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遷居透明海景大牀房:華碩GT502彈藥庫無界版機箱升級實錄

大家好,我是噩夢飄雷。

很長時間爲了測試各種PC配件方便,給主力機用的都是開放式機架,就長這個樣子:


由於所有配件都裸露在外,時間長了之後灰塵很多,而且顏值上也確實有礙觀瞻,於是決定趁着這個雙11升級個正經的海景房機箱,一方面玩玩RGB加強戰鬥力,另一方面也算是給桌搭增加點燈效了。


在海景房機箱的選擇方面,目前最新的設計風向是取消中置邊框的全透明樣式,這樣可以無阻礙地觀察機箱中的各個配件,充分享受RGB帶來的戰鬥力加成。另外個人看了裝機猿的視頻後特別喜歡雙倉式設計,即使電源/主板左右分置會額外佔用一點桌面面積,但是帶來的好處就太多了:


首先內部走線空間要大大寬裕,對於我這種懶得走線的老油條來說,背倉可以直接裝得下滿機箱的線材,不用一根根用紮帶綁起來,省事兒的太多。

另外,雙倉設計可以將電源完美隱藏起來,這樣可以在機箱的底部也加裝風扇,不僅風道更加友好,而且底部風扇的RGB燈光也可以照亮機箱中的四角,顏值方面更加協調。


作爲資深華碩粉,考慮到目前的主板、顯卡等都是華碩家的,所以乾脆決定就組個全家桶算了。正好華碩最近把裝機猿安利過的GT502彈藥庫機箱升級成了無界版,取消前置中框後透明度更好了,而且整臺機箱最多支持安裝13把風扇,可以把RGB給拉滿,於是趁着雙11的活動底價,用京東雲攢的京豆入手了一個。


而且有一說一華碩的東西是貴,但是設計和做工是真的不錯,這機箱支持安裝ATX大板,還能安裝最多三個360冷排,顯卡限長度也達到了400mm,以後就算升級配件也能繼續用,划算得很。

入手後第一時間就把機箱裝上了,以下爲大家帶來這次的裝機實錄,希望能幫助有同樣需求的兄弟。


當然這次升級還是有些遺憾的地方,文末會談一談,希望大家引以爲戒- -!

機箱:華碩 TUF GAMING GT502 彈藥庫無界版

華碩GT502這臺機箱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夠大,夠給力!趁着雙11的活動底價,並且由於用料厚實,空機箱自重就達到了12kg,個人還是很喜歡這種敦實機箱的,可以有效抑制風扇和硬盤帶來的共振噪音,其實用起來特舒服。

在機箱左側和前面板,均爲高透的鋼化玻璃材質,並且這個新款去除了舊款型號在兩塊鋼化玻璃之間的金屬立柱,使得整個觀感更加統一,這纔是真正的全透海景房嘛。

從側面看過去,空間是真的大,比普通機箱長出了整整一排12cm風扇的距離。

把側板拆下來,可以看到內部做工非常規整。主板安裝位右側的三塊鋼板可以作爲3.5寸和2.5寸硬盤安裝位,當然如果用不了這麼多SATA硬盤的話,可以卸下來換成3個12cm風扇,或者也可以安裝360冷排。

在主倉底部可以安裝3把12cm的風扇,或者2把14cm的風扇。講道理個人感覺RGB機箱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底部這裏的燈光效果了,畢竟咱們平時把機箱放在桌子上,一低頭看見的還是這裏,反而水冷風扇往往就只起到照明效果了。

用料這麼厚重的機箱,自重已經達到了12kg,加上裝機之後的重量更是驚人。所以在機箱頂部採用了和ROG太陽神類似的設計,固定了4個不鏽鋼拉環,並且默認標配了編織提手方便移動時發力。這個提手對我來說非常實用,畢竟平時經常拆裝配件進行測試什麼的,要是沒這提手,還真的是不太好搬。

