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刀的二當家來了,很白的影馳 RTX 4080 星曜 OC 顯卡開箱體驗

廢話前言:

距離 NVIDIA RTX 4090 發售已經過了些日子了,性能對比上代有着巨大的提升,玩家認可度也是非常的高,就是沒想一如既往... 會各種的不好買!!! 隨之 RTX 4080 它也來了,Emmm... 這二當家?不知可否稀釋下一級市場搶購的熱情?讓真正的玩家好買到一些呢? 個人搞到了一片,懂的都懂哈....  這邊做個開箱體驗分享,型號爲影馳 RTX 4080 16GB 星曜 OC。

首先國際慣例... RTX 4080 採用 NVIDIA ADA 架構,代號 AD103-300,TSMC 4N 的製程工藝,具備 RTX 40 系列 GPU 所搭載的全新第四代 Tensor Core 光流加速器所給到的 DLSS 3 技術加持,另同樣有着雙 NVIDIA 編碼器(NVENC)等技術吧,其它....  規格對比 RTX 4090 必然做了些閹割... 晶體管數量只有 60% 左右,更爲實在的 16GB GDDR6X 顯存,位寬 256bit ,對應功耗也更爲環保一些,TDP 降到了 320W,但沿用衆所都周知的增大加強版散熱器,所以本質上是會來得更涼快一些,總之提升也還是挺大,體積也同樣很大!!!


開箱展示:

首先看看外包裝,外包裝有着淡淡的炫彩處理,正面星曜娘二次元人物輔助裝飾示意,上沿影馳標誌和三年質保及個人送保二維碼圖標,下沿 NV GEFOCE RTX 4080 圖標,標註 16GB GDDR6X 顯存,DLSS / RAY TRACING / REFLEX / STUDIO 技術應用。包裝背面,圖文羅列顯卡的各種規格技術應用等信息、官方二維碼及廠家聯繫信息。

常規包裝打開方式,內外盒!內盒純黑樣式,正面印刷有 GEFORCE RTX 的字樣標註。

裏頭第一層附帶有一個黑色信封(安裝指南及質保卡),內填充了足量的黑色泡棉,包裹緩衝保護顯卡及其附件,感覺可以少一些的,包裝就不用做得這麼大,但這樣也會比較的有排面!

裏頭所有的東西,顯卡本體、一條又粗又壯的 16PIN 轉 3 × 8PIN 供電線、兩條 ARGB 延長線、另附附帶了一個星曜主題設計的 ARGB 顯卡支架。

拆開保鮮袋子,裏頭顯卡外殼出廠還包裹了一層塑料膜。尺寸依舊好大一塊,官標 352 × 153 × 69mm(含擋板),338 × 139 × 69mm(不含擋板),重量同樣感人。

顯卡外觀延續了星曜系列透白的設定,外殼覆蓋透明亞克力,內殼白色支持玩家拆卸進行個性 DIY 塗鴉,後官方也會有相應主題設計的版本推出,這兩代星曜外觀設計,真心可見影馳審美的提升....  回想初代的星曜,Emmm.......

對應尺寸的變化,這代星卓 III 散熱系統匹配更大的散熱風扇,配備了 3 個特製直徑 102mm、厚度 20mm 的高規格風扇,每個風扇擁有 11 片靜霜扇葉,可實現更強風力和更大風量及更好的靜音表現,且支持智能啓停技術,另風扇升級爲 ARGB 燈光,附帶有 5V ARGB 接口,支持與主板連接,實現光效的一體聯動。

顯卡側面大面積的外露式鰭片設計,增加通風面積加強散熱,一側尾部 NV 強制 GEFORCE RTX 標識示意。

白色居中位置帶有一道銀灰色鏡面修飾,內帶有星曜 BOOMSTAR 的文字 LOGO 組合,通電後亮起 ARGB 燈效。單 PCIe 5.0 規範的 12VHPWR 供電接口,對標顯卡 TDP 320W (MAX 450W),RTX 4080 星曜採用的是 18+3 相供電配置,超越公的配置。

內模塊搭配 4 × Φ8mm + 5 × Φ6mm 鍍鎳複合熱管,大面積的散熱鰭片及均熱板,三者採用的是迴流焊接工藝連接,鍍鎳處理等... 衆所都周知這代浮誇散熱規模... 實際散熱效能都是過剩的。

