就只剩一點原因——手感。

在我那臺小米12S不小心飛到馬路上摔爛前,從到手用了半天后,我就決定作爲其中一臺主力機來用——我們每天高強度用手機的前提下,單手可握的輕巧感太難得了。

但小屏機絕對不是單單縮一圈三維就完事的,更不應爲線下炫技而把Ultra的大奧利奧Deco也放上去。

左上角黑色圓角矩形Deco,從小米13開始延續至今。

從13兩室一廳的分割線,到14的一體四餅,再到這一代閃光燈獨居,可能考慮到白色閃光燈在黑色Deco中的不和諧吧。

小米14的“暴發戶”巴黎飾釘大家不喜歡就不做了,由後玻璃圓潤過渡連接在一起,一體精緻感更強。

但Deco無論怎麼改,這個位置和大小沒有過大的改變,可能iPhone至今沒有用居中模組也有這方面考慮——握持時的舒適性。

甭管你是左手還是右手握持,這個Deco都不會讓你的食指無處安放,最多稍微移動就能卡在一個舒服的位置。

左下角縱向放置的xiaomi logo,雙層鏤空的處理眼熟嗎?小米12 Pro就是這麼幹的。

後蓋玻璃同金屬邊框的過渡,小米13和14選擇在後蓋邊緣做弧度,過渡到玻璃,已經減少了一定的“割手感”;

這代小米15,則選擇反過來——中框邊緣弧形過渡,將後蓋玻璃包在裏面,握持時接縫處更少接觸手掌,何來割手一說?

這個處理眼熟嗎?小米14 Ultra下放的。

手感說完說外觀,在上面一系列細節處理後,外觀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強的精緻感了。

我這臺丁香紫配色,實際上是相對更藍一些的紫,飽和度較低較素雅,和定製版的海葵紫、薰衣草紫高飽和色差別較大。

同時,磨砂質感中框也透着淡淡的丁香紫。

底部分別是7個底部揚聲器開孔、最高5Gbps速率的USB Type-C 3.2 Gen1接口、底部揚聲器開孔、SIM雙卡卡槽,兩條天線帶同中心Type-C接口左右對稱。

右側分別是一體式長條音量加減鍵、電源鍵,音量鍵上下也各有一條天線帶,按鍵斜角有倒角處理。

和小米14一樣,頂部和左側無開孔,頂部揚聲器隱藏式設計,紅外、背面光感等傳感器都放進Deco右上角的圓中。

在小米MIX引領全面屏之後,到今天,大家手機正面的功夫基本都下在前置攝像頭和邊框寬度了。

早在小米13時,正面邊框就在當年的安卓陣營數一數二了。

又經過兩代的努力變細,淺色中框的15看黑邊寬度會更明顯,這代藉助LIPO立體屏幕封裝,終於做到了1.38mm級的四邊等窄,R角處理也更舒服。

系統層面上,小米15的狀態欄圖標,也和前置攝像頭水平居中在一條直線上了。

而如果你將小米15這種旗艦,同Redmi K60至尊版這種一年多前3k價位直屏機型對比,明顯可感覺到進步之大。

外觀這塊,小米真就是現成的標準答案了,難道是成本高都不抄?

