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盒狗”风靡中国高校,“有狗了,不想和没狗的人说话了”

纸盒小狗合影 李婧 摄

 

最近,一种手工制作的“纸盒狗”走火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意和想象给每个“纸盒狗”都赋予的独特气质。

或逗趣,或萌系,或霸气外露,经互联网传播在全国高校掀起新的趣味社交。这股热潮让很多成年人不明所以,而学生们却乐在其中。

“纸盒狗”走火高校圈

第一只高校纸盒狗诞生于东北师范大学的李婧同学之手。李婧同学非常喜欢小狗,但受制于集体生活不能满足饲养小狗的兴趣。

为了弥补遗憾她凭借巧手制作了一个“纸盒狗”,并且牵着它出去遛弯、晒太阳。路上的同学见了感到十分好奇,好多人来夸它可爱,在校园里俨然成为了“明星狗”。

“有狗了,已经不想和没狗的人说话了”。

快递盒、纸箱、鞋盒就地取材,经过修剪和涂涂改改,巧妙的拼接粘连,一点点的美术支撑,一只或可爱或逗比,或霸气或搞怪的“纸盒狗”跃然盒上。

操场上、宿舍内、情人路,再普通的场所,也因为牵着“纸盒狗”遛弯散步而变得饶有趣味。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也由此产生共同话题,交上了朋友。

一时间,常常受困于疫情封校、苦逼而无奈的高学子,成为了人人有“狗”溜、处处逢“盒友”额时尚弄潮儿,掀起了一股“纸盒狗”热。

当代大学生称作“Z世代”的主力军,思想开放前卫,追求新潮,高度接纳互联网发展,对社交娱乐有强烈的需求。

“纸盒狗”在高校的走热是大学青年社交的一种趋势和选择。

进入后疫情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泛娱乐社交受阻力较小,年轻人沉浸于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流和热点话题中,很难参与其中。

他们也希望参与互动,渴望面对面的交流,最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纸盒狗”在高校的流行,正好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心理需求。

广东DV现场采访,学生表示“纸盒狗”能带给大家一种陪伴的感觉。

面对疫情、生活、社交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他们尚且无法立即得到一只理想的真实的“宠物狗”,可撸可宠。经过妥协,得到的是一只DIY、充满个性的“纸盒狗”,不能撸,但可以溜。

“遛狗”这一行为,引导人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封闭、自娱自乐走向社交、回归群体。“纸盒狗”的走火反映了在特殊背景之下大学生社交的从众和猎奇心理。

从众心理引导“纸盒狗”走火

学校寝室不能养狗,但95后、00后无法抵抗对狗狗的喜爱。

当东北师范大学的李婧同学手工制作了“纸盒狗”,在校园里溜一圈,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同学竞相模仿,然后同学的同学,传播到各个高校...

这是从众心理。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纸盒狗”交流会,高校举办的“纸盒狗”创意比拼,“纸盒狗”手工制作交流...

这些围绕“纸盒狗”的线下活动带给大学生全新的社交方式,这种趣味十足的社交,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社交生活。

个性“纸盒狗”很猎奇

这些“纸盒狗”或许看起来简单幼稚,却体现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好广泛,喜欢猎奇事物。

娇小可人、突破次元壁的动漫风“犬种”;

霸气忠诚、充满艺术质感的得物“看门犬”;

“麦当劳汉堡~堡堡堡~~,麦当劳薯条~条条条~~”身穿金拱门披风的麦当劳“小狗”;

练习时长两年半、喜欢“唱跳rap”的“只因狗”;

小狗集市:汪汪队开大会。

圣诞风小狗。

看到这些争奇斗艳、眼花缭乱的各式“纸盒狗”,犹如看到创意手工的比拼、一场社交的盛会。

它的意义在一些人看来也许不大,可能还有点怪异,但其中的乐趣,要比宿舍开黑、例行班会大得多。

“纸盒狗”的背后

但纸盒狗毕竟是纸盒,无法替代真正的狗狗,体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狗是一种治愈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意味着陪伴、治愈。

但不是所有人随时随地都能拥有它,"纸盒狗"是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流行物,来得快去得快,切莫过度跟风。

大学生活美好而短暂,如何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是大学生个体需要思考的,也是社会层面需要健全的。

溜“纸盒狗”丰富学生社交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无可厚非。可热度一旦过去,大学生又该寻找何种方式缓解压力、填补社交空洞呢?

所以,如果能参考该事件,寓教于乐地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科研、文化课程等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出图书馆、走出校园,促进学生身心领域的健康健全、德智体多方发展,需要学校、教育部门、政策方面的共同努力。

-END-

感谢关注、充电。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linshiwasd@foxmail.com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