值得一提還有內置有合金加強件,且連接至 PCI 擋板位置,加固顯卡的安裝,有效的防止顯卡變形,保障顯卡的正常使用。

金屬背板一改 30 系黑色的設定,遵循純白美學,這代採用白色設計,表面 GEFORCE RTX  星曜 LOGO 修飾,白色噴塗  LOGO 絲印處理,尾部大面積散熱開孔亦是星曜的圖案樣式。

實際 PCB 比散熱器短上一截,鏤空外露大面積的散熱鰭片,通過貫穿式風流增強散熱,這樣更易於快速的帶走熱量。

採用 3 PCI 擋板設計,實際整體厚度約爲 3.2 個 PCI 卡槽位,表面鍍鎳處理,大面積幾何開孔,用於增強進出風,對應給到的接口,分別爲 3 個 DP 1.4a 接口及 1 個 HDMI 2.1 接口。

附帶顯卡支架,外觀設計對應顯卡本體,有着統一的設計語言,背面調節限位處爲金屬件,保證支撐強度,另給帶有 ARGB 接口,實現光效的一體聯動。

安插主板,選用的是華碩 ROG STRIX Z790-I GAMING WIFI,這邊例行做個介紹.... 包裝正面搭配產品本體展示,燙印的型號示意,左上角 ROG LOGO ,左下角 ASUS LOGO,一旁則是一堆的圖案標識,13th CORE、Z790、DDR5、LGA 1700、PCIe 5.0、AURA SYNC、WiFi 6E。

主板本體採用標準 MINI ITX 版型規格,黑灰的配色,外觀個人感覺對比上代好看了不少,頂上大大的敗家眼及 ROG STRIX 文字元素修飾,也還是疊疊樂的堆料拓展方式,具備很強的辨識度及威嚴感....

供電方面,採用 10 + 1 相數字供電設計,爲 13 代 CPU 超頻提供充足的電流輸出保障,單 8PIN ProCool II 加強電源接口,一旁四個 PWM 4PIN 風扇接口((CPU FAN 、 AIO PUMP、CHA FAN )。

兩供電散熱模塊帶有一根導熱管連接串聯,另 I/O 馬甲內置有兩個散熱風扇,對應垂直吹向 VRM 供電以及水平吹向 M.2 硬盤位置。

一體式 I/O 擋板,對應裏頭風扇帶有通風網孔,接口部分從左到右分別給到有 HDMI 視頻接口、兩個 USB 2.0 接口、2.5G LAN 接口、藍色 USB 3.2 GEN1 接口、兩個雷電 4 Type-C 接口、三個紅色 10GB USB 3.2 GEN2 接口、20GB USB 3.2 Gen2×2 Type-C 接口(用於外接 ROG STRIX HIVE )、WiFi 6E SMC 接口、CLEAR CMOS 按鍵。

音頻接口通過外接 ROG STRIX HIVE 控制器實現,其除了附帶常規音頻接口外,頂上還帶有一個音量控制旋鈕,另還配有一個 USB 3.2 Gen2 Type-C 接口和一個 USB 2.0 接口,同時還擁有 BIOS FlashBack、FlexKey、AI 超頻按鈕,以及 Q-LED 故障診斷燈等,拓展功能的同時,使用起來也會來得更加的方便,可謂牛13的設計。

支持 DDR5 內存,兩條內存插槽,利於插拔的單面卡扣設計,支持單條 32GB 容量,最大可以支持到 64G 的容量, Optime II 內存優化技術加持,官標支持 7600MHZ OC 頻率。

主板右側,24PIN 的供電接口,機箱 USB 3.2 GEN1 5GB 及 USB 3.2 GEN2 2×2 20GB 接口,延續拓展卡設計,模塊通過兩 C 口連接到主板,上面擁有兩個 SATA 6Gbps 接口,兩個 USB 2.0 接口、一個 CPU_OV 跳線用於超頻、PCIe 切換模式開關( 可將 PCIe切換成 3.0/4.0 模式 )、清除 CMOS 重啓 BIOS 至出廠設置跳線、機箱跳線。