就不說Deco,友商小屏機型包括邊緣過渡的處理都根本禁不起細看,甚至直接將邊框和純平後蓋連在一起,小米13都不如啊這是。

屏幕:最大升級全天候顯示居然沒咋提

在小米14上,大多都集中在參數上的升級了,這種升級大多是“潤物細無聲”的。

比如,你感覺它更清晰了——從13的1080p到1.5K(1200p)、更亮更通透了、LTPO更省電了,新的專業原色色準既準確,效果又不過分寡淡……

小米15當然也會做這種常規的參數升級,但小米今年也在發佈會明確了“不盲目卷參數”這點。

得益於最新的小米M9屏幕基材,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亮度上。

過去一年各家發佈會哐哐往上卷峯值亮度,結果沒人告訴你動輒四五千nits那是1%區域亮度。更有甚者,只是單獨點亮屏幕1%能達到,都沒裝上手機的實驗室測試罷了。

小米15這次宣傳落在“多場景峯值亮度”達到3200nits,使用多場景作爲落點。

實測手動最高全屏亮度達到了近600nits,開啓自動亮度激發後還可以繼續往上走,儀器設備有限,我這邊能測到880nits左右了。

另一個明顯參數提升就是觸控採樣率,我吐槽過小米14上最高240Hz的觸控採樣率沒升級。米子是真的聽勸啊,這次給安排上最高300Hz了。

不過日常場景鎖在了136Hz,遊戲模式開啓觸控增強內的優化就行,日常你真用不到這麼高。

像其他的參數依然保持了前代的優秀水準,6.36英寸OLED屏幕,20:9比例2670 x 1200分辨率459 ppi。

支持廣色域,內置色彩管理,默認專業原色模式,還有生動、鮮豔和可自定義的高級模式,支持真彩顯示。

HDR認證支持杜比視界DolbyVision、HDR10、HLG、HDR10+,以及國產標準HDR Vivid。

實測鮮豔模式下,色域覆蓋做到了100.0%的sRGB和100.0%的DCI-P3,色域容積達到了174.8%的sRGB、123.8%的DCI-P3,表現優秀;

專業原色模式下,平均ΔE色準達到了0.97的優秀水平。

最高120Hz刷新率,支持LTPO無級自調節,可自定義設置120Hz / 60Hz兩檔,支持自定義高刷應用,在軟件接口則映射了24/30/40/60/90/120Hz檔位。

不過這代LTPO比前代更加激進,小米14在靜態時基本只會降到10Hz,小米15則直接會降到1Hz了。

護眼方面,前代只是支持DC調光,需要手動開啓“防閃爍模式”,顯示效果多少會打折扣;

小米15則直接原生全亮度DC調光,也就徹底兼顧了護眼和顯示效果二者。

全新的AON智感護眼功能,也就是護眼模式中的用眼習慣提示,可以利用前置攝像頭監測你不健康用眼習慣,支持輕度提醒(底部Toast提示)和全屏強提醒(強行打斷提醒)可選。

等等,小米15可以降低到1Hz刷新率?也就意味着……

是的,這個在發佈會都沒提到的最大功能升級,便是支持了全屏AOD(全天候顯示)。

息屏樣式默認就是“和鎖屏樣式一致”,也可以切換爲之前老的AOD樣式(自定義),支持點擊後亮起10秒、始終顯示、智能顯示和定時顯示。

息屏通知樣式也默認變爲了這種形式,不再是之前的光效。

放在一起對比可以看到,小米14的AOD依然是10Hz,而小米15的全屏AOD直接降到了1Hz。

通過頂部狀態欄全黑實現的隱藏屏幕劉海功能,畢竟是自欺欺人,八成是需求太小了,這代直接刪掉了。

性能:別危言聳聽,驍龍8至尊版穩定輸出

在驍龍888之後,每年玩“這代驍龍888有驍龍835內味兒了”這句話的梗似乎成了慣例,你可以說是廠商和KOL咎由自取也無妨。

但拿這個梗演化到帶新一代驍龍SoC“翻車”節奏,就是有些人純純使壞了,還沒人用上呢就鋪天蓋地“翻車”了?

恰恰相反,這代驍龍8至尊版實際用下來還是很穩的。

我都覺得這簡直打破了高通的“連續不翻車”記錄:從驍龍8+ Gen1到這代改名的驍龍8至尊版,幾乎沒有出現一個翻車的旗艦SoC。

既然這次改名叫“驍龍8至尊版”,至尊在何處?

