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一些感悟和理解

本人尚且年轻,认识尚且浅薄,不足之处请盒友嘴下留情

序:读完了半本传习录,感触很深,本想读完正本后再写这篇文章,奈何马上该开学了,精力有限,我怕读完后面的反而将前面的部分给忘了,故迫不得已赶在今天写完这篇稿子,所以内容可能不全,请各位多多包涵。

--------------------正文--------------------

阳明的心学理念,本质上是一个“圣学”,即教化众人成圣的学问,核心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名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先说说心即理吧,心,即本心,理,即万物的道理,阳明认为,万事万物的道理本身就在我们的心中,只不过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而已,我的理解如下“每个人出生,都是纯净的个体,在这个环境下,不存在功名争夺,不存在攀比,而随着我们年龄的长大,外界的价值观借由学校或其他主流媒体影响我们的本心,这就使我们的本心产生了”欲望“,谁挣的钱多,谁的学校是酒吧舞,谁是京✌沪✌美✌澳✌,攀比之心与欲望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想要摆脱这种状况。”而阳明在书中给出的方法是“格心”格,即使穷尽的意思,我知道这与朱熹的“致知格物”看起来很像,但这正是先生在书中说的“毫厘千里”的谬误。朱熹的格物,是指穷尽事物的道理,这是在向外求,属于本心之外。而阳明的格心,则是屏蔽掉一切私欲,回归心最本初的样子。可见二者差别。

好的,道理我们讲完了接下来说说具体该怎么做,先生关于“如何做”这一方面,在薛侃录第七条的解释我认为无与伦比,这里直接放上原文,请各位盒友亲身体会

薛侃在锄花间杂草时,顺势问道:“为什么天地间的善很难栽培,恶很难除去呢?”

先生说:“因为人们还没有去培养善或者除去恶。”过了一会儿,先生又说:“像你这样从表面上去看待善恶,就会出错。”薛侃没有理解。

先生又说:“天地中一团生气,就像花草的生长,何曾有什么善恶之分?你想要赏花,便把花当作善,把花间的草作为恶。但是当你需要草的时候,你又会反过来把草当作善。这样的善恶之分,都是由你心中的喜好或讨厌生发出来的。所以说是错误的。”

薛侃说:“这样说来,善恶之间没有分别了吗?”

先生说:“无善无恶是天理的静止状态,而有善有恶是气的动态产生的。不因气而动,自然无善无恶了,这就是至善。”

薛侃说:“佛教也有无善无恶的说法,与先生所说有何区别呢?”

先生说:“佛教执着于无善无恶,便其余一切都置之不理,所以不能够治理天下。圣人讲的无善无恶,只是不刻意为善,不刻意为恶,不为气所动。这样,‘遵循王道’,自然会归于法度天理。也就自然能‘裁成天地之道,辅助天地之宜’。”

薛侃说:“既然草并不是恶,那么就不应该把草去掉了。”

先生说:“这样又是佛、道两家的主张了。既然草成了障碍,把它除掉又何妨呢?”

薛侃说:“这样不又是在为善为恶了吗?”

先生说:“不从私欲上为善为恶,并非全无好恶的区分,若是全无好恶之分,岂不成了没有知觉的人了?所谓不刻意为善为恶,只是说好恶须要遵循天理,不夹杂丝毫私心杂念。这样,就和不曾有好恶一样了。”

薛侃说:“除草时怎样才能遵循天理,不带私欲呢?”

先生说:“草对你有妨碍,依照天理就应当除去,除去就是;偶尔有没有及时除去的,也勿记挂心中。如果你有了一分记挂,心就会为它所累,便会有许多为气所动的地方了。”

薛侃说:“那么善恶全然不在事物之上了?”

先生说:“善恶只存在于你心中。遵循天理就是善,动气就是恶。”

薛侃说:“那么事物到底有没有善恶之分?”

先生说:“在心上是如此,在物也是如此。后世儒生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舍弃本心去追求心外之物,把格物的学问搞错了,成天在心外寻求,最终只能做到‘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薛侃说:“那么‘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呢?”

先生说:“这正是一直遵循天理,天理本该如此,它本来没有私意去为善为恶。”

薛侃说:“但是喜好美色,厌恶恶臭,怎会没有私意在其中呢?”

先生说:“这是诚意,而非私欲。诚意只是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不能掺杂丝毫私欲。因此,有一丝怨愤或喜乐,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豁然无私,才是心的本体。明白了这个,就明白‘未发之中’了。”

孟源说:“先生说:‘草对你有妨碍,依照天理就应当除去。’为什么说这是从表面上产生的私念呢?”

先生说:“这需要你自己的心去体会。你想除掉草,是什么心思?周敦颐不拔掉窗前的草,又是怀着什么心思?”

看完上面这段,相信大家也能够理解天理即本心这句话了吧。这里解释一下名词;义袭而取:类似于突然的良知发现,是一种短暂的致良知的行为;未发之中:我们心中产生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观点,这种状态叫做“中”;表达(对某事物的)观点及情绪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既不会令他人难受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这种境界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

第二部分,便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我知道这听起来很难,但实际上做起来也很难,因为这需要你无时无刻不注意自己的本心,不产生一丝的私欲,而人往往最容易被其他事所分心,所以阳明也给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诚”,即真诚于自己,真成于你要做的这个事情,这看似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我拿自身举例,前一段时间我想要戒色,于是我把jm,eh,某粉色软件全给删了,但是过了不到两天,我却不受控制的找到手机的最近删除,把他们又给下回来了,就这样来来回回持续了一个学期左右,我感觉自己算是废了,于是才读了这个传习录,于是试着对自己真诚一点,“我是真的想戒吗?不,我这只是在贤者时间给自己找的台阶而已,冲完难道不难受吗?难受,但是下次还想冲,忍不住。那你意识到危害了吗?意识到了,冲完以后精神萎靡,手脚无力。你为什么想戒?因为我想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我已经看不下去现在的我了。那你下定决心要戒了吗?我下定决心要戒了!

大家可以看到,这看似是两件事,但其实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本心的谈话,要把自己的”本我“给说服,因为人在很多时候是会做出欺骗自己的行为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对于自己的真诚。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有多久自己没对自己真诚过了。

“诚”之后便是”立志“,确立自己的目标志向,并随时存养于自己的本心,这也是最难的部分,非常考验意志力。需要时时刻刻都存有这个念头,比如刚才那件事,我就要立一个”我一定要劫色“的”志“当然我这是对于其中一件事来说的,阳明的本意并不只是存一小件事,而是存天理,但是我能力有限,真真确确做不到,所以才只拿这一小件事来举例。

立完志,我们便对这件事有一件清晰的认知了,那我我们执行”知行合一“也不像以往那样困难了。

以上所有便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能够从中找出并指引我们生活的一些思想,前半部分的精粹肯定不止于此,还有很多是受篇幅限制写不完道不尽的,有能力的盒友建议还是看看原文肯定可以收获更多,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