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君究竟在堅持什麼

近些年網上衝浪一直能見到認爲荀彧“心懷漢室”或“爲潁川士族計”的說法,個人認爲這都是片面的。

荀彧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戰略家】,定位就是張良,負責形勢與路線。

“王佐之才”是什麼意思?“王道”是儒教的路線,它要求統治者恢復農業生產,組織流民,攻擊盜匪,興修水利,宣教儒學,自然而然會形成碾壓流寇軍閥的經濟和人口優勢,立於不敗之地。

而“王佐之才”就是說荀彧深諳這套路線的執行細節,也說明他很早(20多歲)就有參與天下紛爭的野心了——這怎麼會是漢臣?他一舉孝廉參加工作見到的就是董先生了。

民之於徙,甚於伏法,死在家裏好歹不用苦難行軍,荀彧爲什麼堅持要將宗族遷徙走?還不是篤定大爭之世正在到來,且自己對此有很多想法。

袁紹袁術兩兄弟精於末世陰謀,雖然“四世三公”的名頭響亮,但終究不是荀彧能發揮才幹的地方,荀彧也認定袁紹治下的王朝末期崩潰趨勢無法扭轉,轉投曹操——曹操其實也是矮子裏面的將軍,要知道,劉先主當時還在做劍俠,帶着饑民雜胡去北海鋤強扶弱平定叛亂。(叛亂與平叛,正邪其實沒有那麼分明,黃巾起義一方面有上至朝廷下至宗教的參與,另一方面也是漢末饑民的垂死掙扎;而這種叛亂造成了更嚴重的社會崩潰,到人相食的程度,想要扭轉這種趨勢,就需要平叛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同時也是腐朽政權的爪牙)

劉備在自己的一縣之地搞墨式統治,又跟隨公孫瓚袁術對抗袁紹曹操,又轉戰徐州——這在荀彧眼中恐怕就是個戰略白癡,往青州這個黃巾起源地鑽,搞得跟勇者一樣,死裏逃生,下次還敢。

曹操在兗州崛起的過程中,(逆時針算)關中有董卓,河內還有張揚等諸侯;南陽有袁術/張繡,背後是襄陽的劉表;汝南有黃巾軍;揚州有袁術;徐州有陶謙;青州有黃巾軍;冀州有袁紹;流寇有呂布、幷州黑山賊等;自己手下也有造反鬼才陳宮等人。

荀彧在每個方向都有表現:

對於張邈陳宮是第一時間找夏侯惇殺人;(所以夏侯惇可能是長期負責內衛和機要的)

對於幷州推薦了杜畿任河東太守,成功穩固了幷州腹地和東西交通要衝;

對於豫州方向的郭貢則是外交攻勢;(郭貢本就沒有攻城信心,隨後整個人就消失了)

對於呂布則是要求曹操以建立根據地的心態集中力量先擊敗,戰略直指兗州的農業和人口,算定呂布的流寇性質無法跟曹操爭奪兗州,會自動崩潰;(呂布果然因爲溫飽問題崩潰了)

對於袁紹則是主張對抗,但必須緩圖,(袁紹則在戰略上正確地選擇了急戰)史書上說的那些儒教原因不必理會,真實原因是曹操治下的農奴生產開始恢復了,而袁紹治下則是舊東漢的持續崩潰。

荀彧建議先給袁紹跪下,再讓鍾繇拿朝廷的權威去安撫關中的十部流寇,集中力量吞併張繡和呂布,再回頭和袁紹翻臉。

在官渡之戰中他準確預言了袁紹麾下士族的矛盾和戰場的形勢,這也證明荀彧確實對舊東漢式的組織十分不屑,不可能是什麼冰清玉潔的東漢遺老。(我寧願信司馬孚,他至少演滿90年)

戰場上曹軍數次奇兵突襲都沒能挽回戰線向南轉進的趨勢,連曹操都覺得打不了的時候,是荀彧敏銳地發覺戰場形勢已經讓前期優勢失去意義了,一戰定勝敗的時機來了,實際上曹操當時可能真的只剩下這五千精銳了。(比喻爲楚漢滎陽成皋,霸王也是攻至極限,撤軍就是潰散)

最後也是荀彧力主蕩平袁紹殘餘勢力再選擇南征劉表。(曹操則總是盯強敵,怪不得跟劉備有共同語言)

對於黃巾不用多說,收納流民恢復農業是荀彧的基本路線;

對於徐州他是極力勸阻,認定徐州豪強會因爲屠城血仇團結,放棄兗州攻打徐州,很大概率自己淪爲流寇崩潰,即使僥倖攻下,也無法治理;(後來曹操對徐州的掌控力一直很弱,這也證明了荀彧的明智)