除了4nm升級到臺積電第二代3nm的常規制程進步,這代更是換上了高通自研第二代Oryon雙超大核CPU架構,2個主頻高達4.32 GHz的超級核心 + 6個主頻高達3.53 GHz的性能核心。

GPU也升級到了全新的Adreno 830,上一代可還叫750,看官方數據似乎也有驚喜。

那咱直接實測說話。

隨手跑了個Geekbench 6.3.0單核得分2964,多核9166,比起小米14可謂是進步不小。

而在3DMark的幾個測試中,Wild Life Extreme得分6197,Solar Bay得分11008,新的Steel Nomad Light得分2415,進步幅度在20%~30%之間。

GFXBench我也給大家跑了,項目太多就不一個個對比了,感興趣的朋友自行對比就好。

內存和閃存今年沒有大的迭代,和小米14相同的LPDDR5X + UFS 4.0規格,不過落後的8GB RAM版本退出了歷史舞臺,直接是12GB起步了。

RaptorMark測試閃存速度,新版本應該是改了算法(圖2),成績整體遜色一些,但順序讀取速度依然能達到官方標稱的4 GB/s(4181 MB/s),順序寫入3938 MB/s,隨機讀取1888 MB/s,隨機寫入184 MB/s;

老版本複測,順序讀取速度達到了5549 MB/s,順序寫入3905 MB/s,隨機讀取1863 MB/s,均比小米14略高,隨機寫入178 MB/s。

內存帶寬速度在順序讀取和順序寫入上也均比小米14有所提升。

之前小米14上宣傳的UFS內存擴容技術依然延續下來,我這臺512GB有額外的16GB可用。

安兔兔V10.3.8綜合跑分測試得分2673786分,整體性能相比前代小米14提升了25%左右。

參數跑分挺亮眼,實際體驗不能拉跨吧?

使用騰訊旗下專業測試軟件性能狗,原神啓動!

40分鐘原神全高60幀,平均幀率59.6,全程沒降50%亮度,電池平均僅38度。

畢竟小米14已經能達到這個表現,亮點主要在平均功耗3.8W——比前代直接少0.8W的水平!

作爲對比,小米13那會兒都是5W水平,小米12 Pro更是往7W上啊。

這原神已經不是什麼壓力了,在這個水平下小米15直接開放了原生分辨率的原神,不過目前還是保守鎖在45幀。

同樣的,星鐵30分鐘全高60幀,在和小米14 Ultra差不多的平均58.5幀率成績下,平均功耗僅3W,比14 Ultra足足低了1.1W——14u屏幕功耗雖然更高,但單一個屏幕絕對拉不開這麼大差距。

而王者榮耀這次真成“小遊戲”了,極高幀率超高分辨率極致畫質,一局12分鐘多下來,平均幀率120.1,功耗僅2.5W不到——比小米14直接低了近1.5W!

來到日常場景,對比小米14測了下4K @ 60fps視頻錄製功耗,小米15也是4W出頭,低了1W左右。

整體看下來,驍龍8至尊版峯值性能更強其實還是戰未來,但同時整體功耗表現也很亮眼,尤其中低負載功耗表現更強,而我們平時用手機大多都在這一段性能區間——意味着發熱更低、續航更好了。

影像:算法升級,75換60mm長焦

在許多網友“省流”概括中,小米15的影像沒啥變化,最多提一嘴長焦變化。

但實際對比測試下來,我概括爲軟件體驗優化、算力算法升級和長焦小改。

但正像Deco的變化幅度一樣,影像這塊升級幅度確實沒有特別大,畢竟小米14上大家想要的基本都給了。

主攝對比中,由於依然是光影獵人900,因此傳感器本身幾乎沒有帶來任何的提升,小米15更多的是在觀感上更加討喜,依然是繼續發力徠卡影調帶來的氛圍感。

第一組主攝日間室外對比,直接選了一個逆陽光的角度,小米15將陽光透過秋日紅葉黃葉的感覺還原了出來,對陽光高光的壓制也沒有過分暴力(對比友商中端機型),堅持了小米徠卡影像不過分計算攝影的原則,又做到了保壓陽光的同時不會讓畫面死暗一片。

來到夜景,第二組主攝對比,這組小米14雖然硬素質和小米15差不多,但14的整體色彩沒有小米15的還原,甚至略有怪異的髮色也並不討喜。

小米15是同時兼顧了還原和氛圍,畫面的純淨度也很不錯——畢竟是旗艦,沒有REDMI K70 PRO和友商中端機出現的明顯眩光,鍍膜功不可沒。

而長焦也是這次的一大變化點,從前代原生75mm焦段(3.2x光學變焦)變爲了原生60mm焦段(2.6x),光看數字難不成是開倒車了?但小米15又宣傳了5x無損變焦是什麼情況?

