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屏最終真香?從大屏用回小屏,我願稱小米12S爲小屏之光

去年年底,當雷總在小米12系列發佈會上喊出正式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時,我是服氣小米的野心的。

 

可翻到下一張幻燈片,宣佈小米12系列雙尺寸,問號不斷在我的腦海中蹦出來:全面屏時代,當除了蘋果、三星外的幾乎所有廠商,都在義無反顧堅持大屏時,爲了相對小衆的小屏市場,而賭上旗艦數字系列的4000元出貨主力價位段,屬實是很冒險了。

 

而“標準版”(4000元價位)、“小屏”,這兩個關鍵詞放在一起,往往意味着——堆不了料、不咋堆料。

因此,我還是選擇將小米12 Pro,而非小米12,作爲我的日常用機之一。

驍龍8 Gen1的火熱不減也證明,選擇散熱更好的12 Pro確實省心一些。

 

小米做小屏,想好了嗎?

小米12發佈會後,我直言不諱的向小米的朋友拋出了****:

蘋果、三星,甚至包括華爲,對市場是有教育能力的,那麼小米有沒有搞清楚一個問題——他們的小屏機型賣的好,究竟是因爲是便宜的入門機型,還是因爲大家真的喜歡小屏?

 

如果是前者,那麼小米一旦拿出貨主力的4000元價位賭注小屏,其他廠商卻有4000元大屏的水桶旗艦,小米贏面又在哪裏?

第二天,我起牀立刻看了眼,還好,朋友沒把我拉黑……

不再狂熱的驍龍8+終於發佈,小米也將12系列升級爲12S系列,依然保留小屏的小米12S。針對我前面的問題,小米這次留了後手,我先前也做過分析,正是大屏版的小米12S,或者叫小米12S青春版——Redmi K50至尊版,雙十一已經殺瘋了。

有粉絲問我12S還是K50至尊二選一時,我也往往傾向K50至尊——“如果是爲了相機和做工,且能接受小屏,再去買12S。”

這次,借用過一段時間的超大杯12S Ultra又依依不捨還回去了——“這徠卡,真穩”,我反倒對中杯12S有了興趣:安卓小屏,它行不行?

這次,我弱化一下測試部分,而更多的雜談一下,來聊聊小屏體驗這件事。反正,我在雙十一後的此刻吹或罵,對它幾乎沒啥影響了。

 

全面屏時代的小屏,確實不同

我上一次用小屏,還是iPhone 7,同樣是大屏換小屏——5.5英寸的iPhone 6 Plus換到4.7英寸的iPhone 7。剛換上半天,視野確實小了一圈,略有不適應。

可兩三天後,用一加,哦不,OPPO張老闆的話說就是“手感真TM爽”,喬布斯3.5英寸的堅持,似乎都可以奉爲真理了。

 

但,iPhone 7,那是非全面屏時代的尾聲。

全面屏纔是一個用了回不去的東西,用過一段全面屏手機之後,iPhone 7被我雪藏喫灰了。我以爲問題在於我再也不會喜歡用小屏,直到拆12S快遞時心裏還在嘀咕:這次我能用多久?

完成換機,開始使用,雖然屏幕大小帶來的視覺“爽感”,肯定多少有些下降了,但得益於全面屏,這顯示面積落差也沒有很大,完全是可接受的小屏顯示面積。

可與此同時換來的是整個手的解脫:69.9mm寬度的機身,輔以曲面屏過渡,單手操作遊刃有餘,全面屏手勢毫不費力;182g重量在這個機身大小之上,不墜手也不輕飄;8.16mm的厚度,握起來有點12S Ultra的小胖墩感覺,兩側圓潤的設計,在鋒利直角當道下又獨特了起來。

質感小刀一點,K50至尊也想要

背面相比iPhone 14 Pro和14 Pro Max的鏡頭模組設計區別,小米12和12S系列Deco都在一個背面協調的比例——標準版(12、12S)整個模組Deco也小了一圈,和Pro版擺在一起,整個背部設計在一個設計語言下,比例相近而和諧。

 

但模組Deco的質感處理卻用了兩種方式,小屏標準版是一層AG磨砂玻璃的質感,分割線隨光線變化而反光,用手觸摸還能感覺到凹凸;大屏機型(包括12S Pro和K50至尊)則是金屬表面,分割線是細細的一條黑色絲印,更爲低調。

 

甭管是中杯大杯超大杯,全是“真·徠卡”,小米12鏡頭Deco上的50MP也換成了12S的“LEICA”標。

 

背面底部的“Xiaomi”Logo,相比Pro依然不再做鏤空凹凸處理,而是和K50至尊版一樣了。

 

小米旗艦,再中杯也給了金屬中框,開孔也都細緻不少,比K50至尊版塑料中框的質感好很多。

 

這正好和K50至尊版打了差異化,不過某些友商大杯超大杯也不咋性價比,還塑料中框,是真不講究啊。

還是12那塊小屏,不擺也不卷

做小屏的廠商太少,屏幕得定製吧?