正面板右上側爲IO接口區域,包含開關、重啓按鈕,兩個USB3.2 Type-A接口,一個USB3.2 Gen2 Type-C接口,1個燈光切換按鍵,以及3.5mm音頻接口。在右側金屬面板還有機箱的LOGO型號標稱,浮雕做工很顯得精緻。

前面板右下角爲華碩的TUF GAMING LOGO,通電的時候是可以亮起的。

後面板密密麻麻分佈有通風網孔,加上大量風扇加持,整臺機箱的散熱條件非常良好。

華碩GT502無界版機箱給了8個PCIe位置,在ATX機箱中也算多的了。並且橫裝PCIe支架是可以拆卸的,隨着機箱附帶了顯卡豎裝支架,有喜歡豎裝顯卡的朋友可以換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PCIe轉接線是要自己額外購買,機箱本身沒送。

機箱的右側面板同樣爲大面積鏤空設計,方便空氣流通,並且還有型號標識。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通風孔是全部覆蓋了防塵網了,這麼貴的機箱果然在細節方面處理的比較好。

並且無論是左側玻璃側板還是右側金屬側板,都能通過機箱尾部的卡扣一鍵開啓,非常方便安裝和平時維護之類的操作。

取下右側金屬板,可以看到右倉的空間也是非常大,這部分區域主要是用來安裝電源、SATA硬盤以及給機箱走線用的,將整個左面全部留出來展示配件之美。

其中上方支架可以安裝1個360冷排,用不着的話可以拆下來取出,算上這個位置的話這款機箱總共可以安裝3個360冷排,追求水冷顯卡、CPU分體水冷極限散熱的朋友可以放心折騰了。


預走線和配件做工極爲規整,就連左下方的硬盤位都是模塊化的,用不着可以隨時拆卸。

右後方則爲電源安裝位,最大支持200mm長的ATX電源,並且預先貼了膠墊來減少電源風扇共振。

電源裝好後是這個樣子,卡得嚴絲合縫。

最後看一眼底部,配備有可以抽拉的防塵網,方便平時清灰。並且4個腳撐將機箱整體抬高後,可以方便底部通風口進風,風道更加通暢。

電源:華碩 PRIME 850W金牌全模組電源

現階段,建議大家想要入手頂配主機戰未來的話,電源還真的是要850W起步了,畢竟CPU和顯卡的功耗都是與日俱增。這裏我選擇的電源是華碩家的PRIME 850W金牌全模組電源,通過80PLUS的金牌認證,並且支持最新的ATX3.0電源標準,增強了瞬時峯值功耗和瞬時負載的電壓轉換速率,完美適配目前高功耗的40系顯卡。

這款電源屬於較短的ATX電源,尺寸爲150x150x86mm。最大的特色在於外殼採用了黑白雙色設計,在使用時只需要翻轉外殼,就能爲不同風格的裝機方案靈活配色。

在底面可以看到電源的輸出規格,使用率最高的12V電路最大可以輸出70.5A,可以提供846W的功率輸出。而80PLUS金牌認證的90%轉化率也能讓我們在日常使用時更加省電。

ATX電源體積較大,帶來的好處就是能放得下更大的風扇。這款電源採用了13.5cm直徑的雙滾珠軸流風扇,風扇在一體式風罩的加持下可以提供更好的導流散熱效果。

衆所周知ATX3.0電源和40系顯卡是絕配,所以這款電源肯定不能少了2VHPWR接口。華碩PRIME 850W電源不僅是全模組設計,而且原生支持12VHPWR接口,可以支持單線600W的供電能力,即使用來驅動RTX4090也是輕鬆愉快,免去了用一大堆PCIe線材轉接12VHPWR的麻煩。

在線材配備方面華碩PRIME 850W也非常到位,不僅有可以直接輸出600W的12VHPWR線材,而且還有12VHPWR轉PCIe雙8pin的線材,這就方便了我們裝機時合理規劃供電組合。線材本身較爲柔軟,長度也不吝嗇,在走線時感覺不到什麼困難,還不錯。

主板:華碩Z790吹雪

華碩吹雪的大名兄弟們肯定聽說過,這款主板是618期間入手的,當初買它就是衝着顏值上車,並且華碩ROG系列主板能看CPU的SP分也是一個小優勢,方便折騰CPU時能做到心裏有數。

那麼時至今日,在14代CPU發佈後,各大主板廠商也紛紛推出了自家最新的Z790主板系列,華碩也不例外,推出了自家的Z790吹雪 S新款主板,比我手頭這張舊款貴了300塊錢。

那麼關於新舊兩款主板要怎麼選呢?

