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的根源:心理学家发现“黑暗人格因子”

三种人类最恶劣的天性交汇点——精神病、 narcissism(自恋)和 Machiavellianism(权谋主义),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黑暗三合会”。但事实更深、更黑暗。除了这些,还有利己主义、施虐狂、恶意等等。在这些外在的最坏倾向背后,研究人员表示,存在一个核心的、共同的“人类黑暗因子”。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德国和丹麦的心理学家描绘了这一驱动我们所有黑暗冲动的力量,并给它取了个名字——D因子,亦即新发现的“黑暗人格因子”。

D因子的理论框架来源于“g因子”,这是英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earman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构想。他发现,那些在某种认知测试中表现良好的人,往往也能在其他类型的智力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换句话说,存在一个“通用智力因子”可以被测量。但结果显示,科学家发现的并不止这些。

“同样地,人类人格的黑暗方面也有一个共同的基准,这意味着,类似智力一样,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是同一倾向的表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心理学家Ingo Zettler在2018年9月解释道。

在一系列涉及2500多名参与者的四项独立研究中,Zettler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测量参与者的九种黑暗人格特征,包括利己主义、权谋主义、道德脱离、 narcissism、自我权利感、精神病、施虐狂、自利心和恶意。

为了做到这一点,参与者需要对一些“黑暗”陈述表达不同意见,如:“我知道我很特别,因为每个人都这么说我”,“我会说任何话来得到我想要的”,“如果不在某些地方钻空子,就很难获得成功”,“伤害别人让我感到兴奋”等等。

收集完所有答案后,研究人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这些黑暗特质各自独立,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因为它们都源于一个核心的黑暗因子D,而这个因子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方式。

Zettler表示:“在某个人身上,D因子可能主要表现为自恋、精神病或其他某种黑暗特征,或者是这些特征的组合。”

“但通过我们对这些黑暗人格特征的共同基准的描绘,我们可以简单地确认一个人是否具有高D因子。因为D因子表明一个人有多大可能从事与这些黑暗特征相关的行为。”

这一发现的确颇具挑战性,但你不必仅仅听研究人员的话:你可以亲自做一个D因子测试。

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在线平台,你可以通过填写问卷来测量自己的D因子得分。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想知道呢?除了出于个人好奇,想知道自己有多“黑暗”,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可能在未来引领心理学和治疗学的新发现,推动我们对人类恶意行为的理解。

Zettler说道:“我们在极端暴力、破坏规则、撒谎、欺骗等行为中都能看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企业或公共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个人的D因子,可能成为有用的工具,比如用来评估一个人是否有再次犯罪或从事更有害行为的可能性。”

黑暗人格因子与大五人格特质的关系

大五人格特质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包括开放性(Open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这些特质描述了人类行为的宽泛维度,而黑暗人格因子则通常与其中的某些特质呈现负相关。

  • 宜人性(Agreeableness):宜人性高的个体通常更加信任他人、同情心强、乐于助人。而黑暗人格因子往往与宜人性低相关,表现为冷漠、缺乏同情心、利己主义。

  •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责任心体现了一种自律、有组织、可靠的特征。黑暗人格的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高责任心,如工作中的驱动力,但他们通常在道德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责任感。

  • 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情绪稳定性低的个体倾向于经历更多的负面情绪,而黑暗人格因子在某些情况下与高神经质有关,尤其是当个体的阴暗特质受到威胁或挑战时。

黑暗人格因子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理论上,情绪智力高的人应该更善于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然而,黑暗人格特质的人可能也具有高情绪智力,但他们使用这种能力来操纵和伤害他人,而非建立正面的社会联系。

黑暗人格因子与社会化的关系

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在心理学的广阔研究领域中,黑暗人格因子(Dark Factor of Personality,简称D因子)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涉及一系列带有负面色彩的人格特征,如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等,这些特质在个体中的高度集中表现会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福祉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探讨D因子与其他常见人格特质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相互作用。

D因子与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

人际互动中,高D因子个体的行为模式往往与利己、操控和缺乏同情心等特征相关。这种人格倾向不仅会影响个体建立和维护正向关系的能力,还可能导致他人对其产生不信任和排斥的态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D因子表现都直接导致消极后果。在某些社会环境下,这些特质可能被视作某种程度的“适应性”策略,比如在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

大五人格理论视角下的D因子

在大五人格特质(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的框架下,D因子与其中的几个维度存在显著关联。例如,D因子往往与低宜人性相关,因为宜人性高的个体通常更为合作、友好,而高D因子个体则可能表现出敌对和操纵的行为。同时,D因子与低责任心相关,因为责任心体现了个体的自我控制和遵循规范的倾向,而高D因子个体可能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无视这些社会规范。

D因子与情绪智力的双刃剑效应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理解和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正向的人际互动能力。然而,高D因子个体可能拥有较高的情绪智力,但他们使用这种能力的方式往往是为了操纵他人,满足自身的私欲,而非为了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D因子与职业成就的复杂关系

在职业场景中,虽然一些D因子特质如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可能帮助个体获得短期的成功,但长期来看,这些特质可能破坏团队合作和组织忠诚度,引发冲突和动荡。成功的职业生涯建立在能力、人际关系和信誉之上,而高D因子个体在后两者上可能会遇到障碍。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