對於袁術有聯合劉繇一同攻擊的設想,實際執行中劉繇變成孫策,呂布曹操也先後擊敗了袁術;

對於張繡有與曹操討論會戰地點的書信;

對於河內諸將是極力主張武力從他們手中迎奉天子,確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掌握東漢朝廷權威,在這裏荀彧是曹操開府的激進倡導者;(至少他是個實用主義者,並不像很多人聲稱的那樣是個冰清玉潔的理想主義工具人)(後來河內諸將也被曹操迅速蕩平)

對於董卓是認定他的統治將很快崩潰,因爲他的行爲讓他的組織度在亂世中二階加速下降;

荀彧是東漢朝廷的萬歲亭侯、尚書令,他與曹操有矛盾是必然的,他多次不贊成曹操的冒險行動和竭澤而漁的行政,這一點在【復置九州】這一事件中體現得最爲明顯,曹操想要將冀州改造爲自己家族的基本盤,託古要求擴大冀州的範圍,實際上也要徹底清算袁氏門生故吏,從上到下的資源、土地、行政、商路和軍隊都要換成曹操自己的人。

而荀彧則是認爲天下平定前不應該發佈這樣的政令,會導致四方諸侯考慮自身利益堅持對抗曹操的統一,很多人聲稱荀彧作爲潁川士族,肯定是基於門閥利益決策,但這與他一貫的思維行爲事實不符,顯然是小人之心。

荀彧在這裏的觀點很難說是對是錯,這確實與他一貫的王道思想有所違背,(後來曹操境內也頻繁發生叛亂,這顯然跟清算中止有關)但爲天下統一的形勢讓路也是符合他作爲戰略家的眼光的。

在荀彧的戰略眼光中,洛陽乃至中原的統治者,是很容易平定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割據勢力的。他和荀攸在南征之前(207年)實際已經淡出曹操的中樞了,跟劉備在夷陵之戰隨行的都是中生代將領謀士一樣,曹操南征事實上也是四方留守了很多前期重臣,結果打出赤壁的大敗。

此時荀彧應該說還是在堅持自己的戰略構想的,而曹操則已經悄然轉變——他已經不希望一統天下,至少在有生之年不希望,轉而希望先稱王。

而荀彧反對曹操晉爵反對了很多年,曹操表荀彧爲三公很難說不是想讓他支持自己晉爵。荀彧的心態在這裏很難推測,這也是很多人聲稱他一定是心懷漢室,作爲東漢士族和曹操霸府的最大公約數,想努力維持均衡。

荀彧活了49歲,28歲投奔曹操,44歲淡出,一共16年,而去世前反對曹操晉爵就持續了五年,堪比丁夫人因曹昂之死與曹操的訣別。直到赤壁罪人董昭(郭嘉死後是他繼任軍師祭酒,曹操赤壁大敗後哀嘆郭嘉,勸進前董昭消失了整整五年)莽勸進,荀彧還是堅定反對,曹操急了拉他來南征軍中,直接不祿。

荀彧從復置九州事件開始,一直反對曹操晉爵、擴大直轄。從曹操積極統一全國到一心篡位都是一樣。應該說他的思路是一貫的,但他究竟在反對什麼其實很不好說,單純認爲荀彧“心懷漢室”或者“爲士族計”是站不住腳的,他既不忠於漢室又不屑於於士族。

可能最終的答案還是得從這段找:

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績,教化征伐,並時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猶舉民能善教訓者,叔孫通習禮儀於戎旅之間,世祖有投戈講藝、息馬論道之事,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今公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國難方弭,六禮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誠仲尼述作之意;顯制度於當時,揚名於後世,豈不盛哉!若須武事畢而後製作,以稽治化,於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論六經,刊定傳記,存古今之學,除其煩重,以一聖真,並隆禮學,漸敦教化,則王道兩濟。

這是荀彧自己的發言,被裴松之拿來放在荀彧一生總結的地方,我認爲是很有道理的,曹操墓的考古確定東漢末年儒學的興盛,而荀彧對於“王道”的追求應該是全始全終的。一方面來說,讓他作爲東漢朝廷中樞協助曹操篡位確實是宗教禁忌;另一方面來說,舜作爲儒教戰神,和漢太祖世祖一同拿來作爲對曹操的期望,荀彧是支持曹操稱霸的,但要求曹操必須同步匡正社會秩序,這一點曹操一直沒有做到,李世民評價曹操“萬乘之纔不足”,荀彧所反對的,很可能就是曹操在內政上的諸多亂命。這是無德,自然不能強行稱帝。

荀彧不是不支持禪讓,只不過根據儒教經典,禪讓需要遵守基本法。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