還是得看效果才知道:在這組夜景對比中,我們直接來到5x。

小米15在臺階位置的石板細節表現反而更好,整體也是比小米14略有進步的;

REDMI K70 PRO雖然有2x長焦鏡頭,但是默認調不出來選擇了主攝裁切,自然糊不少,但整體觀感說得過去。我也使用了專業模式強開,發現效果確實差一點就不放了;

友商中端機型沒有長焦,同樣是主攝裁切,但夜景算法似乎直接擺爛了,高光一點沒壓住。

更高倍率的長焦效果,就看之前從14 Ultra下放的AI超級長焦Ultra Zoom表現如何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5上的超級長焦支持強制開啓,而無論是小米14 Ultra還是14後期OTA的超級長焦,都只能讓系統判定是否開啓(在小米15上爲自動模式)。

左圖在10倍時算法還沒有啓動,從建築牆面細節可以看出15的長焦效果確實更好了一點點,14已經把小米logo還原成紅色了;

中間圖到了30倍變焦,小米15的算法介入相對自然,小米14這會兒已經有很強的油畫感了,商場logo名稱沒猜出來直接改方塊了;

60倍的右圖就更明顯了,小米14拍出來窗上的廣告字被掏空、牆面完全沒了細節。

說完長焦,看下這顆鏡頭的浮動長焦微距效果。

小米14雖然效果已經不錯了,但15一來,14在細節和色彩上還是差那麼點。

軟件體驗上做了許多優化,其中也有一些是14 Ultra下放的。

相機主界面運動抓拍、動態圖片按鈕在頂部常駐,之前這兩個功能確實也沒那麼願意打開,現在開啓方便多了;

右下角原先的“特效”按鈕拆分爲“美顏”和“濾鏡”兩個按鈕;

這次支持了5x無損變焦,5x變焦按鈕也常駐在下方,在滑動變焦輪盤時,下方也會出現0.6x / 1x / 2x / 2.6x / 5x幾個常用倍率;

功能方面,14有的15基本都有,14新的電影模式被放入了更多菜單裏。

爲什麼我說“基本都有”,因爲微電影模式在15上已經沒有了,可能還是沒什麼人用……其中較爲實用的前後雙景被獨立出來。

新加入了街拍模式替換了原來電影模式的位置,其中汽車搖攝、超級取景框都是街拍場景非常實用的功能。

右側有一列景深範圍可選,可以快速確定切換焦距;

下方可快速切換23mm / 28mm / 35mm / 50mm / 85mm幾個常用焦段。

專業模式下支持了選擇、保存和導入參數預設、萬物追焦功能在專業模式下也可以用了;

人像模式不再是固定的半身/全身模式,直接把23mm / 35mm / 60mm / 75mm幾個焦段給你自己選了;

錄像模式(包括專業錄像模式)加入大師開拍功能;錄像從前代最高8K @ 24fps升級到8K @ 30fps;

取消了前置拍照的“經典 / 質感”模式選擇;

音源變焦改爲了音源追焦,還沒搞清楚是改名還是升級了功能;

這代徠卡水印機型字體稍有調整變化。

在2.6x~5x的長焦鏡頭區間拍攝微距時,支持開啓景深擴展,類似14 Ultra上的景深融合,藉助多鏡頭合成擴展畫面景深範圍。

另外,相冊的編輯組件升級了,除了加入AI分類並集合了五個功能(畫質修復、AI擴圖、魔法消除、魔法換天、AI形象),支持HDR編輯應該是最大更新了;裁切支持智能裁切;增強中新增支持調節光感、噪點。