個人感覺如果是全新裝機的朋友,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入手新板,畢竟300塊錢買到的是5個M.2 SSD槽位(舊款只有4個)、WiFi 7無線網卡和更好的內存超頻體驗,還算是比較值。

如果像我一樣已經有舊款Z790吹雪,並且並非內存發燒友的話,那倒是可以觀望一下等等15代CPU出來再說了。畢竟舊款Z790刷個BIOS也能上14代主板,咬咬牙忍一下也還能湊活用。

CPU:Inte i7 13700K

9月初在海外京東自營專區2500多買到的散片,體質不雷不凋,到手用着還算穩定,沒出過什麼毛病。14代目前首發的14700K體質據說有大問題,所以暫時就還是先用着這塊13700K得了,等有機會再換成14700K。

不過在京東買散片有個問題,雖然價格是真的便宜,不過質保期只有一年,還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這一點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

前兩天雙11活動這塊U價格又降到了2300多,我實在沒忍住又買了一塊摸體質,結果要老命了,SP分一模一樣都是82,一分都不帶差的,真邪門了。要不是實測IMC體質有所提高,這次真的是白折騰了。

內存:雷克沙 ARES DDR5 6400 32G

這對條子忘記是6月份還是7月份買的了,主要是一直很喜歡雷克沙 ARES內存棱角分明的造型,然後它家第一次出了白色D5燈條內存就直接入手收藏了。

內存採用海力士A-die顆粒,全鋁合金散熱馬甲,可以和主流主板實現燈光聯動,RGB效果很細膩。

個人感覺這對條子是真的好看,很適合白色主題的裝機,棱角造型特合我口味,所以簡單測試了下超頻性能後一直留在手頭收藏,沒捨得賣。

至於超頻性能麼,受限於CPU的IMC體質,我只簡單試了試小超7600MHz,時序38-48-48-122一把就超上去了,沒覺得有啥壓力,看來顆粒體質應該挺不錯。

硬盤:傲騰900P 480G+Pblaze6 6536 6.4T

這倆都是小黃魚上淘來的,前者已經停產,後者漲價了快一倍,沒啥參考價值了,大家看個樂呵就行。

傲騰900P 480G的主要優勢在於Intel的3D Xpoint技術實在是吊炸天,Q1T1 4K隨機讀取速度輕鬆上到300MB/s,遠超目前最頂級的閃存SSD四五倍。雖說日常使用察覺不出太大區別,不過心裏用着是美滋滋的。

至於這塊小海豚的PBlaze6 6536是8月底因爲美光被制裁,所以流出來了一批便宜的全新小海豚企業級SSD,當時3.2T的AIC版本只要898元,作爲滿速PCIe4.0企業級SSD實在香到離譜,全盤寫入都不掉速的——當然現在已經漲到1500多元了,毫無購買價值。

不過雖然AIC插卡版散熱面積大、看着也漂亮,我自己卻喜歡U.2版本,所以加錢上了個幾十小時通電的6.4T近全新貨,入手價是1780元。

U.2版本最大的好處就是安裝和放置都更爲自由,並不像AIC版本一樣必需佔用PCIe插槽,既可以通過U.2轉接卡插到插槽上使用,也可以用NVMe轉接線放到機箱角落,甚至還可以配合風扇轉接架直接放到機箱風扇前面吹風,再也不用怕過熱了。

