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躄魚:Histiophryne psychedelica
是一種黃褐色或桃色的躄魚,因其看起來呈天旋地轉狀,讓人迷幻的外表而出名。
它們是世界上最稀有和最難找到的魚類之一,因爲該種只生存於幾個特定的區域:印度尼西亞安汶羣島、巴厘島和摩鹿加羣島禁區附近的水域。
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底棲性魚類,人們通常可以在珊瑚中發現它們的身影。
於2009年由Pietsch、Arnold以及Hall三位生物學家,在科學期刊《Ichthyology & Herpetology》(該書涵蓋了許多魚類學和爬蟲學方面的研究)中首次描述。
他們將該物種描述爲:一種具有“顯着白色漩渦條紋”的奇怪魚類,看上去讓人頭暈目眩,因此他們使用了“迷幻”一詞來命名。
迷幻躄魚的長度可達15cm。與其他躄魚一樣,它們沒有鱗片,皮膚鬆弛。
通常是黃棕色或桃色的(除了嘴脣向前伸展時露出的隱藏皮膚,顏色是蒼白色的),表面附有保護性粘液。
這種花紋狀皮膚也覆蓋着它們的背鰭和腹鰭,有助於僞裝。
迷幻躄魚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額頭上,有一根微小的誘餌性附肢。
迷幻躄魚的臉部扁平,寶藍色的眼睛向前,嘴巴比其他躄魚的嘴小。
臉頰和下巴橫向伸展,很像可摺疊紙球的側面。這種魚既能擴大頭部,又能向前張開嘴巴讓自己顯得更大,這在大型魚類中很常見。在不進食時,它們會週期性地使用這種行爲,就像人們的打哈欠一樣。
迷幻躄魚的體表顏色永遠不會改變,即使棲息地變遷,它們的後代也會保持這種顏色。
它們的皮膚,就像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或座頭鯨尾巴上的斑點,對每隻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輕鬆追蹤並識別要研究的野外迷幻躄魚個體。
迷幻躄魚不會游泳,主要靠胸鰭在海底行走,人們曾觀察到它們用鰭在海底“劃拉劃拉”,同時通過鰓射水,靠噴氣推進推動自己前進。簡單粗暴來說就是: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
這樣做時,迷幻躄魚呈圓圓的球形,形態類似於在風中彈跳的沙灘球。雖然這種運動方式在躄魚中很常見,但在其他魚類中很少見。
許多躄魚,也被稱爲琵琶魚,以猛烈吞食獵物而聞名,該物種也不例外。
它們躲在珊瑚中的細小縫隙中,用身體擋住了蝦和小魚進入的通道。厚厚的皮膚及皮膚分泌的保護液能夠保護它們不被劃傷。
雖然迷幻躄魚沒有什麼防禦能力,但躲在這些狹窄的通道中,太大的捕食者也不太可能接近它們。
迷幻躄魚會扭動着進入這些狹小的空間並耐心等待——等待毫無戒心的獵物游過來,然後,在一瞬間出擊,將它們整個吞下。
它們主要喫蝦和小魚。它們頭頂的附肢並不能吸引魚,因爲尺寸非常小,從外部基本看不出來。
人們目前尚不清楚褶邊的臉頰和下巴的用途是什麼,儘管它們的命名者Pietsch、Arnold和Hall推測其與貓的鬍鬚具有相同的功能,即檢測潛在捕食者的活動狀況。
他們也推測迷幻躄魚在游泳時,呈現的球狀形狀可能是一種僞裝形式。因爲當呈現出這種形狀時,該種魚看起來就不太像一條魚,而更像是一塊隨着海水起伏的珊瑚礁碎片。
迷幻躄魚是“卵孵化者”,這意味着它們會將卵附着在身體上,以保護卵免受捕食者的侵害。
一條雌性迷幻躄魚會產下一簇約220個卵。雌性會用尾鰭、背鰭和臀鰭把卵包起來。
由於人們缺少觀察到的數據,因此迷幻躄魚的孵化時間是未知的。
目前,人們獲取到的有關迷幻躄魚的相關信息少之又少。因爲它們直到1992年才首次被發現。但是,人們當時並沒有弄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物種,直到2008年才被正式研究並命名。
該物種曾被國際物種探索研究所評爲2009年發現的十大珍奇物種之一。
很慶幸這種看着不太聰明的魚,沒被列入自然生物保護聯盟的名單裏。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要論那最奇怪的,自然是海中的魚佔大多數。至於深海那一票子就更不用提了,反正沒有人看見,就隨隨便便長長好了。
以後會繼續給大家帶來更奇怪的魚魚~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