續航:小屏機短板變長板,直追6000mAh

說實話,小米這幾代小屏機用下來,續航雖然不差,但受限機身大小,屬實沒辦法給我這種重度用戶安全感。

尤其是和其他6.7寸的大屏手機換着用或者同時做主力一對比,一直到小米14我都還覺得遺憾。

但這次標準版雙管齊下,一邊是5400mAh的小米金沙江電池下放開源,小米澎湃P3智能快充芯片和澎湃G1電池管理芯片優化表現,一邊是驍龍能效暴提節流前面也看到了,我原本以爲能做到去年主流水平就知足了。

結果……咱直接上測試就知道。

全程默認刷新率、50%亮度、50%音量、單卡開啓5G、連接Wi-Fi下,進行如下續航測試。 1小時30分鐘長視頻(嗶哩嗶哩) + 1小時30分鐘遊戲(原神、王者榮耀全高) + 1小時信息流App(15分鐘知乎、15分鐘微博、15分鐘小紅書、15分鐘酷安) + 30分鐘短視頻(抖音) + 30分鐘音樂外放 + 15分鐘高德導航 + 15分鐘微信視頻 + 15分鐘微信語音 + 15分鐘微信聊天朋友圈 + 10分鐘電話通話 + 5分鐘淘寶購物 + 5分鐘美團 + 5分鐘1080p@60fps視頻錄製 + 5分鐘拍照,共計6小時30分鐘,剩餘電量50%。

要知道,年中我測過續航最好的6.78英寸機型——iQOO Z9 Turbo,用的6000mAh電池,測下來可是剩49%,小米15直接一躍成了目前我測試過續航最好的機型了。

繼續用到1%,即使不那麼嚴謹按照夜間+間歇待機9小時扣除,總亮屏時間也能達到13.5小時了,要知道去年5300mAh的14 Ultra按這個標準總亮屏時間也就是9個小時出頭。

電池大了790mAh,90W快充功率不變,充電時長肯定要更久一些,不過完全在主流水平上。

實測1%到100%有線充電時間在45分鐘之內,大概比小米14半小時充滿多出15分鐘左右。峯值功率達到了75W。

新增的電池健康保護功能不同於之前的智慧充電保護,是直接把電池限制在80%暫停充電。對於不常出門、愛遊戲愛導航等不愁充電,但又過度擔心電池壽命的用戶可以直接打開,一般人還是隻開智慧充電保護就好了。

支持50W無線秒充,無線正向充電也加入了模式切換,可以選擇靜音模式,還可以設置靜音模式生效時間,但需要搭配小米支持這一功能的無線充電器使用。

新增低溫超級續航功能開關,可以在環境溫度過低時限制性能,延長續航:通俗來說有點像電動車,速度越快耗電越快,冬天更明顯。

系統:AI化、兼容果只是表象?

小米15出廠搭載了小米澎湃HyperOS 2.0,基於Android 15,內置谷歌GMS基礎服務。

說起各家今年的系統,概括總結關鍵詞第一的就是AI。AI太火了,包括蘋果在內的所有廠商都在擁抱AI。

有的廠商要把所有手機都加個AI前綴,甚至還有搞抽象說自己不再做手機而是AI終端的……

但實際到手之後呢?有幾個用戶真正覺得AI徹底改變了他們平時使用手機的方式了呢?

我覺得小米這次對待AI的態度比較得當,沒有全網宣發AI,但也沒有完全不提AI——因爲即將升級全場景AI智能助理的小愛同學,就是人們最熟悉的AI體。

小米15系列出廠並沒有搭載超級小愛,還是上一代的大模型小愛,主流的大模型智能助手功能都有;

但等不了幾天了,12月就推送了,不過我的小米14已經升級了帶有超級小愛的Beta版系統,可以前瞻一下。

AI動態壁紙倒是已經安排上了,找了個海邊的圖,這視頻效果真的以假亂真。

當然你不喜歡AI生成的話,現在也支持自定義設置視頻動態壁紙,還能一鍵和來電秀打通。

行程助手、小愛建議這些AI功能也越來越完善了,只能說小米還需努力,但已經越來越好了不是嗎?