散熱:鑫谷崑崙2代、喬思伯積木風扇

這個360水冷也是618期間入手的,預裝了免鎖風扇,只需要3根線材即可完成安裝,純白色的外觀也非常優秀,做工上佳,很適合在白色主題的裝機過程中使用。

冷頭上搭載有一個2.1英寸的LCD彩色顯示屏,分辨率達到了480x480,整體觀感挺細膩,以通過鑫谷的KL-Center軟件自定義顯示屏的畫面。不止能顯示CPU溫度、佔用率等信息,還可以播放視頻文件、GIF動圖等,水冷看片已經成爲現實~

另外冷頭裏還內置了一個ARM芯片,可以進行重力感應檢測,確保顯示屏的畫面始終垂直地面,這幾乎可以理解爲把一臺小手機放到屏幕裏了。

實測用來給13700K單拷FPU,250W功耗下溫度在80℃上下,散熱效果很棒,比我之前用雙塔風冷測試的時候低了十幾度,好評。

爲了方便理線,風扇則是用的喬思伯的積木風扇——主要是聯力的風扇實在太貴太貴了。

而喬思伯繞開了聯力的專利後,開發的積木風扇在價格上則是要親民多了,三聯裝才一百多塊而已,加起來還不到聯力一把的價格,不用咬牙就能買。

這風扇我用的是倆型號,其中在主板旁邊用的是ZG-120W,618入手現在纔想起來拆,算是喬思伯積木風扇的初代產品,價格也便宜點;

而這次爲了裝機專門買的是ZH-120W反向扇,是最新的一代,主要是爲了裝在機箱底部不用漏出來風扇支架,更美觀點。

不過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要注意哈,不建議跟我一樣選擇新舊兩代進行搭配,因爲我發現這兩代風扇的RGB燈效是有點不大一樣的。。。。1代暗一點,2代更亮。

顯卡:華碩 TUF RTX3090

老幫菜顯卡,不太想提它,主要是兩年前雙12買的時候14999,沒幾個月就礦難跌到5000了,看到就煩得很……現在除了玩玩遊戲也主要就是修圖的時候用來AI降噪了。

而且這卡有一半顯存都是靠背板那點兒面積散熱的,AI繪圖時高負載下背板顯存很熱很熱,能到100多℃。。。

所以大家要是買顯卡的話還是優先看看40繫好點兒,起碼散熱狀況是好得太多了。

裝機效果

個人拍照技術不太行啊,明明這套海景房實際看着很漂亮,但就是拍不出那個味兒,大家看個梗概就好。

個人感覺這種白色主題的海景房還是搭配白光好看,大家的意見是啥?

話說回來海景房機箱還就得是這樣上下都發光的才顯得亮堂,要是底部沒有RGB風扇的話,一整個機箱下半部分都是黑乎乎的,少了點兒感覺。

總結

感謝大家看到這裏,真是辛苦了捏!

總的來說這次把機箱從開放式機架升級到了海景房,顏值方面真的是改頭換新顏了,個人覺得超級滿意!

不過在裝機過程中還是有一些遺憾的,在這兒歸納一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電源的24pin主板供電線又寬又笨,實在是太影響顏值了,大家有條件的話建議入手RGB霓虹線,既能增加光源,同時也能改善顏值,一舉兩得。之前這種線只有聯力有,而且貴的離譜,不過現在喬思伯之類的廠子也出了便宜的型號了,抽空我得買一條換上去。

2.顯卡的配色也很影響機箱內部顏值!白色主題機箱配黑顯卡真的不好看,而且我這顯卡上的RGB要素也太少,沒多少發光面積,顯得機箱裏一大塊都黑乎乎的,不好看!大家要是想裝透明海景房主機的話,買顯卡的時候一定要提前規劃好,個人覺得哪怕黑板配白卡呢,也好過白板配黑卡。

3.買RGB風扇的時候最好選擇同品牌同型號,而且一次買齊避免批次不同出問題,別跟我似的買了同品牌不同型號的RGB風扇,結果搞的燈效不太一致,就挺尷尬的,有點美中不足的感覺。

 

那麼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啦,如果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請來個點贊收藏關注三連,您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

我是飄雷,祝您幸福~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