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之王3》:“黑暗”的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羅蘭啊,羅蘭,

你是帝國的光輝,

你的勇氣和忠誠,

如星辰般閃耀。

————《羅蘭之歌》


《十字軍之王III》(英語:Crusader Kings III,又譯作“王國風雲III”)是由Paradox Development Studio開發,Paradox Interactive發行的一款以中世紀爲題材的大型戰略遊戲。是2004年發行的《十字軍之王》和2012年發行的《十字軍之王II》的續作。


Paradox


作爲著名大戰略遊戲公司Paradox(p社)的系列“四萌”之一


Crusader Kings Ⅲ


衆所周知,“四萌”有五個


《十字軍之王III》以其獨特的遊戲機制將自身與其他戰略遊戲區分開來,遊戲更注重角色扮演與家族管理,更有相對複雜的宮廷與內政系統,動態的歷史事件也讓遊戲體驗大大增強。但你的終極目標不是控制多麼龐大的帝國,因爲再龐大的帝國也有崩潰的一天。你需要的是在遊戲結束時間(公元1453年)之前,更努力的讓自己家族開枝散葉,讓你家族的美名從愛爾蘭到契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芒斯特,夢開始的地方


從芒斯特開始,到最終讓布里安家族、達爾-加什宗族成爲永世傳奇,相信這是許多新手玩家所遊玩的經典回憶。



身爲諸多帝國皇冠的持有者,在確保我的家族將千秋萬代永垂不朽時,穩坐王位的我突然想到一件事。

有我如此賢明的帝王統治,我的人民們臉上應該時刻都洋溢着幸福纔對。



這裏的奴隸似乎也正是永遠幸福。



我又想起了一路過來自己的離譜操作。



中世紀,這個時代,好像真的黑暗到無可救藥了。

但黑暗真的僅存於這個時代,或者說,黑暗,是獨屬於這個時代的“桂冠”嗎?


中世紀是何時代


首先,如果要討論中世紀,我們要先了解中世紀到底指的什麼時代。

中世紀末期,有人開始將人類歷史劃分爲古代、中世紀和近代,即建立在15世紀宮廷宣喻官中普遍流傳的三分法基礎之上。

在較爲模糊的區分中,弗拉維奧·比翁多於1439年開始撰寫的《自羅馬帝國衰落以來的歷史》,是首次將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一段時期稱爲“中間時期”的作品之一,即自410年哥特人佔領羅馬開始到他生活的年代爲止。

雖然大致確定了中世紀的存在,但關於中世紀的結束時間卻至今依然存在爭議。

一般認爲,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着中世紀的開始,被稱爲蠻族的日耳曼人開始逐漸登上歐洲歷史舞臺。然而,對於中世紀的結尾卻有不同的說法:一些人認爲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另一些人認爲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有一些人認爲是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



第一種說法更被史學界認可。遊戲也於1453年結束。

而傳統的三分法又將中世紀分爲早期(公元5世紀末至公元10世紀左右),盛期(約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末

),晚期(約公元14世紀至15世紀末)。

在遊戲中,將早期中增入了一個“部落時期”,以對應部分部落制國家的發展歷程。


更熟悉的年代

爲了讓中世紀的年代更加直觀,我們可以同向對比中國。

公元476年,中國大地上南朝宋和北朝北魏兩朝對立,距離420年東晉滅亡已經過去56個年頭,而離589年南北朝結束還遙遙無期。


公元476年


公元1453年5月29日的清晨,當由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格魯吉亞人、庫爾德人等民族共同組成的奧斯曼大軍湧入滿目瘡痍的君士坦丁堡,或者說伊斯坦布爾時,中世紀這段幾近千年的歷史最終落下帷幕。


他將如閃電般歸來


上帝不允許我在沒有帝國的情況下像皇帝一樣生活。

當我的城市淪陷時,我也會隨之倒下。

誰想逃,就讓他自己去吧,誰準備面對死亡,就請他隨我一起。

——君士坦丁十一世想對逃跑的人說


君の名は


景泰四年,也就是公元1453年,中國正處於明朝統治時期。三年前,明英宗在1449年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朱祁鈺登基爲景泰帝。

自476年開始至1453年結束,中國先後經歷了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元朝,明朝,此時期可謂時間跨度之長,時間經歷之久。

所以細細想來,我們能隨意的將人類文明史中佔據如此長久的一個時代隨意的歸類爲光明與黑暗嗎?