與此同時,蘋果的AI(啊不,人家這個A是Apple,蘋果智能)卻因爲監管原因暫緩進入大陸市場,“趁果病,要果命”給了國產廠商一個很好的搶蘋果用戶的契機。

所以,各家也在努力做一些適配蘋果生態的功能,包括兼容蘋果iWork格式文檔、兼容實況照片並和主流平臺談適配、Mac平臺的同步互聯軟件等新特性。

小米一直被不少網友稱爲“蘋果最佳配件商”,因此在這次HyperOS 2中上面這些特性一個不落的全部安排上了。

互聯軟件需要在一個Wi-Fi下,實測開熱點也可以,不過如果能簡化這個操作就好了。

妙享桌面延遲表現在0.1秒,雖然優化挺好的,但這個連接方式還是要看Wi-Fi的質量。

測試得上點壓力,隨便找個Pages文檔、Numbers表格、Keynote幻燈片測試超級文檔都能打開,和廠商的託有啥區別?

直接找了個35000行以上的Numbers表格壓力拉滿,之前在OPPO上打開失敗,在小米15雖然卡在打開加載界面,但點擊右上角的下載之後,就可以直接看了。

但我覺得,這些只是表象,畢竟別家也做了。

回頭來看小米這次發佈會,HyperOS 2一直講的是技術方面的內容,自研底層技術平臺HyperCore就是核心,反而新功能的篇幅相比別家少了不少。

而1.0系統就亮相過的HyperConnect和HyperMind,只是這個大框架中的一部分罷了。

我接下來給你復讀帶來的各種速度性能提升嗎?沒啥意思。

注意,HyperCore是適配到高通平臺來的,是不是意味着它原本不是給驍龍準備的,那是給誰?

我講到這兒,你大概就明白小米的野心,以及小米HyperOS 2的意義了。

說回系統,分享其他的一些細節變化吧。

默認dpi從400變爲369了,顯示內容大小更大,但是顯示的內容會少一些,可以自行在開發者選項修改;

還有就是之前很多朋友講到的動畫,負一屏有甩尾動畫,通知中心、控制中心有從上方的展開動畫。

小米15的UI似乎更精緻了,同樣是2.0系統,小米14的通知欄滑動到上部時沒有動態模糊。

系統App左上角標題字體加粗,設置等App改爲了卡片分割形式;

桌面上即使有時鐘,現在左上角依然還會有一個,爲的是狀態欄下拉時時間能和右上角的圖標一樣連貫過渡;

不太習慣桌面佈局的改變,現在的緊湊模式變爲了5x9太擠了,我只好用回了4x7的標準模式;

通知中心在通知上左右滑動都可以清除了,如果要切換控制中心需要在空白處滑動;

通知中心音樂控制加入了歌詞紅心等按鈕適配;

控制中心加入CarWith、運行中的應用、對話翻譯、實時字幕的開關功能;

控制中心的音樂卡片支持長按展開,亮度、音量也都支持長按展開,亮度展開後可開關自動亮度、深色模式、護眼模式,音量展開後就是音量鍵調節那個展開菜單;

小米互傳同賬號體驗優化,支持同賬號永久開啓小米互傳;

時鐘App計時器加入了最近幾次計時時長的快捷按鈕;

相冊App全新界面我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似乎吐槽有點多,真就對標蘋果了;

日曆App加入底欄,可以切換月 / 三日 / 檯曆視圖;

萬能遙控App改版新UI界面,重繪了許多圖標;

文件夾改名和“今日推薦”開關入口改爲了長按文件夾編輯當中;

應用信息中的應用管理措施被分進了“鏈式啓動管理”和“安裝未知應用”權限中;

支持關閉鎖屏長按編輯樣式了;