定製完,這又不能和自家的大屏機型通用,蘋果還擠着60Hz刷新率屏幕的牙膏呢。

畢竟這才半年,小米12那塊屏幕也算不錯,作爲12S,繼續用吧。

單手可握的6.28英寸華星光電12bit AMOLED屏幕,分辨率爲1080p(1080 x 2400),屏幕比例爲20:9,支持杜比視界Dolby Vision、HDR10、HDR10+、HLG,支持廣色域,有色彩管理。

刷新率可選默認智能模式和120Hz / 60Hz,從參數讀出有90Hz檔位。

作爲旗艦機,AI大師畫質引擎一個不少。

支持防閃爍模式(DC調光),但默認不能和120Hz高刷同開。

 

屏幕指紋——畢竟是小屏機型,毫無疑問的短焦,但指紋位置靠下的問題在小屏上使用體驗並不差,因此好過很多短焦指紋機型的體驗(包括自家和友商)。

 

12S好用,一大半功勞是驍龍8+的

開頭我就說過,讓我放心衝12S的重要原因是驍龍8+來了。

在用過三款表現不錯的驍龍8+機型之後,我完全可以下定論:只要用心調,體驗不可能差——小米的旗艦,不可能不認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可惜依然有其他的廠商對驍龍8+還是不認真。

RaptorMark和AndroBench閃存測試如圖,Geekbench 5單核1300,多核4128,安兔兔綜合跑分1077348。

因此,這也是你安卓陣營爲數不多可選的小屏性能猛獸。

性能比起超大杯的12S Ultra釋放還是會略弱一點的,但依然是驍龍8+機型的優等生之一。

 

中杯徠卡,也沒湊數

作爲中杯,12S也是2022年主流旗艦機型的做法——12 Pro下放的IMX707主攝很強,砍下長焦不給。

但徠卡調教、徠卡水印、徠卡相機UI與聲音等是一個不少,4K@60fps / 8K@24fps錄像、超級防抖PRO、720p@1920fps / 1080p@960fps慢動作也都有。

沒有專門去拍對比樣張,隨手記錄生活看下吧。

 

 

但跟性價比向機型不同,這並不意味着其它兩顆鏡頭湊數。

還記得兒子Redmi K30 Pro標準版首發的廣受好評的超級微距鏡頭嗎?起初我以爲12S的超級微距也只是原地踏步而已,直到和羣裏其他大佬吹水,才又發掘這顆500萬像素超級微距的厲害。

 

大多旗艦細節都給,氣壓計USB 3.1缺席

高情商:超大杯同款充電參數規格——67W 有線秒充、50W 無線秒充、10W 無線反充。

續航超出我預期不少,甚至比前代大杯小米12 Pro耐用是我沒想到的,當然,肯定會遜色12S系列大杯超大杯一些。

曾經拉胯過一代的MIUI系統,到了12S這代也穩如狗了——全系都是基於驍龍8+調教的,不知道12S的軟件方面表現如何,直接參考大哥12S Ultra的體驗就行。

振動馬達,受限於機身體積,振感略弱於Pro機型,但8分完全可以給。

哈曼卡頓雙揚聲器,對稱的真雙瑞聲1115K揚聲器。

小米旗艦基於NFC的eID,有;屏下指紋測心率,有;祖傳紅外遙控,有。

可惜,氣壓計、高精度車道級定位估計是堆疊放不下了去掉了,超大杯都沒有的USB 3.1也先做夢下一代會有吧。

小屏應該妥協多少才合適?12S是答案

小屏必然有遺憾,標題的“小屏之光”爲了押韻,是誇張了。

但在小屏罕見的安卓陣營,它無疑可以拿去和小屏的iPhone掰掰手腕,互有勝負還是沒問題的。

小米做了小屏,還做了兩代(一代半),這件事對小米是挑戰,也是小米對小屏愛好者期待的回答。

用過小米12S之後,我確實低估了它,真香了。

是,它刀了點相機,屏幕也不能DC調光和120Hz同開,短焦指紋還能更好,沒有氣壓計和高精度定位。

但,它有也還不錯的續航,有同樣最強的驍龍8+,有在這個價位名列前茅的相機影像……回看它的缺點,似乎都是小屏與成本、極高堆疊難度之間的平衡取捨所帶來的。

小米12S的光芒,必然被閃瞎眼的12S Ultra大哥蓋過,也要面對參數價格沒有Redmi K50至尊版好看的質疑。

可能只有懂它的人,才知道它的好。它就是大屏當道下的小屏異類。

再過一段,小米13也就要來了,是否依然堅持給出標準版小屏的選擇,還是個問號。

但先後用過最上心的12S Ultra,和大家預期以爲不上心的12S之後,整個系列已經可以蓋棺定論——它們揹負了11、12系列的罵名,你可以說小米是活該。但只看產品本身,它們卻能給你國產安卓陣營數一數二的旗艦體驗。

做產品的粉絲,而不是品牌的粉絲。

基於小米12S系列的體驗,如果下一代不捅幺蛾子,如果驍龍8 Gen2穩如狗,那麼小米13系列或許可以放心衝。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