中世紀的黑暗


獵巫運動

BBC《糟糕的歷史》


關於中世紀的黑暗體現在哪些地方,我想信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諸如“獵巫運動”。

獵巫運動是指在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特別是15世紀末至17世紀期間,歐洲和北美洲發生的大規模迫害和處決被指控爲巫師的人。這一運動涉及廣泛的社會恐慌、宗教狂熱和法律審判,導致了成千上萬的人被審判和處決,其中約75-80%的被指控者是女性。

這一比例在一些地區甚至更高。而年老的婦女特別容易成爲指控的目標,尤其是那些貧窮、孤獨、或在社區中邊緣化的人。

許多人將獵巫運動與中世紀混淆,可能是因爲中世紀的宗教迷信和迫害異端的行爲廣爲人知。但實際上,大規模的獵巫活動在中世紀晚期纔開始,並在中世紀結束後(15世紀末)達到高峯。

1484年,教皇英諾森八世發佈《巫術通諭》,授權教會官員調查和審判巫師。1486年,海因裏希·克雷默和詹姆斯·斯普倫格出版了《女巫之錘》,成爲獵巫運動的重要指南。如果按照1453年作爲中世紀的結束,那其實大規模的獵巫運動真正展開已經距此三十餘年了。

對獵物運動的解釋,是因爲這一時期的歐洲經歷了瘟疫、饑荒、戰爭和社會動盪。人們試圖通過尋找替罪羊來解釋這些災難,巫師被認爲是這些不幸的罪魁禍首。而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歐洲社會普遍相信巫術和魔法的存在,巫師被認爲能夠與惡魔訂立契約,施行害人的魔法。

而其中比較關鍵的一個原因則是因爲16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反改革運動導致了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激烈衝突。各派宗教勢力強調對異端和巫術的鎮壓,認爲巫術是對基督教信仰的威脅。


宗教


深居羅馬的教宗也能把手伸進我的口袋


說到歐洲中世紀,那麼不得不提的就是基督教。關於基督教,我們事實上一般說的都是基督三大教中的天主教,因爲中世紀西歐大多數國家都信仰天主教,如當時的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意大利諸城邦和國家,西班牙等等。

中世紀的“黑暗”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宗教對社會生活和思想的嚴密控制上。教會不僅掌握了宗教事務,還深深影響了政治、法律、教育和科學,壓制了許多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因爲自丕平獻土後,教權開始逐漸挑戰王權的權威,教權與王權的對壘導致了頻繁的政治動盪和戰爭,使得中世紀社會缺乏穩定和安全。封建割據現象嚴重,地方領主與中央權力的對抗加劇了社會的分裂和混亂。教會爲了維護權威,對異端和巫術進行了嚴厲的迫害,導致大量無辜的人被審判和處決。經濟困難、瘟疫和饑荒等社會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人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中。

而臭名昭著的宗教迫害更是中世紀的常客。


十字軍對阿爾比人的屠殺


如阿爾比十字軍,是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爲剷除法蘭西南部朗格多克的卡特里派所發動的長達二十年的軍事討伐。1208年,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十字軍鎮壓卡塔爾派,將他們視爲對正統教義的重大威脅。十字軍在南法各地展開屠殺和焚燬行動,不分男女老少。1209年,在貝濟耶,十字軍殺死了估計多達2萬人。


又比如更加著名的聖女貞德


抱歉,放錯了


聖女貞德


貞德是出生於法國農村的少女,13歲時聲稱在村後大樹下受到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的“天主啓示”,要求她帶兵收復被英格蘭佔領的法國失地。1429年,她解奧爾良之圍並促使查理七世加冕,成爲法國女英雄。1430年,她在貢比涅被勃艮第俘虜,隨後被英格蘭以重金購得並由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魯昂處死。1450年代,貞德的母親說服教宗重新審判,貞德於1456年被**。

其實宗教迫害不僅僅發生在西歐,同時期的其他國家也有所體現。

如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時期,穆斯林統治者對異教徒增收的“吉茲亞”,即人頭稅。

12世紀末古爾王朝的將領穆罕默德·古爾在征服北印度的過程中,摧毀了大量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廟,建立清真寺和***宗教學校。

公元841-845年,發生了“會昌法難”,即唐武宗滅佛。唐武宗發佈詔令,開始大規模的佛教迫害行動,拆毀寺廟、焚燬佛像和經書,迫使僧尼還俗。同時,他也對道教和景教(基督教的一個分支)進行限制和打壓,但主要目標是佛教。