單 PCIe ×16 卡槽帶有金屬外殼包裹加固設計,採用 128GB/s 傳輸速度的 PCIe 5.0 規格,主板 RGB 接口則位於堆疊的 M.2 擴充卡上面,外一個三針 5V 接口。

裏一個四針 12V 接口,另外這代疊疊樂這次佈局做了改進,可見 PCH 芯片在最底下、上層 M.2-2 擴展卡、接着夾心金屬散熱模塊、再 M.2 -1 及頂部的散熱模塊。

M.2-1 接口位於內存卡槽一側,這代 Z790-I 捨棄了上代排線搭卡槽的連接方式,拆裝會來得更加的快捷方便,且結構也會來得更加的穩固。

其它配件,搭配內存選用的是 XPG 龍耀 LANCE RGB DDR5 16G ×2 6000MHZ 白色款,存儲影馳 HOF PRO 30 PCIe 4.0 M.2 SSD ,13 代 CPU I7 13700K。

搭配散熱器貓頭鷹 NH-U12A Chromax Black 黑化版,先湊合應付,問題不大。

評測搭配電源選用的是華碩 ROG THOR 雷神二代 1200W 白金電源,包裝延續 ROG 系列的設計風格,紅黑配色搭配有電源本體展示。

包裝背面,圖文展示電源特性:50% 負載下風扇停轉、135mm 雙滾珠軸流風扇、定製高效散熱模塊、80PLUS 白金認證、OLED 功耗顯示模塊、ASUS AURA SYNC 燈光同步等信息。

電源本體,採用標準 ATX 電源尺寸規格,具體 170×150×86mm ( L x W x H ),外觀有別於常規電源,未通電前莫過於其頂部採用的全鋁合金 CNC 風扇面板設計了。

造型斜面切割線條格柵樣式,輔以 ROG 字體標誌示意,表面拉絲面處理,質感及科技感滿滿!對應內部配置的是一把 135mm 雙滾珠軸承的軸流風扇,有着更好的散熱及靜音表現,且支持風扇啓停技術( 負荷低於 50%,可選擇開啓風扇停轉,亦或根據不同負載智能調速 )。

另對應風扇面板的視覺效果,將電源一角切割爲透明的三角 THOR 燈標( AURA RGB 燈光同步),算得上是點睛之筆的設計,個人非常的喜歡。

電源的正側面輔以鏡面切割裝飾與劃分,內居中位 OLED 功耗顯示屏,下角 REPUBLIC OF GAMERS 及 THOR 字體標誌點綴,右斜面切割的線條及敗家眼則帶有燈光( AURA RGB 燈光同步)。

另一個側面則爲常規的磨砂顆粒面工藝,左上角 ROG THOR 1200W 標註,右邊敗家眼,延續切割的視覺元素,切割線條採用凹面處理。

規格方面,採用主動 PFC 設計,全日系 105°C 電容,搭配全橋 LLC+DC-to-DC 解決方案,ROG 新一代的定製散熱模塊,具備更好的穩定性、高效性及更長的使用壽命,通過 80PLUS 白金認證,最高效率達到了 92%,對應規格貼標 +5V 和 +3.3V 輸出電流 25A,合計輸出 125W,+12V 輸出電流高達 100A,提供最大 1200W 的功率,基本滿足當下旗艦單卡單U的發燒級需求。

電源尾部,給到大面積開孔出風,帶有 AC 開關,另搭配有一個 HYBRID MODE 風扇停轉模式切換按鈕,默認按壓爲正常運行,鬆開則可以實現 50% 負載下風扇停轉運行,從而實現零噪音的使用體驗。

模組接口部分,配有文字示意,其中 PCIE 和 CPU 供接口是通用的共計 8 組,通用使用起來會比較的方便,SATA 及 MOLEX 則爲 6 組,而 24PIN 則爲合二爲一的兩組。

模組線方面,主線部分,採用的是黑色壓紋包網處理,質感相當的不錯,材質相比普通模組線也來得更軟一些,更好的走線,更加的美觀,基本可以省去後做定製線的錢了。另值得一提也就是附帶了這條 PCIe 5.0 規範的 16PIN 顯卡供電線,可以滿足到 40 系顯卡的使用需求。


