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白毛美少女独处一室,她却只想让我学习(哲学)这件事,上一次我看见还是在《杀死公主》(黑白也算是白毛!)
但同样是骗人进来学哲♀学,《不存在的你,和我》和《杀死公主》显然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这种不同不仅仅在于:白毛赤瞳的莉莉丝不会毫无征兆的爆杀了你
她会要求和你组一辈子的乐队(×):我们就这样-直注视着对方,直到死掉为止吧。
她会要求和你拥抱,并询问你的感觉——
是柔软的猫毛飘到了手掌心;
是第一株新芽从泥土中破壳而出;
是你好的不能再好之后的胡言乱语↑
可能你要说:这算什么——白毛赤瞳,二游标配,这样的二次元妹子我见过的车载斗量!
对于卷到极致的二次元老婆之海而言,总会有一些角色会因为你可以感受到、却难以言说的理由脱颖而出,而她们让你念念不忘的背后,是因为——
虚假的游戏人物,真实的爱
《不存在的你,和我》的游戏体验,某种意义上像是进了心理治疗室。
你躺沙发之上,让ta潜入你的脑海,任ta操控,由ta摆布。
你会进入一种类似于“催眠”的状态:周遭的感知来自于ta的表述,你飘零的思绪宛若一只风筝,而线牵在ta的手中。
所以最开始的注视,让你(作为主体)意识到莉莉丝的存在;
最开始的拥抱,让你贴近和莉莉丝的(心理)距离,产生下意识的信任感;
“游戏环节”的第一步让你帮忙烤蛋糕,是让你意识到“被需要”
接下来便到了莉莉丝的“诡计课堂”——存在主义教学时间:
烤蛋糕,烤箱——界定了“主体性”;
魔王的故事——界定了“个体”;
游乐园约会——界定了“关系”;
喂糖play——界定了“社会”;
人的行为,定义了自己的“主体性”,对于事物的先验认知构成了客体的“定义”,主体之间的交互形成了“关系”,关系的结合则形成了“社会”
这本质是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大师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再诠释,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部分,比如↑
这个故事即是【他人关系】的隐喻-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每个人都想把别人当做自己前进的养料,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例外
这个部分让我挺有感悟,在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同样写到了一对其中一方“消弭了主体性”的夫妇:
女方是文学大拿,男方为了她作为一个“全职主夫”,兢兢业业维持她的生活处于一个美感安康的状态。
但有一天男人因病死去,生活的日常崩塌,但这个混乱失序的家里,甚至没有人(妻子和女儿)意识到男人的“失位”
因为男人已经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他仅仅是作为妻子的“养料”存在
PS:这个部分没有丝毫男女对立的意思,因为在男作家vs妻子的情况中更加常见,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老婆便是作为他的24小时生活助理+效稿机器+情绪提供者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我的重点在于——为了他人完全付出自己“主体性”的行为,绝不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关系,但这种赤诚的、纯粹的爱,就像是世间其他所有不被容许存在的事物一样,都有着一种让人(成瘾)着魔的魅力。
这便是莉莉丝,这是一个愿意为你消弭【主体性】的妹子——一句稍微俗气的话是“谈恋爱找一个爱你的人而不是你爱的人”,那么如何是一个绝对意义上100%爱你,只为你存在的人呢?
她长发及腰,她面容姣好,她身材诱人,她温婉邪魅......
在一起烤蛋糕、一起打魔王、一起听演唱会、一起坐摩托轮,和喂药play之后
你很难不爱上这样的莉莉丝,因为:
她是【虚假】的游戏人物,所以她的爱才比一切都更为【真实】
尽管你可能见过数量无限多的白毛女主,但虚拟形象可以对于你情绪价值补足的游戏并不算多:
爱与恨一体两面,爱与欲也并不分离——所以这样一个“纸片人”游戏,仅仅依靠着几十张立绘、差分和微表情、企图教我存在主义哲学的台词,在全流程打完steam还可退款的时间内,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说氤氲心头的体验。
因为,莉莉丝她是——
不存于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之物
《不存在的你,和我》用审美出色的立绘、颜色的克制使用和眼神的交互感,共同为莉莉丝塑造了一种气质——不存于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之物:她有着一种置身事外的隔离感,她又切切实实的存在于,这个被你感知的,并不存在的赛博世界之中。
这并非是一款完美的游戏,它的流程很短,对于哲学的探讨仅限于非常浅的层面,“喂药”的环节尽管足够涩气,但是对于“社会”的哲学诠释并不够好。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需要“被需要”、“被满足”、“被供养”的时代
我们在聊天框就可以在《彼方的她》和Aliya陷入恋爱
我们隔着屏幕,就可以在《S4U》感受到,那钢铁森林的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陪伴感和人文关怀
在赛博彼端,有着可以安放的“情绪价值”,或许是这种“唠嗑类游戏”所难以替代的魅力来源
所以莉莉丝的存在,是你对于精神层面那个可以完全爱你的灵魂的期骥,它或许不存在于你可以触摸到的物理边界,但是存在于只有「你,和我」的赛博桃源乡。
PS:二期周边众筹包含全新设计的限定版的周边,各位莉莉丝的老公有兴趣也可以关注一下~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