道德習俗


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家的繪畫,一個老人把他年幼的女兒帶給他們的封建領主。


而有關黑暗的討論也離不開性的自由。初夜權是指在封建社會中,領主對其領地內的新娘在新婚之夜擁有性權利的習俗或權力。雖然初夜權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和傳說中,但歷史學界對其實際存在性存在爭議。

中世紀的歐洲實行封建制度,領主擁有對其領地內農奴的廣泛控制權,包括土地、勞動和生活等方面的支配權。儘管有傳說和文學作品描述初夜權,但在現存的法律文獻和史料中,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一習俗在歐洲中世紀普遍存在或被合法化。

作爲一種性剝削,大多數學者認爲,這類現象更多是局部的權力濫用和特定時期的社會亂象,而不是系統性或制度化的權利。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着類似的說法,只不過因爲權利構造的不同,有時候並不需要特定的初夜權制度,領主、地主、酋長、皇帝等權利高層就可以使用類似權力。


哈布斯堡家族特有的“哈布斯堡下巴”

許多人對中世紀貴族盛行近親結婚感到不適。雖然對經常用下半身思考的ck玩家們來說,這樣的好處不言而喻。但無論是爲了政治聯盟還是保持血統純正,現實中並不會觸發“純血”或“貴族血脈”的特質來緩解因爲近親結婚而導致的畸形。


  • 無情的繁殖機器


    作爲古代穩固權力的一種手段,無論是西方的貴族還是東方的門閥,近親結婚在歷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鞏固家族內部的團結,還可以確保權力和財富不外流,維持家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無法用現代的道德觀念去評判不同歷史時代的人物和他們的選擇。畢竟,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生存環境,這些背景決定了人們在當時做出的決定。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看待歷史。


    中世紀還有些什麼


    作爲一個跨度達千年的時期,中世紀當然也有其獨特的文化瑰寶。


    教堂建築

    中世紀的教堂建築藝術獨具特色,代表了那個時代宗教與社會的深刻聯繫。這些教堂通常採用哥特式和羅馬式風格,展現出宏偉的結構和精細的雕刻。高聳的尖塔、飛扶壁和玫瑰花窗等設計元素不僅突顯了建築的壯麗,還象徵了人們對神聖的追求與敬仰。內部的彩色玻璃窗、壁畫和雕塑不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承載了聖經故事和宗教教義,使教堂成爲中世紀文化與信仰的中心。


    遊戲《刺客信條2》中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從1296年由建築師阿諾爾福·迪·坎比奧設計開始,到穹頂在1436年正式完成並進行了祝聖儀式,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造歷時將近140年,而外部裝飾和其他附屬建築(如正面和門廊)繼續建造了數個世紀,甚至直到1887年,教堂的正面才最終完成。


    遊戲《聖殿春秋》中的王橋大教堂


    尖拱、飛扶壁和肋拱頂,再加上絞盤、滑輪、吊索等工具的使用,使得中世紀的教堂建築在建築領域“遙遙領先”。這些獨特的建築結構和複雜的施工技術,無論是在設計還是在數學理論的應用上,都展現了極高的智慧和藝術水平。在石匠、木匠、玻璃匠、雕刻師和畫家等工匠幾十上百年的努力下,一座宏偉的教堂才能最終拔地而起,成爲歷史和藝術的瑰寶。


    大學


    歐洲中世紀誕生的大學是現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它們奠定了許多今天大學仍在使用的學術傳統和結構。

    如1088年建立的博洛尼亞大學、1150年左右建立的巴黎大學、12世紀早期建立的牛津大學、1160年左右建立的蒙彼利埃大學、1209年建立的劍橋大學等等,

    中世紀大學首創了學位制度,如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這些學位象徵着學術成就的不同層次,成爲現代大學沿用至今的重要制度。學位授予儀式和學術服飾(如學位帽和長袍)也源於中世紀大學的傳統。此外,中世紀大學將學科分爲文法、修辭、邏輯(藝術學科),以及神學、法學和醫學等。這種學科分類方法逐漸演變爲現代大學的學科體系,現代大學的文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分支機構均可追溯到中世紀大學的學科設置。


    音樂


    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禮儀音樂(亦稱爲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中世紀音樂的種類包括獨唱聲樂,例如額我略聖詠(格里高利聖詠)和合唱音樂(由多個歌手同時唱歌的音樂)、獨奏器樂、以及同時使用人聲和樂器的音樂(人聲通常配合樂器伴奏)。