相關的部分性能測試:

測試搭配華碩 ROG XG32UQ 絕神 32 FAST IPS 電競顯示器,4K 電競顯示器基本算得上是這代 40 系顯卡的標配吧,RTX 4080 雖不比 RTX 4090 輕鬆拿捏,但也足以應對絕大部分遊戲的使用需求了。

ROG XG32UQ 絕神 32 定位偏向於中高端遊戲玩家, 採用 32 英寸 4K 超高清分辨率 Fast IPS 面板, 有着 160HZ 刷新率,1ms(GTG)灰階響應時間,完全可以滿足到高刷電競遊戲支持,另支持 NVIDIA G-SYNC compatible ,  FreeSync Premium Pro 等技術。

外觀延續自家顯示器的設計語言,其中最騷氣當屬右上角這個大大的敗家眼了,只可惜.... 並不會亮!

顯卡的測試,直接裸機平臺了,室溫顯示約爲 26.4 度左右,平臺只有內存開啓了 XMP 模式,其餘則均爲默認狀態下進行,實際測試結果或多或少會有些許出入,僅供參考!

首先展示下顯卡的 RGB 燈光性能,加成還是蠻足的! 另可通過附帶的燈光同步線,支持到各大主板廠商的 5V ARGB 燈光同步,影馳自家軟件控制的話,則無需線材的連接,不過講真!個人真心還是比較喜歡它不亮時候的樣子,不亮會顯得低調且和諧一些,不過實際上機側看的話,應該也還好,真不行也可以關燈。

接着來一組華碩 ROG THOR 雷神二代 1200W 白金電源上的實時功耗顯示,待機 98W - FURMARK 顯卡 404W - 再加上 CPU FPU 雙烤 - 643W (顯示不固定,上下跳動),理論上 750W 也能用。

FURMARK 滿載測試,過程 20 分鐘左右,影馳 RTX 4080 16GB 星曜 OC,GPU 頻率 2580MHz 上下,顯存維持 1400MHz ,核心溫度 62.3 度(結溫 73.7 度),顯示功耗 320.5W 左右。

顯卡 TIME SPY 壓力測試 99.7% 通過。

跑 3DMARK 測試,具體表現如圖。

Unigine Superposition 8K 和 4K 測試。

A Plague Tale: Requiem (瘟疫傳說:安魂曲),畫質均拉到最高選項,4K分辨率,統一的場景下,開啓 DLSS 3 幀生成 190FPS,常規  DLSS 133FPS ,無 DLSS 69FPS。

Destroy all Humans 2,,畫質均拉到最高選項,4K分辨率,統一的場景下,開啓 DLSS 3 幀生成 178FPS,常規  DLSS 141FPS ,無 DLSS 69FPS。

Tower of Fantasy,,畫質均拉到最高選項,4K分辨率,統一的場景下,開啓 DLSS 3 幀生成 152FPS,常規  DLSS 122FPS ,無 DLSS 47FPS。

賽博朋克 2077,4K 分辨率,BENCH 測試,超級光追,自動 DLSS ,平均 84.37 FPS ,實際遊戲基本符合測試結果。

古墓麗影:暗影,4K 分辨率,自動 DLSS,最高畫質,超高光追,平均幀數爲 142FPS。

老掉牙的絕地求生也來湊湊熱鬧,4K 分辨率,極高畫質,平均 286FPS 左右,再手頭就沒有什麼遊戲可跑了,測試就這樣了。

最後看看喜聞樂見的娛樂大師。

總結:講真!對比以往,這代二當家真心被切得有點狠,或許是爲更好的劃分吧,後面退位給 RTX 4080TI ....  但得益於種種新技術加持下,即便如此也有這相當不錯的性能表現,當下 4K 分辨率下也足以應對絕大部分遊戲的使用需求了,再就是這代的星曜,個人覺得更好看了,遵循純白美學,更適合當下熱門白色裝機方案,至於身材... 如果你當下機箱可以駕馭的話,那倒也沒什麼問題,功耗不算離譜,基本不用操心換電源的事情,反之那就只能折騰了...... 那麼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所述所測!僅供參考!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