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五等候是否严格划分呢?
答案是未必。
至于“勘误”二字,只是暂时没想到合适的吸引眼球的词语啦,忽略就好。
本文内容主要来自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古爵名无定称说》一篇,佐以其他资料,并非本人观点(主要是没这个实力……)
当然,在五等前面,还有“王”,秦始皇一统天下前,殷商、周的统治者称号是“王”,诸侯一般来说是不得称王的,只有戎狄和楚国不服管教,所以会有“翟王”、“楚X王”这种“非官服之王”的现象。
想写这个的原因很简单,在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史图结合做得不错的视频,但当作者言之凿凿地说到五等爵位制相关内容时,我又觉得尚有巨大讨论空间的内容说得这么确定不太好,再一想到大家平时接触到的“常识”便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决定搬运前人观点,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给盒友们。
抱歉,在游戏社区掀起来不正当的学习之风呢~
这里还要给不了解历史并发出过“为什么我们要用国外的爵位名称”这一疑惑的朋友简单说明一下,公侯伯子男自古有之,这个自古,差不多就是周朝时期啦,国外的爵位名称,只是通过对应的方式,以“公侯伯子男”的方式进行了本土化翻译,所以以后在华夏历史相关内容中看到什么“公爵”“伯爵”什么的不要觉得出戏了就好……
有记载的古籍中,似乎是《孟子·万章下》最先整理了五等爵位制,但无论是傅斯年先生的《论所谓五等爵》,还是郭沫若先生的《周代彝铭中无五服五等之制》,包括文章开头提出的《古爵名无定称说》。
都认为包括“王”在内,连带着公侯伯子男都并非定称。
接下来是一些举例,内容包括灭九族级别的古文物以及镌刻其上的铭文(金文,说起来如果对汉字如何从甲骨文、金文一路演化到今天的楷书感兴趣也欢迎留言)。
《丰王斧》违例使用了“王”的字眼,丰国记载很少很少,《史记·秦本纪》中有句“女弟穆嬴为丰王妻”,大概就是这个丰国。
《吕王之孙钟》也是,不过它算姜姓戎狄。吕国也是个很小的国家,在周的西北方向,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后,平王东迁,后来和申国一起打出GG的就是吕国,被“春秋战国积分王”之一的楚国干掉了呢。
除了戎狄与楚国,还有三个“反贼”,徐、吴、越,这几个国家的国君都自称为王。
不过在《春秋》里,都记载为“子”,大家可以按照固有的五等爵认知,把包括楚王在内的四位“反贼”当成最低等级的子爵。
人家楚国也有话说的,“我蛮夷也”。
楚国的心路历程暂且不探讨,不过楚国一开始也是没称王的,西周初年的宗周之器《令簋》,有“隹王伐楚伯”。
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钟》、《楚公(上爪下家)钟》和《楚公(上爪下家)戈》,器主自称“楚公”,金文资料似可说明,楚国国君爵称曾发生变化,称王可能是春秋以后的事。
至于历史资料称呼记载……只能说,考古内容和最常接触到的历史资料、历史科普融合、演变、变为新的主流说法还有着漫长的道路呢。
公侯伯子男也有例子。
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中作“郾”,相关文物:《郾(去邑)侯旨乍父辛鼎》和《郾(去邑)侯旅盂》都记录为“侯”,但《郾(去邑)公■》,器铭为“郾(去邑)公乍姜乘般■”记录为“公”。
(黑框框是没能破译、确定字或损坏不能辨别的字。说起来,以前那些盗墓贼为了卖出青铜器会磨掉铭文<有铭文的没什么人敢收>,多少文字记录就这么彻底消失了,真是罪该万死啊!)
但是,陈梦家先生以为也可能是齐国之晏,而不是燕国的燕,所以燕国的不完全是论据。
曾国,比较有名的应该是“曾侯乙墓”了吧。
曾国是楚国邻居,目前考古成果几乎可以确定是“姬姓诸侯国”,也就是说,非蛮夷。
作为侯爵,在《曾侯乍叔姬盙》《曾侯中子游父鼎》以及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基本都是“曾侯某”,但是又有《曾伯欹壶》、《曾伯文簋》,甚至于《曾子原彝盙》、《曾子仲宣鼎》、《曾子■盙》。
从侯爵到伯爵又到子爵了呢……那时候可没什么“降职称”的事儿啊!
薛国,也是个小国,如果对战国四公子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会想起来薛国是孟尝君的封地,孟尝君GG后,后人里有以薛为姓的。
不过没被齐国灭掉之前,薛国也是个侯爵呢。
《春秋》隐公十一年有薛侯朝鲁的记载,庄公三十一年又记“薛伯卒”,山东滕县还曾经出土过一簠,作器者为“薛子仲安”。
莒国,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齐襄公打出GG后,齐国内乱,小白逃难的国家就是莒国啦。
春秋铜器有《莒侯少子簋》,也就是侯爵,但在《春秋》,莒始终称“子”。
西周金文的公,主要有两种情况:
1.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比如周公旦、召公奭(shi4),另外,在郑武公、郑庄公还是周王室的卿士时,也是要被尊称为公的,《郑伯克段于鄢》称呼郑伯,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史家觉得共叔段造反也有郑庄公纵容的缘故,共叔段权势鼎盛时几乎是郑国另一个国君,又是兄弟相攻,所以觉得影响不好,就记录为“郑伯”了,并非本篇内容的反例……
2.诸侯国的国君GG后,一般谥号会记录为“XX公”,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随便举例子就有一大把啊!
综上所述呢,一般情况下,除了戎狄和自认为戎狄的楚国,以及许、吴、越这三个“南蛮反贼”外,很少有自称为王的诸侯。
公爵、侯爵,一般是周天子的卿士、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伯爵则范围较广,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可能是郑国这种只在郑武公、庄公时期支棱过的中小国,也可能是更小的国家。
子爵、男爵记录非常少,加上本文所说的内容,区分并不够鲜明。
就连孟子本人,在谈到所谓五等爵的时候,曾经慨叹“其详不可得闻也”。
所以说,五等爵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互相“僭越”是常事,何况不管是古籍还是考古资料,内容都不够充分,难以作为严格的论据。
不管是五等爵,还是以“名称记载”与两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有不相符之处为依据认为五等爵说法不够靠谱的大佬们,都有着足够的道理。
回到初衷,在相关科普视频中,我认为言之凿凿地使用某些“常识”并不妥,至少也应该说一嘴相关讨论内容。
就是这些啦,上篇姓氏起源科普得到一些浏览观看,虽然很多朋友似乎没看文章内容,直勾勾地冲到评论区追问“没有X姓”或者并不想百度所以直接问我某姓氏来源让我有点失望……
如果有空,下篇大概会写“烽火戏诸侯”与周幽王的内容,之后刚好就能衔接到《郑伯克段于鄢》的大背景。
不过还是没弄懂怎么在文章中间放图片,这方面要是能像叔叔那边可以直接粘贴图片就好了。
感谢观看,这回点了创作计划,应该能电我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