    就音樂類型來分主要還是分爲宗教音樂(格里高利聖詠,彌撒曲,奧爾加農)等,以及世俗音樂(吟遊詩人音樂,民間舞曲等),使用維耶尓琴,魯特琴,豎琴,長笛等樂器。而在部分遠離中心歐陸地區也有其獨特風格,如北歐音樂( 康特勒琴,哈登角琴等),凱爾特音樂(凱爾特豎琴,蘇格蘭高地大風琴,哨笛等)。

    中世紀的多聲部音樂形式爲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奠定了基礎,而舞曲,彌撒曲等音樂形式也進一步發展,記譜法的出現也對古典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世紀的音樂創新和理論發展爲後來的音樂在形式上不斷豐富。

    不止古典音樂,中世紀音樂在而今的許多遊戲中其實也都有體現。


    上古卷軸


    博德之門


    巫師


    許多架空世界的類中世紀背景遊戲中的音樂都採用了中世紀音樂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的形式,如果說中世紀音樂比較遙遠,那這些遊戲中的音樂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許多架空異世界的動漫也經常使用具有中世紀音樂風格的中古調式與樂器,儘管可能結合了電子旋律與流行特徵。


    無職轉生


    fate



    文學詩歌


    十日談


    公元1353出版的《十日談》(Decameron)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其寫實主義文學風格,對後來西方文學發展影響甚大。開啓歐洲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之先河。



    神曲(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裏創作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的長詩。《神曲》被廣泛看作意大利文學的經典及世界文學的瑰寶其想像世界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寫實主義和自我描摹傳統。


    還有諸如《羅蘭之歌》,《貝奧武夫》,《尼伯龍根之歌》,《亞瑟王傳奇》等史詩或者詩歌我便不一一贅述了。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也塑造了騎士的理想形象,並促進了騎士精神的傳播和發展,無論是對榮譽、勇氣和自我犧牲的崇尚,還是將榮譽感、忠誠和責任感作爲道德的基礎。作爲價值觀的底色,無論而今是何,騎士精神一向是被稱頌和讚譽的。


    末言

    其實雖然上文對中世紀至今仍有影響的一些文化價值做出部分舉例,但中世紀的制度、經濟等許多方面依然令後人詬病。可歷史不是跳躍的,歷史一段具有連續性的線,沒有時代可以脫離歷史的軌跡單獨存在,片面的描述一個時代黑暗與否是不具備歷史意識的偏見。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


    ”每一位我所重新發現的古代著名作者,都是上一代的新罪證和又一個不光彩行爲的證明。他們不僅不滿足於自己的無恥的無所作爲,還任由別人思想的碩果和祖先辛苦的勞作和縝密的觀察寫就的作品因爲他們令人不堪容忍的忽視而消亡。”

    自十四世紀的彼特拉克提出“黑暗時代”的觀點後,中世紀就被牢牢地打了黑暗的印記。沒錯,如果就現在而言,中世紀的確黑暗無比,喫人的資......喫人的地主,悲慘的農奴,畸形的封建貴族。ck3的遊玩中雖然我是上位者,但偶爾也會突發奇想,不論時代如何改變,不論戰爭如何慘烈,不論王位如何變換——國王永遠是我,而奴隸永遠是他們。

    然而,這種現象並非只發生在中世紀。門閥、豪族等社會階層在其他時代也存在,並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更爲強大。如果把“黑暗”這一標籤應用於中世紀,那麼它也適用於其他時代,甚至不止於中世紀。

    自羅馬帝國崩潰後,中世紀的歷史在學者的筆下就變成了一個“V”。中間或許會有低估,但也絕少不了上升期,因爲文藝復興與啓蒙運動也用不了“技術大爆炸”的說法來強行解釋其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緩慢的積累與萌芽的成長最終才能變成參天大樹。我們無法忽視中世紀在其中的影響地位。

    而作爲“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也急需用中世紀的黑暗來對比文藝復興時期的光明與進步,也就是“以前人之愚昧,凸顯後人之智慧”。這種方法其實在歷史上早已見怪不怪。

    中世紀有其侷限性和挑戰,但它也不乏是一個多變的時代,值得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誇大將一個時代冠以片面的“黑暗”標籤實際上是一種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正確理解時代背景是認可時代人物選擇的關鍵。作爲一款另類的角色扮演遊戲,許多玩家對其中中世紀角色的做法早已司空見慣,甚至抱着“就應該那樣做”的態度。

    我其實向對這些人說——

    沒錯,就該這麼玩。尊重歷史,認可時代,受絕罰私通變態食人通*的謀殺犯野種們,做的不錯。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