……

細節:短焦變超聲波指紋,全球無憂22頻

上一代給小米14挑刺的時候,包括我在內不少人都提到了短焦指紋——說實話,這個機身大小沒啥問題。

結果今年直接給標準版都上了超聲波指紋我是沒想到的,關了動畫甚至輕碰就解鎖了,暗光也不瞎眼,不怕油不怕溼,慢動作看一下有多快。

指紋測量心率的功能因爲原理改變就不再支持了。

當然,目前唯一不友好的點是有點怕貼鋼化膜。

我個人是沒有任何影響,早已經習慣軟膜了,而且技術總在進步,當年第一代屏幕指紋不也是很挑貼膜嗎,出貨量大了配件廠自有新的方案。

新的主動視覺感知功能,其中極速掃碼開啓後,在手機桌面拿起手機對準二維碼,就可以直接快速掃碼——和華爲那個智感掃碼相似又相反,這個是你掃別人時使用,不會造成誤會更實用一些。

NFC支持eID,暫不支持數字人民幣硬錢包;

紅外遙控、X軸線性馬達、隱藏式雙揚聲器、USB 3.2 Gen1 5 Gbps且支持DisplayPort顯示輸出、氣壓計這都不會少你的,和小米14差不多就不贅述。

亮點在網絡上,Wi- Fi 7 + 後續OTA支持藍牙6.0那不用說,在5G頻段上結果還藏了驚喜

一開始有人想帶節奏小米支持頻段少,結果沒搞清楚這次小米15的頻段支持,造謠通稿說是17個還沒有n79,直接反向帶貨了——小米15支持22個5G頻段:n1 / n2 / n3 / n5 / n7 / n8 / n12 / n20 / n26 / n28 / n38 / n40 / n41 / n48 / n66 / n77 / n78 / n80 / n81 / n83 / n84 / n89。

n79肯定是大家都用不太上,所以大多廠商也都沒給配,可小米15 Pro有啊,23頻可是國產支持最多頻段的,你會單獨因爲網絡頻段支持衝嗎?

總結:這次我真不知道咋挑刺,你們來

到這裏,你馬上就要看完這篇近萬字體驗長文了,感謝你看到這裏。

放在前代小米14上,我還能硬找出幾個可以後續升級的點,但這次我覺得小米15已經接近完美了,它就是包括iPhone在內我心目中最佳的小屏機型。

前代最大遺憾——續航已補足,我這種重度用戶也能妥妥用一天,沒有明顯的硬傷了。

友商都要造謠發通稿說小米15是17個頻段,說明真不好找問題了。

要不,繼續鞭策金凡?另外,50W無線充雖然已經小屏領先了,但下一代要不試試80W?

因此,小米逐漸也會成爲蘋果用戶的換機考慮之一:

如果之前蘋果用戶只是買買小米的配件,小米無非是賺點配件錢;

但當蘋果不造車,小米SU7專門做了針對蘋果用戶的功能和優化呢?

當蘋果沒有自己的智能家居家電,HomeKit平臺支持的設備在國內又不那麼普及呢?

如果這三點都是事實呢?第一點不解釋了。

超過40%的小米智能生態用戶爲蘋果手機用戶;小米SU7車主中,蘋果用戶佔比51.9%。

你說的對,但這是不是扯太遠了,和小米15、澎湃OS有什麼關係呢?

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後兩個(車、家)已經拉來了大量蘋果用戶,澎湃OS就是連接小米智能生態的基座,因此HyperCore的智能互聯部分,纔是小米在吸引蘋果用戶換機時,領先其他廠商的殺手鐧。

不是說其他廠商智能互聯技術不行,這幾家主流廠商都有能力搞這套東西,但房子建好了總是要有人住的吧?

小米這套新房已經有不少房客OTA入住了,還建在地鐵口往來人不斷,心動的人只會更多。

小米14熱銷除了產品力本身足夠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小米造的車大賣了,足以證明這個敘事邏輯是行得通的。

換個思路開腦洞,小米會不會今後升級幅度也要“對標iPhone”?

畢竟,iPhone標準版的綜合影像體驗、快充、散熱,甚至指紋這種細節都還沒趕上,可以再擠幾年牙膏,小米15直接都給那麼頂了,後面還有哪些我也想不太出來了,留給評論區你們挑刺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